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生理學家威廉·哈維曾愛因斯坦死後,徵求他的家人同意的情況下,對他的的大腦進行研究,還特別成立了威爾特森研究小組,對愛因斯坦的大腦和99名已死的老年男女的腦部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愛因斯坦大腦左右半球的頂下葉區域,比常人大15%,非常發達!同時還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表層的很多部分沒有回間溝。這兩個有什麼作用呢?
研究表明大腦後上部的頂下葉區域,這個區域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數學思維、想像能力以及視覺空間認識。愛因斯坦在這個生理區域上的特殊性,解釋了他為什麼具有獨特的邏輯思維和過人的才智。 那回間溝是幹什麼的呢?它就像腦中的路障,使神經細胞受阻,難以互相聯繫。沒有了這些障礙,神經細胞就能暢通無阻地聯繫,大腦的思維自然會很活躍。
那愛因斯坦之所以能超越眾人靠的就是他大腦的結構嗎?科學家格雷戈裡·科克倫博士認為,愛因斯坦的的智商源於他的猶太人身份,他在研究表明猶太人比其他人類族群更聰明,導致這一結果的,正是殘酷的自然選擇。這得追究到猶太人民族歷史,漫長的壓迫,這個民族不許其他非猶太人通婚,而且很多從事猶太人從事的職業都是高度重視智力因素的職業。這也導致猶太人大多智慧過人。所以愛因斯坦的高智商不僅僅是大腦結構問題還有自身民族的特殊性,生存環境所決定。
現在很多家長總抱怨說自己的孩子明明比別人努力,但是學習成績總是提不上來,所以監督孩子要努力學習,那不斷的試錯真的會變得聰明嗎?
那一個人想要擁高智商可能嗎?其實研究表明一個人只要努力學習是可以提高智商的。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小雞走迷宮的實驗,發現小動物在死胡同裡轉來轉去的時候,偶爾會找到出口,逃出困局,但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經過多次尋找,它們尋找出口的時間會縮短;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它們會很快找到出口,成功逃出。
心理學家桑代克指出,小動物們是沒有推理邏輯的,它們之所以能夠逃出困局,主要在於不斷地嘗試,有了失敗的經驗後,不會再犯同樣的錯。據此,他推斷出,學習其實就是機體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是一種不斷積累錯誤行為的過程。換而言之,不是智商決定了學習,而是孜孜不倦、不畏失敗的進取心。所以一個人想要變得聰明,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的,不過自身的智商決定你試錯的次數,你的失敗次數越多,你積累的經驗越多,你離成功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