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市場火爆得不得了,新概念英語作者直言家長走入誤區
「跟義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學習者相比,中國人學英語熱情更高,但很多人的方法不正確。」昨天,新概念英語的作者之一、60歲的英國語言學家茱莉亞·亞歷山大來到杭州,出席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主辦的「新概念英語教學趨勢與實踐」專題研討會。這是她自1981年後,第二次來杭。
茱莉亞說得沒錯,中國人學英語的熱情高得離譜,不僅學生、成人學,甚至一些連母語還說不清楚的娃娃,都早早地進入培訓機構學起了英語。
[故事篇]
[故事篇]
裹著尿不溼
學英語
15個月大的女寶寶盈盈,家住城西德嘉小區。自打小傢伙一出生,媽媽就在她耳邊擺弄CD機,給她聽「右腦嬰語」,營造英語氛圍。
前陣子,盈盈媽媽又花了一萬多元錢,給孩子在文二路一家早教中心報學英語的課程。昨天,媽媽沒空,奶奶抱盈盈去早教。老外擠眉弄眼地朝寶寶「up、down」地喊叫,可盈盈卻毫無感覺,只顧玩自己手裡的小勺子,在門口張望的奶奶被弄得一頭霧水。
奶奶一出門,就打電話給兒媳婦抱怨:「她還只是個穿尿不溼的孩子,連中國話都不會講,學什麼英語,真是把錢往水裡扔。」
寶寶學不學英語
父母意見不一
另一位女孩妞妞兩歲半,爸爸媽媽就為孩子到底要不要去學英語發生過好幾次爭吵。
「大家都在學,我就擔心自己的孩子錯過學外語的最佳年齡。」妞妞媽拿隔壁7歲的樂樂作例子,樂樂的父母在今年年初花1.1萬元,把樂樂送到紅石中央花園一家語言培訓班上英語課。
妞妞爸反對的理由也很充分,他早就去樂樂那裡了解過了,雖然花了上萬元,上了好幾個月的課,可樂樂到現在都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英語。「這上不上不是一個樣嗎?樂樂都7歲了,還學不好,妞妞這麼小,更好不到哪裡去,還不如讓她好好玩呢!」
[調查篇]
費用昂貴,英語早教依舊火爆
英語培訓機構在社會上遍地開花,沒有人能夠準確統計出當前的杭州到底有多少家。
少兒英語培訓機構近幾年來多見,尤其是針對低齡幼兒的培訓機構越來越多,並且家長接受程度超過成人英語培訓市場,眾多「80後」父母,打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尋找合適的方式為孩子進行英語早教啟蒙。
昨天下午,記者登錄杭州EF語言中心網站,其廣告宣傳上寫著:「學英語一定要從小學!越早學越容易學會」,並開出針對3歲到17歲的不同課程;還有一些早教中心如天才寶貝、東方愛嬰等都打起0歲到6歲英語早教的旗號。
「我們這邊,不同階段的課程費用在4000元到5000元不等,但家長很樂意帶孩子來上課。周末所有小班都安排滿了,我們正考慮在非雙休日把早上、傍晚的班開出來。」「英語寶貝」吳山店從事市場推廣的張小姐介紹,1到6歲的寶寶,處於語言敏感期,這時期給孩子各種豐富的刺激,可以激發腦細胞成長,為日後的學習、發展儲備能力。「學齡前的寶寶學語言會比其他年齡的人來得容易,讓孩子越早接觸純正的英語,越能夠自然正確地發音與使用。」
據悉,去年一年,浙江省就有4萬名7歲到14歲孩子參加少兒劍橋英語的考試。可想而知,有多少家長在為孩子進行學前英語教育。
7歲以前的孩子不適合學英語
「對7歲之前的孩子來說,英語只是些噪音。」對於熱衷於早教的家長,茱莉亞在接受採訪時,直截了當地指出,語言學習需要科學的態度,不能盲目。
她表示,7歲之前的孩子太小,根本坐不住,此時是孩子學習母語的最佳時期,但並不適於大量說、讀、寫外語。「如果你的孩子還不到7歲,就讓他好好玩!」
在孩子3歲至5歲時,可以培養孩子對第二語言的興趣,如用英語做一些小遊戲,或看英語動畫片、聽英語歌曲,讓孩子感受英語的語言節奏。
而7歲以上的孩子,已有能力系統掌握聽說讀寫四項技能,這個時候可以設計較多的活動要求。此時學英語,孩子也會有很強的興趣。
對於一些家長過分重視孩子的英語啟蒙教育,杭州景成幼兒園王老師也指出,幼教階段最重要的是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的培養,現在家長對孩子的培養容易走進一個誤區,就英語啟蒙教育而言,一些家長誇大了英語的重要程度、忽略了孩子母語水平的發展。
誰來監管英語培訓機構
有業內人士指出,英語培訓機構的資質申請,有多方審批機構,如教育局、工商局和勞動部門等。其中,幼兒的英語培訓機構一般由各區教育局審批,而成人非學歷的英語培訓公司則可能由其他部門審批。
向區教育局申報的幼兒英語培訓機構一般按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性質申報,要求比較嚴格,有一定固定程序,包括師資、場地、資金等一系列嚴格要求,一般很難審批出來。因此,有很多不合規的培訓機構以教育諮詢公司名義向工商申請辦理。這個程序相對簡單,一般的諮詢公司,只要有法人,有固定的經營場所、一定的註冊資金(一般為3萬元以上)就可以,具體培訓什麼內容,工商部門不會考核。
一位拱墅區的小學英語老師告訴記者,社會上,無證無照的英語培訓機構更多,有些在學校、小區裡租個場地,往住戶家信箱塞小廣告宣傳,花頭很多,有些家長看了,以為很權威。
家長不要一味迷信外教
如今,不少培訓機構甚至學校都將外教作為吸引招生的條件。但茱莉亞認為,家長不應盲目相信,上外教的課就一定能學得更好。
她說,在學習方法上,一些外教已放棄句型重複這種傳統的練習形式,認為學生只需要聽對話,然後學會「交流」就可以了。「這種做法是在胡鬧,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
她認為,語言是個「作業系統」,學習者必須系統學習,包括語法和詞彙,否則就會像一部沒有安裝運行系統的電腦,無法實現交流。
「中國家長的期望值非常高,他們總是期望孩子在很短時間內,迅速提高語言水平和考試成績。由於考試壓力的存在,老師們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給孩子準備更多應試內容,這對英語教學無疑會產生幹擾。」她說,但這不光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為此她提醒家長,不能矯枉過正,認為中國教師並不一定不如外教。只有給教師們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那樣學生的語言學習才會更系統、更有效。
●新聞助讀
那些曾經影響過
我們的英語教材
《跟我學》(Follow me)、《許國璋英語》、《新概念英語》(New Concept English)、《走遍美國》(Family Album, USA) 、《看、聽、學》(Look, Listen and Learn)、《李陽瘋狂英語》……這20多年來,我們接觸過不少英語教材,有的持續火爆,有的已無人問津。
國內英語教育專家劉道義表示,中國英語教材的演變,基本經歷三個階段。從最初重視語法翻譯,到重視聽說能力,再到如今重視交際性、多媒體和網絡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最早的中小學英語教材是國家「統編」的。當時的英語教學以語法翻譯為主,重視語法架構的學習和單詞,如《許國璋英語》。
從1992年開始,國家頒布了新的英語教學大綱,打破了單純以語法結構為主的模式,引進了許多國外的語言教學理論。
同時,聽說能力在英語學習中越來越重要,聽說教學法開始盛行。《新概念英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作為英語教材,它從重視語法翻譯法轉為重視聽說能力的訓練和語境理解。
進入21世紀全球化,學習英語不再人云亦云,而更重視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強調交流的重要性。如李陽的《瘋狂英語》,大量口語練習,強調學生「開口說」,打破「聾啞英語」的同時提高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體現英語交際的重要性。 □本報記者 徐曼麗 陳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