大家知道水分對獼猴桃生長的影響嗎?獼猴桃生長需要多少的水分才夠呢?需要怎樣的光照條件呢?下面為大家解答。
一、對水分的要求
獼猴桃原產地和集中分布區的氣候帶,大多屬於溼潤和半溼潤氣候區,雨量充沛,生境潮溼,根據類群分布的密度大概可分為以下3類。
第一類: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空氣相對溼度為80%~85%的地區,如雲南、廣西和湖南等地,分布有35~56個類群。
第二類: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空氣相對溼度為70%~80%,集中分布有18~30個類群的有貴州、江西、湖北、廣東、福建等地。
第三類:年降水量400~1 200毫米,相對溼度為55%~70%。在陝西、河南、甘肅、安徽、遼寧、吉林、黑龍江、西藏、山西、北京和天津等地有3~12個類群分布。
從以上歸類可以看出,獼猴桃在長期系統發育過程中已形成了喜歡溼潤的遺傳特性,在低山丘陵、峽谷溪流的小生態環境,獼猴桃群體或個體均較乾旱的環境生長繁茂,數量也多。
獼猴桃個體發育的複雜生理活動和形態變化都需要水分調節和支撐。在萌芽和新梢生長期,尤其要供應足夠的水。花朵在溫暖、溼度達到的條件下能延續開放時間;而幹早高溫的條件,花瓣展開後很快就凋謝。由於氣候影響開花的物候相,花朵開放期在類群之間和年度間的差異都比較大。開花後2周多,營養生長迅速,新梢生長量約佔全年的70%,枝繁葉茂的藤蔓能依靠自身的光合同化作用提供養分,此時幼果也處於發育初期,獼猴桃對缺水反應很敏感,此期也被稱為「水分臨界期」。如果此時水不足,將導致營養和生長之間的水矛盾。
二、乾旱和水澇
獼猴桃的抗旱較一般果樹差,據華中農業大學園藝系研究,獼猴桃的抗旱能力和葉子有關,茸毛密、色澤濃、蠟質厚、細胞間隙小、柵欄組織發達的類,旱;類群及其品種之間的抗旱力也有較大的差異。在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地的乾旱季節,獼猴桃藤蔓的落葉率達50%~60%,嚴重時還會引起落果,落果率達45%左右,從而進一步影響樹體的生長發育和花芽生理分化。
獼猴桃怕澇,據研究,一年生苗生長旺盛期淹水7天後,在30天內小苗全都陸續死亡。南方的梅雨和北方的雨季,如果連續下雨而果園排水不良,會造成「溼腳」,也就是根系部分處於水淹狀態,使土壤透氣不良,從而影響根的呼吸作用以及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進而阻礙地上部的生長,時間長了會導致根系腐爛、植株死亡。
三、分布區的日照
光的生態作用是由光照、光照長度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形成的,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在生產實踐中常常用氣象學實際測定的日照時數來簡單表示,作為參考。
獼猴桃喜光耐陰,對強光直射敏感,在闊葉林為主的植被類型中,以闊葉林為主的溫帶地區,可達2800多小時的日照;由於獼猴桃各類群分布的緯度、海拔和地勢等環境不同,加之季節的年度變化,日照的實際情況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在高海拔地區,太陽照射的時間長,強度大,日照百分率也高,但海拔高的地方常有雲霧的影響,日照強度也會迅速減低。低洼的山谷和盆地,日照較少;在背風向陽的坡地和平原地區,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又會升高。多雨地區如貴州、湖南、四川、廣西的局部地區,在雨季的日照時數很低,只有1000~1200小時,年日照率只有25%~40%。具體到獼猴桃生長的小環境,日照的變化和差異更大,這樣就限制了獼猴桃類群的分布。中越獼猴桃、栓葉獼猴桃和蒙自獼猴桃等只能分布在日照時數較少的地區,闊葉獼猴桃的分布區大多在日照1200小時左右的地區。
四、光照的影響
獼猴桃在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對光照的要求不很一致。幼苗期要避強光,在盛夏的中午,幼齡小苗的生長需要遮擋一下陽光;進入結果樹齡以後,要求有較長的日照時數和較強的光照。在植物群落中伴生的獼猴桃都會尋找光源向上攀緣生長。據姬野氏1983年研究,獼猴桃的光補償點為500~1000勒;光飽和點,以蒙蒂品種為例,20℃時為15000勒,25℃和30℃時為25000勒;勃魯諾品種在30℃弱光時,光合作用速度降低,並出現暗呼吸現象,這說明獼猴桃對光照的要求較高。在樹冠陽面,枝條在光照條件下,越冬芽的開花量達50%,結果量較樹冠陰面多達3倍;而在陰面,開花和結果的數量大為減少。
用高光照和低光照處理四年生獼猴桃植株,結果表明,無論是雌性品種還是雄性品種,高光照處理後,萌芽數、花枝百分率,每個枝條的好花數目等,都比低光照處理的效果好。這說明高光照條件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有利於花芽分化和積累養分。據觀察,獼猴桃葉幕上層果實的種子含量、澱粉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都比樹冠鬱閉部位的果實高,分析可能是淨光合率高的關係。
在果園防風林近旁1-2行獼猴桃藤蔓的枝條節間長、芽眼小、葉片薄,而且太陽輻射的熱量少、溫度低,會影響蜜蜂的傳粉活動。尼龍網水平覆蓋的果園,也有類似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