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教孩子敬畏自然了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是時候教孩子敬畏自然了

寒假之初,許多家長許諾要帶孩子去拜訪親朋好友、去海邊度假、到北方看雪……然而這一切都被後來的宅家「抗疫」生活所代替。生活模式的驟變引發了孩子們一連串的疑問:「為什麼不能出門?」「為什麼會有這麼討厭的病毒?」「怎樣才能打敗病毒?」作為家長、作為老師,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也應把握契機,引導孩子們了解這場重大社會事件的本源——人與自然緊密又脆弱的關係,從而產生敬畏自然的意識。這是所有人,包括孩子,應該從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學會的一課。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面對新冠肺炎,孩子們會問:「為什麼會有人得這種肺炎?」家長不要迴避孩子們的問題,不要用偽科學、封建迷信來搪塞孩子,而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他們解釋肺炎產生的真正原因。

已有研究認為,引發這次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主流媒體對這一問題有詳細的闡述,也有適合孩子們閱讀的繪本、漫畫或圖片,家長可以據此向孩子們進行解讀。

除了給孩子們講述肺炎本身,我們更應通過疾病產生的原因,引起孩子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關注,拓展孩子們的知識經驗。

繪本《大象夏姆》敘述了大象夏姆的一生,它在森林裡做苦工、被賣到馬戲團表演節目、被送到動物園供人觀賞、參演人類拍攝的電影。夏姆一生都被人類支配,從未有過自由。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觀察大象的表情、體會大象的心情,討論人類應如何對待動物。

繪本《如果地球被我們吃掉了》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問題:如果南北極的最後一塊冰、海洋中的最後一條魚、小河裡最後一滴乾淨的水、樹上最後一個果子……都沒有了,會發生什麼?不過,繪本最後留了一線希望——小孩「口袋裡裝滿了生命的種子」。那麼這「生命的種子」是什麼呢?難道不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呵護嗎?

不同於上述繪本悲傷的論調,《讓路給小鴨子》則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在交通繁忙的城市中,警察和市民為正在穿越馬路尋找新家的鴨子夫婦和它們的孩子保駕護航,開闢了一條安全生命線。繪本傳達了人類對動物、對生命、對自然的尊重。

在抗擊疫情的當下,成人應抽出時間和孩子們一起閱讀這些繪本故事,一起反思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孩子幼小的心裡種下一顆敬畏自然的種子。

認識自然的神奇力量

新冠肺炎的大面積暴發,讓我們意識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的有限性。為了防控疫情,我們儘量足不出戶。而這種約束也讓孩子們體會到病毒的威力。孩子們會問:「為什麼病毒這麼厲害?」其實,病毒、動物、人類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紛繁複雜但也有其內在秩序,變幻莫測同時又充滿力量,而人類卻常常忽視自然蘊含的神奇且強大的力量。抗擊疫情是人類與病毒的較量,這場較量之所以如此艱難,也是因為我們對自然的了解和認識不足。

在抗擊疫情的同時,我們應引導孩子們認識到自然的威力。對於自然的了解,我們可以訴諸一些科普讀物。比如《地球的力量科學繪本》展現了高山、河流、大海等自然景觀,朝霞、晚霞、彩虹、極光等氣候現象,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現象。繪本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巧妙闡述了關於自然的科學知識,呈現了大自然神奇的一面。

紀錄片《地球》,跟蹤了北極熊、座頭鯨和非洲象三個動物族群的生活軌跡和遷徙故事,記錄了野生動物為了生存作出的不懈努力,展現了動植物因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的改變,引發人們關注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深刻影響。

我們並不要求孩子們記住多少自然知識或科學概念,而是希望他們能感受到自然的神奇,萌發敬畏自然的情感,樹立人類與自然和平相處、和諧共生的意識。

踐行呵護自然的行為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孩子們並不是旁觀者,也不是局外人,而是這場事件的經歷者和見證者,也是與成人並肩作戰的行動者。孩子們很想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除了規律作息,做好自我管理外,或許,孩子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疫情的認識和體驗。

我們鼓勵孩子們拿起手中的紙和筆,記錄他們頭腦中的新型冠狀病毒,記錄疫情下孩子們和大人的生活,記錄疫情中那些讓他們感動的人和事,記錄他們想對大人說的話。我們更希望家長能與孩子們一起討論,如何通過行動呵護自然。

家長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製作宣傳海報,告訴大家不要屠殺野生動物,不要買賣或食用野生動物;告訴大家,海嘯、颶風、沙塵暴等都是大自然對人類錯誤行為提出的抗議;告訴人們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讓大家學會珍惜自然、呵護自然。

我們還要和孩子們一起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動表達對自然的敬畏與呵護,比如節約能源、形成健康節儉的生活方式、不浪費食物;踐行垃圾分類,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愛護花草樹木、愛護一切動物……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責編:嚴遠、軒召強)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和孩子談談人與自然的關係
    於是,有的人詆毀蝙蝠,有的人譴責那些吃野生動物的人······在許多禁止和指責的言論中,我們讀到是人們對自然的恐懼,以及徵服自然的野心。人類越來越把自己圈養於城市之中,人類和自然的脫節愈演愈烈。 然而,人和自然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是敬畏和共生,古老的故事說盤古開天闢地,他呼出的氣息化成了風化成了雲、他的聲音變成隆隆的雷聲、他的肌膚就是我們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幻化成江河、他揮灑的汗水是滋養世間萬物的甘霖。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啟蒙理性不僅把知識理解為以技術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技術,而且把自然理解為遵循機械規律運動和滿足人類需要的被動客體,進而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歸結為控制和被控制、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關係,而科學技術被看作是人類控制和支配自然的中介和工具。啟蒙理性進一步與資本相結合,形成了以科學技術進步和追求無限經濟增長為基礎的現代性價值體系。
  • 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有一種認識,認為為了顯示和展示人類的力量,人類應當「主宰」自然,成為自然的「統治者」,而自然是被使用者,給人類提供資源。人類或許可以改變自然的外貌,但卻無法改變絕對的自然規律。即使這些改變也是要在遵守自然規律之上進行,否則也終將是害人害己。
  • 敬畏自然 珍愛生命
    浩瀚宇宙,燦爛星辰,經過漫長的進化,人,誕生了!這是宇宙多麼神奇的演化!是大自然多麼偉大的傑作!他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思想啟蒙,還是對自然的探索、對新領域的開創,都體現了人類的偉大智慧,這實在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在偉大的自然面前人類又顯得那麼渺小。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孕育了人類。
  • 《嶽野支路》:走進非洲走進犀牛,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儘管之前已經看過多部有關非洲自然風光、人文風情的紀錄片,但看到這部在優酷播出的紀實類旅行節目《嶽野支路》時,還是為之心頭一震。尤其是那期保護犀牛的節目,動人之處,竟讓人不自覺地就淚眼婆娑起來。原來,在遙遠的非洲,真的有那麼多人正身體力行保護著犀牛。而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認識到犀牛保護的重要意義以及保護過程的漫長與艱難。這期節目的第一個鏡頭就讓人有些驚心動魄。當谷嶽等人驅車接近三頭還未被割角的黑犀牛時,這些黑犀牛非常警覺地開始逼向人、車。不知道它們是不是已意識到人類就是它們的最大敵人。
  • 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人類要與自然和平相處,不要亂砍亂伐植物,不要虐待吃食野生動物,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 我們真的了解孩子和自然的關係嗎
    自然幫助我度過了艱難的時刻。自然喚起它遇見的每個人內心的美好。比如說,當我自我感覺很糟糕的時候,我會在自然中做一些事,然後我總是感到好很多。我和自然的聯繫很牢固。我愛它。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王西敏 沈秋 文/圖        自然教育的研究中,經常需要對孩子進行活動效果評估。
  • 啟示錄:回歸信仰,敬畏自然
    2020啟示錄///回歸信仰 敬畏自然馬太福音的末日描述耶穌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暗暗的來說、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這世界的末了、有什麼預兆呢。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的起頭。我不是一個足夠合格的基督徒,從我記事開始,總是在信與不信之間來回搖擺。
  •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人與自然關係」
    問:為什麼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  答: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思想源泉。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
  • 從傳統文化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2003年,我們也曾因「吃野味」引發SARS而付出了沉重代價。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無節制貪食野味、忽視敬畏自然所招致的惡果。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在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往往通過「天」表示出來。天有多重含義。
  • 人與自然關係的「三個改變」
    改正觀念,牢固樹立人與自然構成生命共同體的意識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態度和意識。新冠肺炎疫情在敦促我們調整和改變對待野生動物行為的同時,也在敦促我們有必要重新檢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關係。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在人類認識、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前進,不斷向前發展。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
  • 曹文軒新作反思人與自然關係
    它是自然的無聲嘆息和憤怒咆哮,是當人類一步步侵吞自然的領地時,自然所劃清的與人類的界線。  犬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一。小說《瘋狗浪》將犬擬人化,用全知視角展現著人格化的動物的理性、情感和意志,藉由沫沫、黑風和狼臉等不同性格、處境的犬只,描述犬這一物種與人類關係的幾種不同形態:依賴於人、脫離人獨立存在或介於這二者之間。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本文立足學界同仁既有相關研究成果,從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統一性、人與自然對立衝突根源及其和解路徑等多方面對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思想的科學內涵進行系統闡釋,並在此基礎上科學分析其當代價值,以期為人們科學認識和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以及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提供些許思想啟示。
  • 【戰「疫」說理】人與自然關係理論對戰勝疫情的啟示
    事實上,早在17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曾明確提出,人與自然是人類在長期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整體性存在,社會是人與自然共同構成的完整統一體。儘管實踐「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但人類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脫離自然界憑空創造一切;離開了自然,人類不僅無法證實自身的客觀現實性,而且無法從事任何意義的改變或創造活動。
  • 《大自然在說話》:太震撼了,值得每一個農業人思考,敬畏自然,敬畏...
    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認真耐心地觀看完! 如果你也被這個視頻震撼了!觸動了! 請您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愛護自然,愛護我們的母親! 大自然在說話:我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我!
  • 10部不容錯過的紀錄片,讓你認識自然、敬畏自然
    自然由人、植物、動物、微生物構成,每個個體都都處於自然的網絡之中,是網絡中的一個點、線條上的一個鏈,命運息息相關。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敬畏自然的前提,是了解自然。紀錄片是一個很好的渠道。通過10部頂級的自然紀錄片,在一場場視覺盛宴中,你將深入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感受它們的生命脈動,了解我們共同生活的這顆藍色星球。
  • 敬畏自然 珍愛生命
    浩瀚宇宙,燦爛星辰,經過漫長的進化,人,誕生了!這是宇宙多麼神奇的演化!是大自然多麼偉大的傑作!由此看來,自然之神奇偉大絕非人類智慧所能了解。再者,人的智慧本是自然智慧的一小部分,人的活動即自然機體的運行,人類在某一領域的發現在自然看來就像螞蟻搬了一次家;人類的某一項重大發明在自然看來就像嬰兒學會了一個小小動作,實在不值的大驚小怪。
  • 讀完這本《發現之旅》,被300幅手繪美哭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最近,讀完《發現之旅》,真的對大自然充滿崇高的敬畏。所有的動物也好,植物也好,在探險家發現他們之前,他們就存在著。只是他們那個時候還沒有名字,他們是自己。植物真的美,植物的世界別有洞天。我對植物的一切知之甚少。我認識的植物,用手指就能數的清楚,更別提去辨認植物了。
  • 地球一小時 | 保護環境,敬畏自然
    疫情當前,對於自然我們如何反思?《流浪地球》中有一句話:「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國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雖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國外疫情形勢卻越發危急。如果回到人類敬畏自然之時,重新開始,那麼是不是一切就都會好起來?野生動植物有自己發展的軌道與方向,人類不能去打擾與破壞這個既定的規律,否則終究會自食惡果。這次疫情是一個很好的警醒,野生動物保護也終於被納入法制軌道。
  • 「作文解析」唐山二模:籠中思過,敬畏自然
    本題的任務指令相對隱蔽,首先「綜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即要準確理解和把握畫面和漫畫題目的內涵,畫面的內容是對「自閉」的形象化描述;其次「思過」是畫面中人物的主要活動,寫作時要將其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處理。再次,要有關照現實的意識,高考所選漫畫一般都是對現實生活的藝術表達,寫作時不能僅僅停留在漫畫本身,而應聯繫現實,揭示漫畫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