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慶:自然的日常,日常的自然

2020-12-06 城市觀察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食話,ID:FoodTalk0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非常感謝本次活動的主辦方邀請我。

其實我接到這個邀請的時候也很錯愕,因為我連月季、薔薇、玫瑰都分不清楚,卻忽然被邀請參加一個關於環境保護的論壇。

但是剛才我看到演出嘉賓這一段非洲的藝術表演,讓我想到了很多。

因為我本身是土家族,是在重慶、湖南、湖北的交界處長大的。我們土家族是以白虎為圖騰,我童年時所感受到的那個自然的音樂是非常原始的擺手舞。

我當時覺得很幼稚,因為它的動作非常簡單,但是它跟非洲早期舞蹈有一種相似性,就是它非常地自然,能夠解放你的身體,釋放你的自由度。

按照文明史來講,其實我們是被文明化的。現在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進入到城鎮化的這些年輕人,其實都是被所謂的現代文明化了。

那我們需不需要回到我小時候所親切的那樣一個鄉土、原始的狀態呢?

01

我這麼多年參加了很多活動,其實一直想推廣一個事情,就是我們做的很多事情背後都有觀念的影響。

如果我們對文明的認知沒有改變,

我們很難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前面於鑫老師講到一碗一筷,我舉個例子,從生活美學的角度,過去我們在朋友圈裡面發一些食物的照片,都會發很豐盛、很油膩膩的對不對?

但這些年因為日本美學、生活美學的影響,從最早的森系的美學到今天我們WABISABI侘寂的美學,其實我們現在拍美食是不是拍得都很枯寂?可能只有一條魚,可能只有一根蔬菜,我們就會拍得很唯美。

客觀上它會減少我們食物的攝入,但是它的原因是來自於美學的刺激,因為那樣拍上去很美,而不是或者說不一定是來自於像中老年人一樣養生的目的。當然,《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它又反過來顛覆這樣的一種我們現代都市的所謂生活美學,這兩種力量,所謂油膩膩跟枯寂之間,我覺得它會一直地鬥爭下去。

我今天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聊一聊可持續,不從知識角度。

我覺得都市人大多數跟我一樣,我很多年前在菜市場買菜的時候,通常都會對賣菜的阿姨說你給我這個來一點,那個來一點。我到了很多年之後才知道雞毛菜是長什麼樣子,因為我一直覺得那個就是那個而已。

那麼反過來我問一個問題:

我們是不是要擁有很多知識,

才能夠保護自然?

我今天想切入的角度,其實是從觀念、美學、審美的角度。

中國其實有我們常說的精英層面的文化,也有平民層面的文化。

平民層面的文化,就像我們小時候在鄉間所感受到的那樣一種農耕式的、田園式的生活。我們小時候被父母送到鄉村,扔在那個田野裡面,每天的食物可能就是野果子,因為沒有人管你。

但中國還有另外一個精英文化的傳統,尤其在我們江浙地帶文化繁榮的地區,它成為一個文人美學,影響了今天很多人。很多受過良好教育,而且掌握了一定話語權跟行動能力的人,他們更多的是被精英的觀念所主宰。

中國文人的精英觀念,

在美學上常常表現為山水的特色,

他們理解自然是從山水畫的角度。

比如今天這幅背景,它是北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繪畫天才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前年應該在國博展出過。

我們一般人理解中國的山水都是說它是寫意的,在意的是那個意境。

但是我再給大家看一幅,這幅圖的作者是南宋的牧谿。

他是個和尚,叫牧谿法常,他活動的場域就在我們今天的杭州的西湖邊上,他現在的遺址在什麼地方呢?據專業的考察,在今天我們三臺山的六通寺,也就是今天的六通賓館那個地方。

這位牧谿法常在中國的文人畫當中受到很多的垢病,但是他卻在日本開創了南宋以來風靡全球的禪宗美學。比如說大家知道的一休和尚、千利休,其實都包括在受牧谿影響的禪宗美學之中。

這幅《漁村夕照圖》,是他有名的畫作《瀟湘八景圖》的其中一幅。如果你曾經對東方文化有一定的薰陶,你很容易感受到,這就是中國人的山水。

但事實上,在我們今天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中,這種東方的山水、東方的美學,已經非常非常地稀少了。除了藝術學院、藝術專業的學生,才會學著怎麼去欣賞山水,雖然這些欣賞的角度常常是錯誤的。從我個人來講,因為我是工科出身,所以我對自然美學的喚醒其實來自於我個人的體驗。

我之前講山水畫,想做一個對比,這是十八世紀德國一位畫家。

他其實不算太有名,但這幅畫作太有名了,叫《霧海上的旅人》,這幅畫代表著十八世紀以來整個歐美的現代化,也就是強調人跟自然的對立關係。

這幅作品看上去非常地明顯,就是我是在整個自然界的超然之處。但是你看牧谿的作畫,人在哪裡?你看不到具象的人。

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整個90年代到2000年左右,中國的先富階層,尤其是新富階層,比如說像史玉柱、張朝陽跟王石,他們有一個普遍的舉動就是喜歡登山。

我統計了一下,1997年到2003年這三位分別都想攀登珠峰,其中在2003年張朝陽策劃了一個很大的央視直播,後來因為SARS的影響,他自己也沒有攀登成功。但2003年5月,王石登上去了。

這種登山行為其實是,

受到了西方現代思想的影響,

就是人和自然相互對立。

它強調、展現的其實是非常強烈的個人意志,我要徵服你。

但有趣的是,張朝陽、王石這些企業家,他們在2007年、2008年之後,都走向了回歸的文化,走向了傳統。

舉個例子,張朝陽其實對傳統文化是比較感興趣的,講個小秘密,其實他的哥哥還出家了,所以他跟佛教也有蠻多的因緣。還有王石,他到哈佛大學,研究的是當年東渡到日本的朱舜水。

其實他們都在回到一個東方文化的語境當中,代表的是,我們其實在慢慢地遠離西方從十八世紀以來給我們傳播的,人跟自然一定是二元化的對立,一定要去徵服它、控制它、改造它的一種思想。

02

我個人的經驗是什麼呢?2000年的時候,我聽說三峽大壩要最後合攏,所以急著趕去最後一趟三峽之旅。

大家如果知道三峽坐船旅行的話,它是晚上入三峽,你坐在船上只鞥聽到兩岸河流的水聲以及兩岸曲曲的山影,其實你看不到什麼,但是我站在船頭感受到那個風的時候,突然腦海裡面湧現那麼一首詩: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這首詩突然就冒出來了,我當時很感動。我什麼都沒看見,但是腦海裡卻浮現出這樣的一個人文的印象,那是一次很有趣的觸動。

大家知道夔門之險,我站在夔門上俯瞰長江水,其實心中還是感受到很大的一個直接的經驗的刺激,來自於哪裡我不知道。

後來在2007年的時候,我無意當中去黃山旅行,開始天氣不是特別好,我們就在那邊逛。第二天突然看見黃山下小雪了,有點自然經驗的都知道小雪之後必是大雪,大雪之後必是晴天,其實是蠻壯觀的景色。

然後我站在那個飛來石,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我就用我當時剛買的F717索尼就拍下這幅照片,沒有任何的修片。

那幅畫面,我覺得對我後來人生的走向是有一點影響的。

因為我看到了原來我們過去在日常生活當中、都市文明當中沒有感受到的人文震撼。我也理解了中國的水墨山水到底為什麼會那樣呈現。

中國人看山水就是一種寫實,

這樣的地理、這樣的人結合在一起,

就產生了一種人文對地理的理解。

8月初我去山西做了一次考察,去了閻錫山的舊宅,一個從民國到更早明清的一個老宅子。

大家知道山西其實是北方,晉北的綠化並不是太好。

但是在這個老宅子的一個普通的門這裡,我看到貼了這樣一副對聯,它貼的是「山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

中國人喜歡把自然的意象通過文字、圖畫的方式引入到日常的住宅,這是中國人慣用的方法。

比如說在過去80年代,我們家裡的家居布置都很喜歡放一幅山水圖,你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常常覺得那些山水都很醜,但是我從來不敢質疑我的父母。

為什麼要掛這個東西?我現在才慢慢明白,原來那樣的一種對山水的迷戀,在過去是可以進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空間,它不自覺地在影響你。原來這就是中國人強調的要胸中有丘壑。

這其實是我個人三個非常小的經驗的衝擊,但是它卻讓我重新來審視一些東西。

如果今天我們要談環保這個問題,我常常在想我要怎麼去跟我教的那些大學生說你一定要環保,要少吃一點。他一定問為什麼?你是不是有問題?

唯一的一個理由,我曾經試過最有效的就是:「你有點胖了」。這可以最有效地刺激學生節食,但是請相信我們大學周圍一定有各種各樣的奶茶鋪。我被同學推薦過很多奶茶,直到有一天我發覺自己開始上癮了,所以勇敢地戒掉了它。

其實當我們說你要保護環境的時候,

你要改變的是更深層的原因。

我不否定知識的作用,你告訴他我們這樣未來會怎麼樣,生態會破壞,但是對於普通人而言,這些跟他日常生活的聯結太過遙遠。

那麼怎麼樣讓他體會人跟自然應該共生,應該互相的尊重、平等呢?有時候要從日常的人文經驗當中,從「我覺得保護自然、愛護自然是美」這件事情當中。

03

在中國文化裡面有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中國人看自然不像歐洲那樣去感受少女峰,或者是阿爾卑斯山那樣的一種地理上的險峻,也就是我稱謂的地理的山水。

中國人理解自然,

常常帶有強烈的人文性。

也就是說我理解、我尊重這片自然,是因為曾經在這個地方有我尊重的人。他們如此生活在這裡,描繪這片土地,以及它的一草一木所渲染出來的那樣一種人文氛圍。

比如今天早上我去了杭州的吳山,去探尋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寺廟。那個寺廟已經找不到任何遺蹟了,但那是元朝很有名的一位禪僧叫做中峰明本曾經待過的地方。

中峰明本可能各位不熟悉,但是趙孟你一定聽說過。趙孟跟中峰明本的關係非常密切,他們有大量的通信,甚至趙孟也向中峰明本學禪,他就在杭州的這個小小的,我稱之為小坡,不能叫吳山,叫吳坡。因為對我一個從山區出來的人來說,這個山實在太小了。

但是我走在那個山上又覺得很感動,因為有一些殘破的摩崖石刻。我到處找那個雲居山,因為他所在的寺廟就叫雲居山聖水寺,但是看不到一點影子。我站在那裡看到一個路牌寫的雲居山,現在可能市政建設把它新標了一下,旁邊正在新建一個教堂。

我站那兒就很感動,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感動。如果非要解釋的話,就是中國人他在看一片山、一片樹葉、一片不起眼的山坡,他其實看的是背後的人。

在中國文化裡面,

儒家、道家、佛家分別有自己的自然觀。

我想儒家走到那個雲居山摩崖石刻的時候,他一定很開心,為什麼?那個摩崖石刻現在寫的是忠孝節義,寫的是儒家的東西。

但如果是一個道家的,在那個吳山上也有一個叫做三茅觀。

佛家的話更不用說,當年吳山上充斥著很多的寺廟。

因此,我在想這樣一種可能性:

我們能不能從,

美學的角度、人文的角度,

去反過來推廣環保?

為什麼古人他會護生?為什麼他們會惜生?惜生就是珍惜。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一位很有名的現代大師,也是在杭州虎跑出家的,大家知道是誰吧?弘一法師,李叔同。

他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學生叫做豐子愷,豐子愷曾經畫過幾個系列的畫叫《護生畫集》。其實你看《護生畫集》,他也沒有告訴你太多的知識,他只是告訴你不要打燕子,燕子跟你一樣也會有它的媽媽。他其實是一種帶有人文的生命教育在裡面。

我稍微總結一下,傳統農業社會裡面我們很容易保護自然,因為我們的人造物太少,我們不會生產塑料,也不會生產很多的人造食品,所以我們很容易去保護自然。

因為不需要保護,就是這樣。人跟食物與土地是互相滋養的關係,也是一種感恩的關係,因為我們受年成影響很大,受自然環境影響很大。

但是像現在,我很難想像沒有高度的文明的控制力的話,我們今天其實坐在這裡都是不可能的。因為文明就是提供不斷的保護,但是這種不斷的保護卻對自然提出了更多的壓榨,所以這是個矛盾悖論。

我也從來不說我們一定要回到原始,或者回到那種鄉村生活,那也是不可能的。

我只是說一點,就是我們越來越進入到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裡面,就會出現現在很多哲學家提出的:它既是高文明社會,也是一個高風險社會。全球化的風險就體現在這個地方。

我有次去日本旅行,我看到日本人在吃飯的時候都會念一下,大家都知道,「我要開動了」,這個表達其實是來自於宗教。

我在豐田汽車公司展覽館裡面,還看到他們社訓寫了一條要感謝神佛。

我就覺得可能今天中國人有一個很大的要補的課,就是要了解到自己的局限性。因為開始了解自己的局限,其實也就是傳統的進入到宗教人文領域的一個很重要的契機。

04

我在上海待了二十年,我生活的地方其實就是學校到學校,因為我住在華東師大,上班是在上海大學,相對來說都是綠化很好的地方。

我很不願意去太繁華的地方,因為我感受到那樣的人造物對我的壓抑性,就像我不喜歡紐約一樣。

在這樣的都市文明環境裡面,

我們怎麼來改變對自然的看法?

怎麼體會到自然?

這就是我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一個重點。

我們在都市叢林當中,能不能通過剛才講的點綴的方式、創新的方式,來讓我們恢復對自然的看法?

我提出兩個角度,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

自然跟我們人的關係,很重要的就是時間的感受不一樣。

現代都市文明的時間感是在加速的。今天各位還比較給面子,沒有看手機,一般來說我教同學的時候,基本上只要你三分鐘沒有講一個笑話,他們都在看手機。

因為他的時間感是很倉促的,很逼仄的,讓你停不下來,不開心刷一下手機,刷手機也不開心,那聽一下老師。因此,我們現代人的時間感變化了。

就像昨天我坐高鐵來到杭州,40分鐘就到了,沒有一種來杭州的感覺,我的尋古的感覺就變得很弱。而傳統社會裡面自然的時間是很漫長的。

舉個例子,我們跟寧波天童寺有一個合作,我經常會去天童寺,它周圍的樹林以前是國家林場負責的,華東師大相當於在那裡做一個大型的生物監測站。

這個地方是傳統的中國寺廟,它怎麼去保護自然?他們砍伐樹木的主要用途就是取暖跟修建寺廟,但是他們的砍伐周期跟它的利用周期都是比較緩慢的。他們一定是砍樹種樹,砍樹種樹。所以寧波天童寺的這一片區域保存得非常好,被開闢為國家森林公園。

你可以看,在寺廟比較密集的地方,其實它的綠化常常都很好。因為古人的周期,是以寺廟的毀壞程度,成住壞空的周期來去看自然的配合。

我在日本高野山也看到他們把長了500年、1000年的樹叫神木,砍這些神木之前需要有一個儀式,不能隨便動用。

現在其實大家對時間感也開始慢慢有要求了,比如這些年在江浙開始有些民宿熱。慢生活,對不對?

這些概念開始出現了,其實就是要讓時間感慢下來。這就是一個我們說現代社會裡面開始改變我們的,對自然的時間感的一個趨勢。

另外一個就是空間。

這是我拍的日本東京的根津美術館,是很著名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這是它外面的長廊。

其實隈研吾的設計沒有太複雜,但是你可以看出他所建構的空間,雖然是現代的,有很多現代材料,但是會加一些竹質、木質的所謂自然材料,他還會配合綠化的景觀。

比如這裡是用了竹林,走進去你會覺得雖然這裡是東京,而且還是在東京很繁華的青山地區,但是你會感覺到那就是很自然、很讓人放鬆的一個地方。

它的展館也同樣如此,你看這是它一樓的展廳,望出去是一個很漂亮的庭園,它用透明的介質讓人跟自然進行一個非常直接的對接。

你會發現,一個設計好的咖啡館,或者日常民宿,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會讓人放鬆,就是讓景色借進來。

我在上海的家是一個非常逼仄的房子,但我還是儘量想讓我的採光變得自然一點,所以我採用了日本的那種特殊的和紙的障子紙。去過日本都知道,它有那種像和紙的透光型的材料,會讓你的光線不至於像窗簾一樣完全遮蔽,始終是有光亮的。

如果沒辦法一下子做到環保,

那你可以培養出對自然的一種親切感,

一種好的審美,舒服的體驗。

這是隈研吾在他這本書裡面講的一段話,我覺得非常好,他說:

「當某個事物與你所存在的場所產生幸福的聯繫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它是自然的。因為自然就是某種關聯性,那自然的建築就是與場所建立了幸福聯繫的建築,場所與建築幸福地聯姻產生了自然的建築。」

這段話很重複,但是它的核心就是我們人怎麼得到幸福,人造物能不能得到幸福。

其實我感覺人在佛家裡面,他是作為大千世界的平等的一分子。就像我最後要講的,就是禪的自然觀,它認為不管是這樣一個音箱,或者我手裡拿的話筒,它是人造物,是無情物,但是從禪的自然觀來講,它都是令人尊敬的,都是跟我們生命平等的。

佛家對自然的態度,是對全部的,無論你是什麼,它都會有同等的尊重,同等的感恩。因為它覺得那樣是反映了我個人內心的幸福,跟個人內心的一種智慧。

這就是我在最後想給大家分享的。

我們如果真正要在大眾文化裡面去改變環保的那樣一種感受,就像我第一次接到邀請的時候覺得環保不是我的事情,是專家的事,就像前面那兩位非常專業的從業者。

但其實它在日常生活當中會怎麼樣?

可能環保來自於我們心靈上的環保。

來自於我們對我們自然界,對我們周邊所住的社區、都市以及鄉村,你對它的認知跟看法。

可能這會開闢另外一條,我稱之為「不同的環保」的一種策略跟路線。

好,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自然教育:讓自然回歸日常生活
    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  把自然教育帶入家庭生活  對於自然教育而言,很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在自然活動中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聯繫,形成「自然共同體」。  「自然教育課程有它自己的使命,它能夠幫助孩子成為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人,但對於生活層面的改變,它是遠遠不夠的。」雲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校長馬秋花感慨道。她認為,自然教育機構的最終目的是把自然教育帶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如果沒有可持續生活理念的融入,那麼自然教育就儼然成了課外興趣班。
  • 道法自然:正一派道士的日常生活
    由於篇幅所限,本期就簡單的介紹道教正一派道士的日常生活。道教目前主要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大派。正一派是由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祖庭位於現在的江西龍虎山天師府。正一道士主修的是符籙科儀,大家在影視作品中見到的道士畫符,還有高功道士步罡踏鬥的齋醮科儀都是屬於正一派。全真派是由祖師王重陽所建,在金庸的武俠小說有描寫全真七子的故事,目前全真派也有很多分支,像龍門派,華山派,武當派等。
  • 日常10個拍照姿勢,簡單擺拍,就能拍出自然好看照片
    日常生活中,很多女孩子都喜歡拍照,不管去哪都是各種擺拍,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說日常拍照通用的10個拍照姿勢,讓大家簡單擺拍就能拍出自然好看,有生活感的照片,來看下。6、靠著撩頭髮撩頭髮的姿勢千千萬,但是小編今天就喜歡這一招,靠著撩的姿勢,首先靠著就能讓自己放鬆下來了,這樣撩發姿態自然就放鬆了,可以眼神看別處,營造一種想著事情不經意間擺拍出來的撩發自然感覺。
  • 達文西觀察到的日常自然現象終於得到了解釋
    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卻困擾了工程師幾個世紀:為什麼當水龍頭中流出的水碰到水槽底部後會先散開再流入下水口?這個現象最早是大名鼎鼎的達文西記錄下來,現在被稱為是水躍。而在當時,雖然水躍在普通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對生活沒什麼影響,但是在深水中卻會造成擾流和漩渦。
  • 日常食物中的五大奇異自然現象
    從堅果到水果,再到蔬菜,每天都有10種奇異的自然現象出現在日常食品中。
  • 日常輕熟風穿搭示範,簡約雅致又舒服自然,做簡單的自己蠻好
    對於穿搭,我們在講究優雅簡約的同時,也追求舒適度,隨性自在的日常穿搭,帶給我們輕鬆感,很治癒。日常穿搭中,推薦輕熟風格,既有成熟女性的知性優雅,也不乏輕鬆活潑感,融入了當季時尚元素,偏休閒一些,不做作,不浮誇,減齡又好看,適合30-45歲的女生。
  • 成慶:弘一在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很悖論的形象
    成慶:對,人類的傑出人物都在面對一些根本問題。例如現在科學發展這麼昌盛,生命的意義問題其實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來表現危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會對弘一大師的佛學造詣自然產生敬仰的態度,他對佛學的認知,不是一般人認為的那樣的泛泛,他更不是一個所謂的一個文藝符號,他是真的深入了佛學傳統。這些是我近些年來一些零散體會,也讓我對弘一大師產生了一些興趣。而讓我對弘一產生比較大影響的經歷,則是2017年在福建一帶寺廟的參訪。
  • 國潮人·新時裳|走進道定的世界:90後創始人,讓漢服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裘天晟 這樣的設計與他們品牌的宗旨相符,「傳遞漢服生活美學」,讓漢服更自然地融入到現代日常生活當中。衣服圖案設計中涉及的空間透視的合理性,動物植物姿態的合理性,比如光影效果和面料本身的結合,比如一個動物的眼神手腳姿勢是否合理,我們都會一遍一遍的去修改,直到達到一個最自然的狀態。」
  • 微景觀|陽臺為何迷人:日常與非日常、私人與公共之間
    讓訪談中的戶主心心念念的陽臺,事實上在無數都市人的日常生活體驗中都有著特殊的意義。陽臺首先具有一定的高度,使人在高密度的水泥森林中擁有遠望或是俯瞰的視點。但和憑窗而望不同,未經封閉的陽臺是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從硬朗的建築外立面「探」向廣闊的自然天地,接受豐沛氣流的充分穿透。
  • CCF NLPCC 2018 自然語言處理與中文計算國際會議
    CCF 自然語言處理與中文計算國際會議 (NLPCC) 是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的中文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年度學術會議,是專注於自然語言處理及中文計算領域的國際會議。NLPCC 2018 重點關注大數據時代的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主要包括:計算語言學基礎研究多語言理解網絡挖掘/文本挖掘自然語言處理中的機器學習知識圖譜信息抽取問答系統
  • 西歐中世紀的勞動日常
    日常生活史,關注的對象是歷史中的生活日常。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基本構成,可以成為觀察西歐中世紀的一個切入點。    中世紀對勞動的態度,源於聖經傳統。早期教父神學認為勞動是對人類墮落的原罪的懲罰,中世紀早期此類觀念相當盛行。從9世紀開始,勞動逐漸得到教會的肯定乃至讚美。
  • 人與自然:自然與科技該如何結合
    如何讓我國古老的農耕文化得以智慧性的傳承,需要充分考慮自然和科技的完美結合。大地上的村莊之美,既是農民祖祖輩輩繁衍生存的發展成果,也為城市人休養生息提供了一片廣闊的後花園。把握大地的自然生態美感的延續,是農民日常生活的現實需要,也是城市人對休閒家園的期待渴望。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業多功能性以非常緩慢的速度發生著變化,這種緩慢,誕生了自然界讓人謳歌不已的美麗田園。
  • 如何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修心?
    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當中修行自己的心,讓自己身心健康。今天就來介紹佛使比庫的自然內觀法,告訴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心。佛使比庫(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或許是二十世紀後期泰國最有名的法師。他用泰文及英文寫了很多關於禪定、比較宗教學和在日常生活應用佛法的書。
  • 自然系燙髮│日常&易打理的髮型合集
    適合日常的自然系燙髮了解一下看一下燙髮前後對比吧↓如果僅是為了改善日常造型,不如選擇自然系燙髮。在改善頭部輪廓的同時,還可以保持更久的燙髮效果,即使捲曲度下降也依舊氣質滿分~摩根燙是在髮根部燙一個彎度,並不會產生捲曲,燙出的效果非常自然。
  • 陰陽師妖怪屋日常活動有哪些 日常活動玩法內容...
    陰陽師妖怪屋有哪些日常玩法 釣魚是遊戲的玩法之一,玩家在主界面選擇釣魚 即可進入釣魚界面,魚兒上鉤之後玩家就可以點擊手機屏幕來收杆,收杆的時候需要保證-定的頻率,最好能把魚鉤控制在正中央位置,這個玩法總共只有三次機會。
  • 甲乙固固化劑地坪的日常保養
    雖然固化劑地坪本身質量卓越,持久耐用,但想要做到半永久性的使用壽命,自然離不開平時的日常養護,今天甲乙固就給大家普及一些平時固化劑地坪清潔保養的小技巧及注意事項。甲乙固固化劑地坪日常保養注意事項1、混凝土固化劑和混凝土都是鹼性的,兩者反應後,高鹼性的殘留反應物會對地坪產生腐蝕性,施工結束後,要對地坪進行衝洗,保護地坪。
  • 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的六種自然法則,你知道幾條?
    人類在長期生活中,從動物身上發現了很多的自然法則,熟悉這些法則,能對我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幫助。這裡總結了幾條比較常見的自然法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1、蝴蝶效應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Edward N.Lorenz)在上世紀70年代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曾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蝴蝶效應提醒人們:初始時期一些小的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有可能會對未來狀態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好、壞均是如此。
  • 《自然圖鑑》:認識身邊的動植物,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推薦日本裡內藍和松岡達英共同著寫的《自然圖鑑:走出家門,一起去認識身邊的動植物》(以下簡稱《自然圖鑑》),這是一本「日常生活必備的使用手冊」,書中包括8大類常見動植物的知識,並提供了簡單易上手的自然觀察方法,讓讀者不僅認識動植物,還能通過主動觀察,掌握動植物的生物特性,對大自然有更深的了解,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更多思考。
  • 日常英語對話:關於運動的日常英語口語
    日常英語口語對話學習是利用場景式學習方法,通過日常英語口語對話,營造一定的英語場景,幫助我們更好記憶日常英語口語,學會運用這些日常英語口語對話。   關於運動的日常英語口語對話一:   A:Boy,you're too lazy.You should do some exercise?See,you're getting fat.
  • 恩瑪教育創始人常立茹:把自然融入教育 讓教育自然發生
    在本次訪談中,常立茹女士向我們介紹了恩瑪國際教育獨到的教育理念:「恩瑪是英語IMP小精靈的中文諧音,我認為孩子就像小精靈一樣,聰明、善良,會不經意間給我們很多驚喜,恩瑪品牌注重的是『把自然融入教育,讓教育自然發生』,我堅信為孩子營造一個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