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財富旗下歌斐資產34億元的踩雷事件還在繼續發酵,根據市場消息,不僅是諾亞財富受到波及,包括雲南信託、湘財證券等金融機構也被牽連,市場傳聞雲南信託約8億-9億產品或受影響。而京東、蘇寧等機構先後否認相關應收帳款合同的存在,並直指承興國際偽造業務合同對外行騙。業內認為,這起事件/折射出金融機構在風控領域存在著諸多漏洞。而歌裴資產晚間最新的表態是,風險的出現是經濟周期的正常現象,只能用市場化機制去處理。
諾亞財富人士向媒體透露,與承興國際控股合作初期,諾亞採訪核實過供應鏈融資業務所需要的應收帳款合同、相關發票與貿易背景,均確認真實無誤後才放款;但後來承興國際控股在真合同裡滲入假合同,精心偽造了應收帳款合同與相關發票等資料。近期由於諾亞財富發現這家機構擅自修改了資金劃轉流程,引發對資金流向的質疑,通過調查才發現其中的貓膩。
對此,業內人士直言,一般情況下,基於應收帳款融資的供應鏈金融風控措施要求「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合一,要做假絕非易事,但,如果融資方熟諳金融機構的風控側重點,並通過多次合作取得彼此信任,就可能存在魚目混珠的操作空間。而承興國際則特別會包裝「應收帳款融資業務」,一是選擇京東、蘇寧等大型電商機構的應收帳款作為供應鏈金融融資的「底層資產」,令金融機構感到風險可控;二是通過以往的成功融資案例向其他金融機構「遊說」,讓他們相信類似業務穩健且有利可圖;三是通過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給自身增信,從而讓機構「吃下定心丸」。
而業內人士也指出,如果這是一場騙局,那就折射出了金融機構在風控領域存在著諸多操作問題,國內多數金融機構依然根據交易對手資金實力與抵押物,來判斷相關應收帳款融資業務的風險高低,使得風控流於形式,盲目跟風「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