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下的高超音速武器研發領域,處於第一集團的中美俄三國同樣出現差距感。簡而言之,目前已經形成了中俄領跑,美國急速追趕的格局。在這樣的形勢下,美國軍方自然需要打起精神了。最近,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和洛馬公司就放出了「大招」。其聯合負責推進的「陸軍戰鬥火力項目」「OpFires」首次公布了設計概念圖。從相關設計特點來看,它針對的目標很有可能就是中國的「東風」飛彈發射車。
從主流趨勢來說,高超音速武器在軍事領域的主要應用就是遠程戰略打擊。然而美國軍方卻另闢蹊徑,將其用作陸軍地面戰術武器。美國陸軍在與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啟動「OpFires」項目後,就是希望將空射高超音速武器的相關性能優勢轉化到地面。按照這種構想,這款在地面平臺發射的新型武器不僅可以調節不同的載荷與射程參數,而且還延續了高超音速突防能力,可以快速穿透敵方現代防空系統,進而完成遠程精確打擊。
基於上述研發思路,洛馬公司在追求研發效率和低成本優勢方面動足了腦筋。可以說,所謂的「OpFires」就是一款「經濟適用版」型高超音速武器。從美軍公布的設計概念圖來看,「OpFires」是一個組合武器系統,其飛彈部分神似空軍版AGM-183A飛彈的改進型號,載具平臺則是M977型HEMTT高機動戰術卡車底盤,飛彈發射車攜帶3枚飛彈呈現出「品」字形布局。
正是因為有了很多「取巧」設計,外界普遍認為「OpFires」在實戰性能上名不副實。特別是在射程方面,美軍將其定義為中程打擊武器。而從國際通行定義來看,中程飛彈的射程區間很廣,最短為1000千米,最大可以達到3000千米。按照此前美媒的一些報導顯示,「OpFires」實現高超音速飛行,主要是由一級火箭推動飛彈垂直起飛和二級火箭實施程序轉彎來實現的。當飛彈到達一定高度後,它會拋棄整流罩放出滑翔體,在最後階段對目標實現垂直突防。這也意味著,「OpFires」飛彈必須有足夠的自重來保證殺傷力,相應來說,飛彈的射程就大打折扣了。
值得一提的是,與美軍同步開啟的多個高超音速武器研發項目相比,「OpFires」的打擊定位目標更加明確。此前,洛馬公司就明確表示,「OpFires」的打擊對象就是野戰狀態下的「非加固時敏目標」。這個十分拗口的名詞可能不太好理解,簡單來說,它就是為打擊敵方的飛彈發射車而出現的。一直以來,美國都把中俄兩國作為主要假想敵國家,而這兩個國家在高超音速武器研發方面又走在世界前列。很顯然,美軍正是希望藉助大量列裝的「OpFires」,在前沿一線對中俄兩國的飛彈發射車形成戰略威懾。儘管這種戰術設想距離真正實現還有很多困難和挑戰,但也足以引起我們的警示。
按照美軍的計劃,「OpFires」項目將在明年迎來首次試射,並於2025年形成初始戰鬥能力。如果「OpFires」項目研發推進順利,將為美國陸軍的作戰模式帶來全新的變化。因為在戰術攻擊型武器方面,美國陸軍一直依賴ATACMS陸軍戰術飛彈系統。歸根到底來說,這僅僅是一款近程戰術彈道飛彈。它通過M270或M142火箭炮發射架進行發射,打擊範圍僅有300千米。不僅如此,由於這款飛彈服役多年,很多性能早已落後,特別是當下,各國末端反導系統越來越犀利,ATACMS的威力也大打折扣。一直考慮更新換代的美國陸軍非常看重「OpFires」項目。一旦獲得研發成功,這款新型高超音速武器也將全面替代ATACMS,成為新一代戰術攻擊武器。(舍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