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基因與環境的討論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我們性格的形成和我們的行為更多取決於我們的基因還是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呢?行為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更傾向於性格是後天養成的,他們認為在適當的環境和適當的促進因素下,你能成為任何一種你想成為的人。
從生物學角度看性格的養成,讓我們對自己的性格有了更多的疑問和更多值得思考的答案。關於性格養成的一些最早且最著名的生物學觀點由查爾斯·達爾文提出。達爾文是進化心理學之父,他的進化論認為物種會隨著時間進化,漫長時間裡的微小改變,最終導致物種進化。他認為同一物種中特性更強烈的一個,更有可能繁殖並將其特性傳遞給後代。物種進化時改變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特性,比如身高更高或者遊得更快。這個理論表明我們的性格其實來自於長時間以來有利於某些特性發展的環境。比如炎熱的地區的人會產生更多的黑色素,而寒冷地區的人產生的黑色素更少。
那麼如果環境能改變我們的生理特性的話,它能不能改變我們性格中的認知呢?生物學家會根據我們大腦中的基因和遺傳學得出我們的特性。為了驗證這一理論,心理學家對同卵雙胞胎進行了研究。同卵雙胞胎有著同樣的基因,同樣的遺傳組成。但是出生後被分開的雙胞胎將生長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中,如果科學家對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研究的話,就能得出哪些性格特點是天生的,哪些是後天在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所以通過這些同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我們能夠估算出基因決定的性格特點的百分比。如果某個特性能通過基因傳遞的話,我們稱之為可遺傳。可遺傳性是因人而異的,這也是遺傳差異的原因。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得出某些人的行為有多少是基因決定的又有多少是環境決定的?簡言之,我們可以知道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有些性格特點是基因決定的有些卻不是。基因影響性格特點的一個例子就是,多巴胺d4受體基因,這種基因與喜歡尋求刺激的性格特點和喜歡新奇事物的人有關。新奇就意味著新鮮、有趣和刺激的點子,所以這就是經驗造就了性格特點的例子之一。
還有一個性格能通過基因傳遞的例子就是吉姆兄弟,吉姆·劉易斯和吉姆·施普林格是同卵雙胞胎,但是一出生就被分開了,39歲時又重聚了。他們兩人相似的生活讓人大吃一驚。研究人員發現,他們身高相同,體重也基本相同。他們的習慣非常相似,更奇怪的是他們都結了兩次婚,而且妻子的名字都是一樣的,第一任妻子叫琳達,第二任妻子叫貝蒂,甚至他們兩人的車也是一樣的。大家也許會覺得這兩人如此相似也太瘋狂了吧,但這些都是不可預測的。兄弟兩人也不是沒有不同的地方,他們的髮型不同,職業不同。但是對這對雙胞胎的故事和其他對雙胞胎的研究,都表明了我們的基因與我們的性格特點和作出的決定是密不可分的。
還有一些研究表明腦化學對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如何評估所處環境的影響。在我們做決定時,腦中會產生一些化學反應,這些反應越強烈,就越有可能擁有某種性格特點。劍橋大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開放程度與前額葉皮層的摺疊度呈正相關。很多人認為如果你生來脾氣暴躁的話,是無法改變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大腦可以發生改變,這最終會導致我們的性格改變。菲尼亞斯·蓋奇是一個著名的案例,他是19世紀40年代的一名鐵路工人。工作時遇到了意外爆炸,一根鐵棍穿進了他的頭顱,大腦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他僥倖活了下來。康復後蓋奇繼續上班,他的同事發現她的性格變得更糟了。他變得不友好,而且經常說髒話,他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蓋奇的故事很好的證明了腦損傷,能對人的性格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對生物學模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證據,所以毒品身體因素,甚至是手機。都能改變我們的腦化學,從而影響我們的性格。所以在神經可塑性原理的基礎上,也就是我們可以重塑大腦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我們能通過改變大腦中的活動。最終改變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