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圖鑑》:認識身邊的動植物,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021-01-08 窗邊的N

每天下午,工作結束後,我和孩子戶外活動。穿過一片高大的楊樹林,再走過一段狹窄的農田小路,到達一個「農場」。「農場」裡面的果樹開著白色的花,樹下是綠蔥蔥的小蔥、韭菜。在「農場」的入口,有一隻拴著繩子的土黃狗,只要我們靠近柵欄,它就汪汪叫起來。

去荒草雜生的野地裡挑選合適的野草,用力拔起,撣撣根上的泥土,帶回家炒著吃。

路邊的藍花楹樹花開花落,緊接著楊樹飄絮,槐花香。每棵樹每棵草每朵花都默默地訴說著時光流逝,季節變換。

一片楊樹林

透過孩子的眼睛,我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那是我們身邊的動植物,無聲息地為我們構築的美好的大自然。在此過程中,我也不斷地被孩子出其不意的問題擊敗,比如某棵野草的名稱,比如為什麼有的野草可以拿回家吃,比如狗為什麼看到人就要汪汪叫……

要解答孩子的問題,除了隨機應變,隨時在線搜索,也可以提前做足功課,有備無患。推薦日本裡內藍和松岡達英共同著寫的《自然圖鑑:走出家門,一起去認識身邊的動植物》(以下簡稱《自然圖鑑》),這是一本「日常生活必備的使用手冊」,書中包括8大類常見動植物的知識,並提供了簡單易上手的自然觀察方法,讓讀者不僅認識動植物,還能通過主動觀察,掌握動植物的生物特性,對大自然有更深的了解,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更多思考。

《自然圖鑑》

著者裡內藍多年從事兒童讀物的編輯工作,近年來特別關注熱帶地區的野生動植物和飲食生活,由此創作了系列書籍《園藝圖鑑》《自然圖鑑》《冒險圖鑑》,都是和野外動植物以及冒險生存相關。作者的文字簡潔而精準,並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使之嚴謹專業的科學知識深入淺出,讀起來充滿趣味性。

《自然圖鑑》的繪者是松岡達英,他被譽為日本的「自然科學繪本大師」,從小喜歡昆蟲,自詡為「昆蟲少年」, 24歲時出版了以自然為主題的繪本,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滿世界尋找昆蟲的過程中,在擅長的自然觀察的基礎上,他用畫筆描繪出神奇的大自然,並獲得了眾多大獎。不同於繪本創作,《自然圖鑑》用寫實的風格再現各種動植物的形態,逼真形象,更顯嚴謹。

1.文字和插畫相得益彰,深入淺出講解動植物知識

《自然圖鑑》包括昆蟲類、鳥類、哺乳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貝類和植物八大類動植物的知識,從觀察時的用具和服裝,到注意事項,以及共性,再到具體的動植物所具有的特點,雖然書中列舉的動植物有幾百種,但是條理清晰,邏輯嚴謹,讀者閱讀體驗輕鬆而愉悅。

為了說明動植物的具體形態和特點,配圖中多處用數據標註,比如介紹野兔在行走和奔跑時腳印的距離,後腳印的長度,糞便的大小。數字的使用,能夠直觀地表達作者傳遞的信息,概括性強、醒目、簡潔。

用數字比較動物的大小
野兔的腳印和糞便
貉的腳印和糞便

除了肉眼可見的動植物,書中還用圖片的形式把一些微小事物展現給讀者,比如植物的種子、蕨類、苔蘚類和菌類等。

菌類

《自然圖鑑》的文字和配圖都有「短、簡、快」的特點,從而大大縮減讀者的時間,提高閱讀的效率。

2.簡單易上手的自然觀察方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中國的昆蟲大約超過15萬種,中國更是世界上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約有3萬多種植物。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裡,如果留意觀察,起碼也有上百種動植物。

《自然圖鑑》的動植物以日本環境為主,對於讀者來說,了解到動植物相關知識固然重要,更有意義的是,書中講述了每類動植物觀察的方法,只要「停下來觀察」「隨著時間觀察」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如果「想要知道生物們的生活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一定要經常到野外走走。親身體驗是非常重要的。用手觸摸,靠近觀看,就能更深入了解這個生物。」

漫畫形式表現觀察蒲公英的過程

動植物的世界,是如此廣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書中講述的觀察方法,對於每位讀者來說,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為我們打開探索大自然的一扇門。

觀察動植物,親近大自然,會更為關注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從而承擔起自然平衡的重任。

這本書不僅適合父母,以便隨時解決孩子對於動植物的疑難,更適合能夠自主閱讀的小朋友,以便隨時觀察身邊的動植物,熱愛自然。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原住民可以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我們不能?
    於是,我們展開了漫長的思考,開始探索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開始意識到,要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在回歸的路上不會迷失,當下,也許我們該做些什麼……  留在自然裡的人——原住民  當我們試圖在人與自然之間尋一條隧道,互通往來,那麼居住在原始部落裡的原住民無疑是最好的嚮導。
  • 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華社渥太華5月22日電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新華社記者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鑑於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聯合國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相關活動首次通過在線方式舉行。
  •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堂島嶼聖克裡斯託瓦爾島上隨處可見自由自在的海獅。這個獨特的天堂島嶼實現了城市與原始棲息地之間的平衡發展,在這個島嶼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景象處處可見。加拉帕戈斯群島動植物物種及其豐富,有「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和陳列室」之稱。 達爾文參觀了群島後,從中得到感悟,為《進化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 路子「野」一點,認識我們身邊的朋友
    你認識這些朋友嗎?▼▼▼日前,南京第一本本土野生動植物綜合類的科普圖鑑閒暇之餘,探尋身邊動植物的身影,是他們最大的愛好,樂此不疲。手冊中每一個物種都配備圖片,這些圖不是教科書式的手繪或標本照,而是非常靈動的生態圖片,每張圖片都是南京攝影愛好者們實地拍攝,浸潤著對南京這座城市深沉的愛。每張鮮活的照片都有利於大眾更好地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從提出「綠化祖國」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協調發展」到「可持續發展」,從「科學發展觀」到「新發展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貫穿於中國共產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鬥目標當中。「十三五」時期,我國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如何與人和諧相處
    作者:寶寶知道 念華華一個人快不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周圍人相處,彼此之間的關係融洽了,自然就會開心。那麼該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呢?怎樣對別人好 如何與人和諧相處換位思考:當你對一件事情不滿時,先別忙著發火、也不要指責別人做得不對,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看這件事情,想想如果自己是他,自己該怎麼做,如果你換位思考以後就會發現自己理解了這個人的做法。
  • 《狂暴巨獸》: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動物與人類也能融為一體
    《狂暴巨獸》講述了一個靈長類動物學家從小收養了一隻白色的猩猩,這隻白猩猩(喬治)和人朝夕相處,有著和人手勢溝通的能力,也有著很幽默的性格。可是有一家研究基因的公司,產品無意中掉落在猩猩區域,狼群區域,河流區域。這種藥劑使得猩猩不斷地成長,生長速度和再生能力都得到不斷地提高。
  • 重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現實問題。人類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就是怎樣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手稿》)這部著作中關於這個問題有許多精闢的論述,本文從文獻解析的角度分析人與自然的統一關係。 人與自然的關係一直是哲學關注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前的幾千年哲學史中各派對此問題都有自己的解答。
  • 為人類發聲 | 攜手並進,締結「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
    於前者,我們將在本篇簡要梳理人類文明歷程中,人與自然關係的迭代與發展;於後者,我們將通過呼籲「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的達成,號召大家踐行代際公平[3]與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為自然發聲,更為我們人類自己發聲。「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史。」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四講(總131期),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肖廣嶺,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題,對《自然辯證法》進行導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包括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關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今天學習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就是要更深刻地理解、更積極地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思想是恩格斯關於「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於自然界並存在於其中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是時候教孩子敬畏自然了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作為家長、作為老師,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也應把握契機,引導孩子們了解這場重大社會事件的本源——人與自然緊密又脆弱的關係,從而產生敬畏自然的意識。這是所有人,包括孩子,應該從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學會的一課。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面對新冠肺炎,孩子們會問:「為什麼會有人得這種肺炎?」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保護野生動植物親子活動聚焦「人與自然:生命的閃爍」
    今天,第六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人與自然:生命的閃爍」保護野生動植物親子活動徐匯專場落地正大樂城。35組親子家庭一同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用筆墨描繪心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創作出一盞盞獨具匠心的野生動植物主題燈籠,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用中國人特有的方式守護地球生靈,照亮野生動植物的未來之路。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因此,我們要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繫實際學,深刻領會其思想精髓、核心要義,深入掌握這一指導我們工作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 《自然圖鑑》:看完這本書,春遊時你一定會讓人對你刮目相看
    文/歐陽欣疫情緩和,春暖花開,帶孩子出遊成為了家長們打發時間的最佳方式,這既能夠讓孩子親近自然,又能夠讓他們好好活動活動筋骨,有知識儲備的家長還能夠寓教於樂,帶孩子認識一下大自然種那些可愛的生物,真是一舉多得。
  • 黃信陽:發揮道教文化優勢,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六項原則」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舉辦本次論壇,就是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對影響中華生態文明的道家文化做現代性的思考,追索中華傳統生態文明的根源——道家道教文化對多元一體的中華生態文明文化的積極貢獻,探討和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尋找和破解應對生態環境危急方法。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應了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對人類與世界何去何從的問題給出了積極的應對方案。因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廣泛的價值意蘊,不僅關乎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關乎世界的命運。深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無疑具有現實價值。
  • 快來,一起認識並愛護我們身邊的動植物吧!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山脈秦嶺最高峰太白山在寶雞眉縣終南山歷來是隱士們的住所七十二峪更是關中人民踏青遊玩的聖地秦嶺中更是有不計其數的珍稀動植物保護大秦嶺生態環境以及瀕危物種營造全社會「愛秦嶺 護秦嶺」的良好氛圍是我們每一個陝西人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