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羨慕學霸的成績,有人認為學霸就是天生的高智商,也有人覺得學霸是後天努力的結果,但是真正學習排名靠前的學生,既不是靠天賦,也不是靠努力,而是因為他們擁有良好的習慣,包括: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
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是在小時候缺乏家長的約束,從而對枯燥的事物缺乏興趣。而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從小就適應了枯燥,比如長時間的彈琴,練習書法。這樣的孩子,養成了在枯燥中堅持下去的良好品質。
比如,同樣看一本枯燥的書,學習習慣差的孩子容易走神,以至於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勉強看完,且效率不高。而學習習慣好的孩子,則更加容易專注,能夠更快地看完,並印象深刻。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和開小差帶來的的快感。而習慣好的人正好相反,行動迅速、做事果斷。
前者越來越慢,而後者越來越快。體現在課堂上,前者因為課堂上開小差沒有學好,課後就用加倍的時間來補。後者則因為在課堂上效率高,因此課後的作業熟練,也就比前者多出了幾倍的時間。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
解題本身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思維清晰,其實就是邏輯清晰。
比如解決一個問題,或理解一個概念,需要經過三層嵌套的邏輯,第三層需要在前兩層的關係上生成。經過邏輯訓練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根據前兩層的關係推斷出第三層,而沒有經過邏輯訓練的人,無法從前兩層中推斷出第三層關係,因此也就無法解題了。
比如說一道數學題目中,有一個隱藏條件,需要根據題目上的兩個信息得出。邏輯能力強的孩子就可以找到這個隱藏條件,最終能順利解決題目。
數學中很多知識是螺旋交叉的,因此我們每做一個題目,每理解一個概念,就要考慮到相關概念的關聯,也就是要找到它們的邏輯關係,這種邏輯通路的熟悉,會遷移到我們未來遇到具有類似底層邏輯的問題中去,從而舉一反三。
做題目的本質就是熟悉邏輯關係,縮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間」,從而讓自己的邏輯習慣能更好地擬合實際問題的路徑。
如何養成這兩種習慣?
我只能很遺憾的告訴你,這兩種習慣都是從小到大,一個個其他的習慣慢慢積累,在紛繁複雜的成長環境,學習環境中綜合形成的。
之前陽光老師很多文章都是介紹切實可用的學習方法,而這篇文章卻無法給您提供一個可以立刻使用的範本。只能在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培養,聽課的習慣、做作業的習慣、閱讀的習慣、甚至是吃飯的習慣、時間管理的習慣、或者是遊戲娛樂時候的思考方式、家長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對孩子的潛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