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4時30分,伴著熾熱的烈焰與破空的長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騰飛刺破蒼穹,經過2200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這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首次開啟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據悉,本次任務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也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為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在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後的一段日子裡,"嫦娥五號"還將經歷11個階段以及20多天的在軌飛行,最後在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北部工作約2天時間,採集2~4kg的月球土壤樣品,隨後通過半彈道跳躍式返回地球,降落於內蒙古四子王旗地區。
"嫦娥五號"探測器如順利完成任務,將創造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首次在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首次在地外天體起飛、首次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首次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地球。而研究人員也將首次對"五姑娘"帶回來的月球樣品進行分析和研究,這有助於中國揭開月球神秘的面紗,彌補探月史上的空洞,也有助於進一步求知,探索浩瀚無垠的宇宙星辰。
於2004年1月23日啟動的中國探月工程總共分三步走:繞、落、回,如今的"嫦娥五號"正在實現最後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雖然蘇聯與美國是世界上最先對月球進行探索的國家,但如今,相比蘇聯和美國的月球樣品人工採集,中國的自動採樣、在月球表面起飛、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樣品轉移均是世界首次。這意味著全球時隔多年未更新的探月技術,將由中國帶頭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在世界性難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僅對自身意義重大,對全球各國也有著不小的影響。很快,NASA就對中國航天取得的新突破做出了回應:隨著嫦娥五號的發射升空,中國開始努力加入美國和前蘇聯獲取月面樣本的行列。我們希望中國和全球科學界分享中國探月工程所獲得的數據,以增進我們對於月球的了解,就像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和阿爾忒彌斯計劃所做的那樣。
如果NASA是真心"祝賀"自然是好,但從其語氣中我們不難看出,美國的真實意圖或是希望"分一杯羹"。換句話說,就是"腆著臉伸手要東西"。我們知道,美國"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因新型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的研製出現了延誤,至今都沒完成首飛試驗,其宣傳的"在2024年完成登月"成了問題。近年來,美國在科技方面頻頻對中國"下狠手",如今看到中國在探月領域率先取得進展,內心或不由自主地心生"佔便宜"的念頭,對於這樣的情況,中國或可以選擇置之不理。
依稀記得,多年前中國只能研究別人家的月巖。如今在全球疫情暫未得到有效控制下,我們成功發射了在探月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嫦娥五號",展示強大國力的同時也彌補了自身探月的遺憾。對於採集回來的樣品,中國可以從中研究月球內部火山的活動,以及月球磁場問題,進一步探索太空奧秘,為接下來一系列嫦娥探測器奠定基礎。未來,中國會更加注重月球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並計劃建設無人月球科研站,開展載人登月工作,為更進一步全面探索月球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