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自然與科技該如何結合

2021-01-09 中國小康網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戴榮裡

人用自己的善,藉助科技之力,逐漸使人和自然達到新狀態下的和諧,才能讓人類生活一代更比一代強。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鄉村振興中更加強調農業多功能性的發展。如何讓我國古老的農耕文化得以智慧性的傳承,需要充分考慮自然和科技的完美結合。

大地上的村莊之美,既是農民祖祖輩輩繁衍生存的發展成果,也為城市人休養生息提供了一片廣闊的後花園。把握大地的自然生態美感的延續,是農民日常生活的現實需要,也是城市人對休閒家園的期待渴望。

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業多功能性以非常緩慢的速度發生著變化,這種緩慢,誕生了自然界讓人謳歌不已的美麗田園。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機械化用於荒地開墾,大面積的種植和大規模的養殖成為可能,科技工具促進了農業多功能性的日漸豐富。機械帶來了效率的提高,建築更多地佔有了土地,填海造田成為相對容易的事,不少自然之美隨之消失,許多動植物失去原有的生存環境而滅絕。科技工具的利用也讓村莊與村莊之間同質化發展,東西南北地區風景的差異性變得越來越小。

資訊時代的到來,讓世界一體性的概念成為網絡傳遞中最豐富的內容。前幾年一到冬天,周邊地區不注意風沙治理,就會導致北京風沙瀰漫。後來在這些周邊鄉村,政府有意識引導當地農戶種植防治風沙的樹木,使得北京冬天的風沙天氣大大減少。由此可以想到,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和美感的同時,要杜絕殺雞取卵的方式,給自然以更多休養生息的機會。這對於自然和人類本身來說,都善莫大焉。

科技帶來了自然改觀的無限可能性,其作為人類徵服自然界的創新力量,為人類改變自然提供越來越強大的工具,但自然卻是人類生存永遠的依靠。離開了土地,人們日常吃穿住行將成為奢談。科技再發展,也離不開自然界的一切基礎。幾千年農耕文明形成的生存智慧,不能用科技力量遮蔽其光輝,例如生態溼地對水的「消化」作用,例如梯田文化、稻米文化,貫穿了人類適應自然的科學生存理想。

想讓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離不開人類對科技改變世界的深入了解和利用。自然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才有智慧農業的產生。而農業的生態功能、旅遊功能、觀光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康養功能等功能的開發,需要科技力量的大量投入,更需要人類對自然的充分尊重。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越來越表現為科技和自然的點滴結合。在河海密布的地區,溼地種植對改變當地空氣品質、保證空氣溫潤十分重要;而佔用溼地建造大面積廠房和填海造田則會讓當地環境發生相反的變化。科技既能大量開荒造田影響自然,也能通過退耕還林給人類帶來更多怡人環境。最近幾年,西北地區通過土壤改良和科學工具,讓黃土上出現片片綠洲。期待科技能讓更大片的沙漠地區變成鬱鬱蔥蔥的綠洲,這將是人類對自然最大的貢獻!

人用自己的善,藉助科技之力,逐漸使人和自然達到新狀態下的和諧,帶來農業多功能性的完善,才能讓人類生活一代更比一代強。

偏向於城市建築的作家,動情於哲學思考的工程師。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12月下旬刊

相關焦點

  • 布靈美:科技與自然的結合,讓你的肌膚煥發新的美
    自然之水,清澈而靈動,如嫻靜淡雅的南方女子,嫋嫋婷婷,步步生蓮。生命之美離不開水的滋養。科技與自然的結合:布靈美,守護你的美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一方風情。由此可見,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水的滋養,賦予了人們不同的氣質、風韻。
  • 自然的對立面—科技
    有人是否想過:科技越來越進步,大自然的進化又在何處?梁啓超先生曾言物競天擇,物競 是指生物的生存競爭,天擇是指自然選擇,結合起來則其意思為生物互相競爭,能適應者生存下來。但現在大自然內部的競爭已經遠遠比不上人類和大自然的競爭!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關鍵詞】科技異化   人與自然關係異化   技術理性   科技自發性 【中圖分類號】B82-057    【文獻標識碼】A技術化生存是當代主流國家社會的真實寫照,而當科技時代與生態危機加重的時代並存的時候,我們就不能不反思,到底是什麼引發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而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中,作為現代社會最強大的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到底在起著什麼作用。
  • 人與自然《自然發現 與猛獸同行》
    走近科學 | 讀書 | 原來如此 | 自然傳奇 | 地理中國 | 科技之光
  • 螞蟻保護大象,金融科技的綠色魅力能否破解人與自然衝突?
  • 人與自然:透過語言看自然
    反思的話語,在語言長河裡微乎其微,持這種見識的人,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落伍者。人是依附自然而生的動物,但人一直有擺脫自然控制的願望,所以一生都在改造自然,世世代代都在與自然相抗衡。科技的發達,並不能改變這種悖論,語言的變化,顯示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古時代的勞動,是單純性質的為滿足口腹之慾的勞動,人們的進化十分緩慢。
  • 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告訴我們,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
  •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9日上午,清華大學地學系在主樓接待廳舉辦了國際知名科技期刊《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Environment)宣講會,近100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完美星球》是一部與地球科學巧妙結合的藍籌自然歷史紀錄片
    《完美星球》是一部與地球科學巧妙結合的藍籌自然歷史紀錄片,它揭示了我們所生存的這顆星球的運轉規則。這部紀錄片共分為五集,展示了自然力量如何推動、塑造和維持地球生物的多樣性,前四集分別探索了火山、 陽光、天氣和海洋的力量,最後一集則著眼於新興的自然力量:人類,揭示了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巨大影響以及如何恢復地球完美的生態平衡。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要深入研究如何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有力保證。要紮實做好生態文明宣傳普及工作,引導全社會形成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的共識與自覺。
  • 《幽靈公主》,邪魔與神靈,人與自然究竟該如何相處
    在整部動畫電影中他都表現出與其他人物的不同,他從頭至尾一心想著保護森林,保護自然,保護人類動物。他認為黑帽破壞森林,屠殺山獸神的行為是錯誤的,這樣只會招來邪魔的詛咒,導致人類的不幸。山獸神是自然的守護神,對待自然,對待山獸神都應該像對待朋友一樣,要與自然和睦相處。最後他用行動令山獸神息怒,拯救了鐵工廠的人類,也讓大自然恢復了平靜。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啟蒙理性不僅把知識理解為以技術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技術,而且把自然理解為遵循機械規律運動和滿足人類需要的被動客體,進而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歸結為控制和被控制、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關係,而科學技術被看作是人類控制和支配自然的中介和工具。啟蒙理性進一步與資本相結合,形成了以科學技術進步和追求無限經濟增長為基礎的現代性價值體系。
  • 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生態文明建設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的興起及內涵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無不充斥著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政策實施過程中大量採用了生態仿生設計,將自然規律與現代技術完美結合,如位於河濱的布朗菲爾德區,在整個開發過程中都力求維護布朗菲爾德遺址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社區花園採用生態仿生設計,用於向居民展示當地野生動物,指導人們如何實行生物多樣性保護;伊莉莎白女王奧林匹克公園也運用生態仿生設計方法建造綠色屋頂,開發者在綠色屋頂上安裝太陽能光電板,用於監測開發情況,並利用生態位方法來量化評估實施效果;東倫敦大學用廢舊材料構建
  • 《自然-能源》、《自然-微生物學》和《自然綜述-材料》三刊齊發
    如何使用能源?是否有足夠的能源滿足需求?《自然-能源》致力於發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從各方面來探索這些問題,這涉及能源生成和儲存、能源配給和管理、不同參與者的需要和需求,以及能源技術和政策對社會的影響等。「《自然-能源》將有助於推動必要的跨學科討論,以解決能源領域所面臨的社會挑戰。」該刊主編Nicky Dean博士說。
  •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在自然之道中人該如何自處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這句話我曾看到過很多的解釋和評論,大部分是在用古代數學和玄學的觀點來分析的,而我卻覺得這中間蘊含更多的是一個人生存在這天地間應該如何「為人」,如何「處事」,如何看待「事物」道理。
  • 人與自然:自然的品質是什麼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尊重自然才能獲得自然的回饋,而要想尊重自然,就要知道自然的品質,自然品質就是天道人心,懂得天道,需要科學;學會涵養人心,就會滋生善待萬物之心,讓人成為自然的一分子。說穿了,好茶的品質,其實就是自然的品質,與天性和人心相統一的品質。自然的品質是什麼?是天道。符合事物的成長規律,在事物成長的不同階段,就要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式。遵循自然規律成長的茶樹,其味道會滋生天然的味道;而違背天道成長的東西,就會給人另外的味道。筆者在雲南工作時,深知老茶樹和臺地茶的區別。
  • 營地教育如何與自然教育融合發展
    自然教育的活動內容更加集中,是在各種自然環境中結合具體物種建立人在自然中的學習關係。自然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結合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把動植物知識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給人們。在不同類型的體驗中,提升人們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能力,同時讓人們重新建立自然觀,調整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由此可見,營地教育和自然教育雖有不同,但也有很多相通之處。
  • 人與自然的和解 如何讓大自然長久為我們服務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首席科學家皮特·卡瑞瓦數學家的邏輯帶到了關於人與自然問題的辯論中:「世界上已經沒有純粹的自然了,一旦你認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在完全不同的框架內考慮自然保護。」他這樣說可不是意味著「放下武器,承認失敗」。他強調:「我們的問題是如何在這個前提下服務於自然,並讓自然為我們服務。」
  • 是時候教孩子敬畏自然了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作為家長、作為老師,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也應把握契機,引導孩子們了解這場重大社會事件的本源——人與自然緊密又脆弱的關係,從而產生敬畏自然的意識。這是所有人,包括孩子,應該從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學會的一課。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面對新冠肺炎,孩子們會問:「為什麼會有人得這種肺炎?」
  • 什麼是搜尋引擎自然排名,如何提高自然排名點擊率?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主,當我們試圖建立一個全新網站的時候,特別是想要獲得搜索流量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網站推廣員,談論搜尋引擎自然排名。那麼,什麼是搜尋引擎自然排名,如何提高自然排名點擊率?因此,我們認為:自然排名的排名周期相對長,但是網站排名的穩定性相對比較久,並不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的資金。2、為什麼要提高自然排名點擊率?雖然自然排名具有一定的優點,但我們都知道,自然排名搜索結果第一頁都是十個搜索結果,一般我們想要獲得流量,就需要不斷的讓網站排名,儘量的不斷提高排名,進入到TOP5的排名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