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尊重自然才能獲得自然的回饋,而要想尊重自然,就要知道自然的品質,自然品質就是天道人心,懂得天道,需要科學;學會涵養人心,就會滋生善待萬物之心,讓人成為自然的一分子。
喝茶的人都知道,茶之別,除了茶的種類,就是地域、時段和加工工藝的差別了。同樣是一種茶,在山腳、山中和山頂,味道都是不同的。地域差別大的茶,茶色就不一樣。至於春茶、夏茶和秋茶之分也很明顯。現在在一些地區,已經開始開發冬茶了,冬茶的味道當然和其他幾個季節的會有明顯不同。清晨採茶和一天其他時間採茶,茶湯的味道會不一樣。從加工工藝而言,有經驗的老茶農和新手相比,加工製作的茶就好喝一些。一款好茶,需要這幾方面的統一。能讓嗜茶者領略到好茶的品質,也需要這幾方面的統一。說穿了,好茶的品質,其實就是自然的品質,與天性和人心相統一的品質。
自然的品質是什麼?是天道。符合事物的成長規律,在事物成長的不同階段,就要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式。遵循自然規律成長的茶樹,其味道會滋生天然的味道;而違背天道成長的東西,就會給人另外的味道。
筆者在雲南工作時,深知老茶樹和臺地茶的區別。即使對能泡出綿軟厚重味道的老茶樹上的茶葉而言,如果過度採摘,你也會感覺到那種不倫不類的味道。當下,城鄉餐桌上的肉食雞,已經沒有了那種經過幾個月養成的農村笨雞的香味了,有些催熟的西紅柿也少了獨有的那份清香。這些難以入口的食物,有相當一部分是違背了天道的結果。天道是自然之道,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讓萬事萬物遵循一定的規律運行,人類沒有必要去打破這種「道」。人類對自然的尊重換取的是自然的生長,否則會連累了自己。
自然的另一種品質覆蓋到人身上,就是人心。人心的自然,其實是自然之樸素的折射。一個有著自然之心的人,會以善良的心境對待周圍的自然之物,會以理解、愛憐之心對待人類自身,也會以自然之心對待一切。同樣是做茶,以寬厚、平和之心,製作出來的茶,就會有敦厚的味道;而以焦躁之心製作出來的茶,就會飽含焦躁之氣,飲茶者能感覺到茶湯之中的澀滯。
所以,有什麼樣的人心,就會製造什麼樣的茶葉。愛人者,人恆愛之,就是說的這個道理。自然的品質就是樸素的品質,就是平淡的品質,是原生態的品質。任何的改變都會對自然帶來損害。
自然界的萬物運轉起來需要正常的軌道。違背了這種規律,就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人對待自己的身體,一般能做到百般呵護,而對自然之物,就難以保持這種耐心了。當然,這也許與人類的認知能力有關。有時人類出於好心關心自然界的萬物,最終自然界的一切卻不領情。小時我喜歡抓鳥,卻總是養不活。大人說,鳥是被氣死的。自由飛翔的靈魂,不可能囚禁在一個娃娃的籠子裡。人類在實施環境保護時,貌似像我捉鳥一樣充滿關愛,其實自然界的動物更需要我們尊重它們的自由。
人類和自然的關係,永遠是探索不完的話題。而要想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關鍵要改變「人類是自然的主宰」的觀念。尊重自然才能獲得自然的回饋,而要想尊重自然,就要知道自然的品質,自然品質就是天道人心,懂得天道,需要科學;學會涵養人心,就會滋生善待萬物之心,讓人成為自然的一分子。
作者:戴榮裡
傾向於城市建築的作家
動情於哲學思考的工程師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報導)
本文刊登於《小康》2019年1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