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星野 編輯 | 楊布丁
出品 | 稜鏡·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經歷了十餘年的輾轉,糧油巨無霸金龍魚上市在即。
2020年8月6日,深交所創業板第13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益海嘉裡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申請獲通過。
這家糧油巨頭在A股沒有全然相同的對標對象,擬上市的中國業務2018年和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是1671億元和1707億元。如果以營業收入看,這是規模上秒殺茅臺的企業,但糧油利潤在毫釐細微之間,最近3年益海嘉裡淨利潤均為50多億。
以8月10日收盤市值計算,寧德時代是創業板市值一哥,市值4675億元,市場分析預計益海嘉裡的到來可能改變這一排位。
益海嘉裡身後的郭氏家族財富故事亦引人矚目。嘉裡一系的創始人郭鶴年,除了是亞洲糖王,還是酒店大王,產業包括香格裡拉、嘉裡物流、嘉裡建設、聯邦物流等;2020年,97歲的郭鶴年在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上,以96億美元身家位居第141名;而益海一系,由郭鶴年侄子郭孔豐創辦,富豪榜上郭孔豐以21億美元身家居第1001位。
目前豐益國際間接持有益海嘉裡99.99%股權,本次發行上市後,持有股份也預計不少於80%。而豐益國際背後的四大主要股東是美國糧商ADM、郭孔豐、郭鶴年和郭氏家族的Kerry Group Limited 與Kuok Brothers Sdn Berhad,上市將帶來叔侄與家族財富的再增長。
益海嘉裡從有意願上市到成行,走了11年,從中意A股,到操作港股IPO,再回到公司總部所在地深圳的創業板,其中的曲折與執著,卻並不僅僅是為了融資這麼簡單了。
巨無霸誕生:叔侄從鬥法到聯手
益海嘉裡集團董事長郭孔豐
2018年,深圳市頒發了一批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其中之一是郭孔豐的。郭孔豐是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華僑郭鶴年堂弟之子,這對叔侄在競爭又聯合中創下的兩份家業,就是如今的益海嘉裡。
1988年時,郭孔豐為叔叔郭鶴年工作,主要處理中糧全資子公司香港鵬利(Top Glory)有限公司與嘉裡集團合資公司的業務,這家公司主要從事食用油精煉,也在深圳赤灣有小包裝工廠。郭鶴年對郭孔豐評價很高,「這是第一次,我在幾個侄兒中發現一個能力與我不相伯仲的商人,看起來孔豐是郭家下一代中最有才幹的人……只有孔豐具有特殊的創業天賦,能夠發現機遇並將它轉化成無限商機。」
1988年第一次到深圳時,郭孔豐走街串巷的滿大街找糧油商店,他發現那個年代,中國家庭主要食用散裝油,烹飪時油煙很大。叔侄二人十分看好小包裝精煉油的市場,郭孔豐後來回憶說:「改革開放前,中國基本不進口食用油,後來進口。國內主要(食)用的是散裝二級油,當時我就想建立精煉廠生產小包裝,跟叔叔說,他立刻批准,1988年(有了)第一個項目。中國那時候發展非常快,糧食市場也是(最大的),中國的工廠得是最大最先進的。」
1991年,郭孔豐離開了叔父郭鶴年的企業,在印尼創建了自己的企業豐益控股,通過油棕種植、棕櫚油貿易成為全球最大的棕櫚油集團,淘得創業第一桶金。
在國內,與郭鶴年一樣,郭孔豐同樣選擇與中糧旗下企業合資,做食用油精煉。直到1998年,因為對市場前景判斷不一致,郭孔豐與中糧分手,開始單幹,在秦皇島、煙臺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榨油廠和精煉廠,並在2002年整合在國內的資產,創辦了益海集團。
創業之初,選擇從事棕櫚油貿易的郭孔豐其實走了一條捷徑,更多地從事B2B業務,而叔父郭鶴年在國內的糧油業務走的是B2C路線。
金龍魚問世時是屬於郭鶴年的嘉裡糧油,畢竟是同一個市場,郭鶴年、郭孔豐叔侄二人事業的競爭也很激烈,金龍魚跟魯花在市場上短兵相接,正當嘉裡糧油佔據上風、魯花敗退之時,市場上有說法稱,郭孔豐曾出資幫助魯花支撐了下來,繼續跟金龍魚搏殺。
招股說明書就顯示,2003年-2007年,益海嘉裡前身曾與魯花集團合資建設了周口魯花、常熟魯花、內蒙魯花、萊陽魯花、襄陽魯花;在化肥、航運產業,叔侄倆的產業也有競爭。
截止到2019年底,益海嘉裡母公司豐益國際與魯花、中糧合營、聯營情況列表
1990年-2000年,郭鶴年的精力投入到房地產與酒店,也已經移居香港多年,而郭孔豐的糧油事業迅速壯大。在分開15年之後,郭鶴年伸出橄欖枝,表示希望入股郭孔豐的豐益。很快,1500萬美元入股的想法變為更徹底的合併。
2006年12月,叔侄聯手。郭孔豐問郭鶴年合併公司該用什麼名字,郭鶴年回復,「你定。如果你喜歡豐益這個名字,就用它好了。」於是,國內的益海集團和嘉裡糧油合併成為益海嘉裡集團,母公司豐益國際也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郭孔豐打理這些業務,而郭鶴年一方的郭氏集團在豐益持有股份。
併購重組完成後的2007年,益海嘉裡集團下轄的食用油粗煉和精煉廠達到24家,大豆日壓榨能力3.4萬噸,特殊油脂生產廠5家,灌裝油生產廠20家,大米廠2家,麵粉廠5家。
2012年,豐益國際在美國《財富》雜誌500強公司排行榜中上升至223位,躋身全球三大糧油集團。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中,國際農產品市場是由歐美企業主導和控制的,這是第一次有華人主導的糧油集團打破了這一格局。
11年前啟動上市:不為融資
少了競爭的消耗,龐大的企業有了更好的規模效應,也有了新煩惱。
2008年左右,郭孔豐發現,支撐豐益國際半壁江山的中國市場有些不一樣了。在當時全球糧油價格上漲的背景下,中國的糧食安全備受關注;益海嘉裡和來自美國的農業巨頭嘉吉Cargill、邦吉Bunge在油脂行業佔據了很大份額。一時間,對外資糧油企業分享中國糧改蛋糕的爭議聲湧起。甚至有觀點認為,糧油價格上漲是外資企業人為操縱的。
在敏感的國家糧食安全的背景下,益海嘉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那一年,益海嘉裡發現,自己無論是漲價還是降價,都會被外界「指指點點」:當時,一種流傳於市場上的說法是,益海嘉裡旗下的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佔據國內市場40%-50%的份額,並帶來它在定價方面極大的權力。
壓力不僅在外部,運行中成本上漲和整個行業過剩的產能,也讓益海嘉裡承受業績壓力。
2008年,應穩定物價的要求,益海嘉裡等企業不得漲價。那年,益海嘉裡集團為此倒貼20億元。塗長明是當時益海嘉裡集團董事兼油脂貿易總監,也是政府關係協調人,他曾對作者回憶:「往西藏供應(糧油),是用了汽車先送到西安,再往西藏運。有的司機(扔下車)都跑了,重金再找司機去。」
此後,國內還出臺禁令禁止新建大豆壓榨廠,以解決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並限制外資在食用油行業市場不斷膨脹的份額。油脂行業的「天花板」,讓益海嘉裡意識到,在這一板塊已經沒有太大發展空間。
於是,在小包裝食用油之外,益海嘉裡構建了另一片龐大的版圖。除了出現在普通家庭的快速消費品,益海嘉裡還大量為國內食品企業提供原料、為日化企業代工。
1992年,益海嘉裡開始把產業延伸到特種油脂產品,這包括起酥油、人造奶油、氫化油脂、酯交換油脂等焙烤食品專用油脂,以及嬰兒配方奶粉、速凍食品等的專用油脂,服務對象是食品巨頭雀巢、卡夫、肯德基等。
益海嘉裡的油脂化工業務從2003年起步,產品應用於橡膠、塑料、紡織、造紙、醫藥、日化、食品、塗料和菸草等行業。益海嘉裡貼牌業務的客戶名單上,包括奇強、立白、寶潔、聯合利華等。比如皂類產品的原料天然油脂,原本就是益海嘉裡產業鏈的延伸。
早前益海嘉裡集團消費品事業部總監陳波這樣解釋公司的生意邏輯:集團旗下消費品事業部幾乎在每省都擁有一家分公司,要讓這些通路上跑更多的「車」,而不再局限於糧油,例如調味品、豆漿粉、薯片、玉米片、雜糧。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益海嘉裡開始考慮在國內A股上市的事宜。
有接近交易人士表示,益海嘉裡母公司豐益國際本身已經是新加坡上市公司,現在從裡面剝離中國業務再上市,如果單純為了上市融資,其實可不必大費周折,因為新加坡的融資成本也較低。公司如此大的體量,這一次選擇在創業板上市,不是單方面決策的結果,而是經過了多方溝通協調;公司也是在表達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營商環境有信心。
現為益海嘉裡金龍魚公司總裁的穆彥魁在當年給媒體的說法則更為直接——益海嘉裡在國內上市,融資並不是主要目的,而在於上市之後,益海嘉裡便能順理成章變身成為一家地地道道的國內企業,擺脫掉「外資」的稱號和限制,也是實現益海嘉裡在華業務進一步擴張的基礎。
在理順各版塊生意邏輯後的2009年,上市被首次提上日程。
大象的軟肋:微利中高速運轉
回過頭來看,2009年公司過得不算好。豐益國際2009年年報顯示,糧油價格暴跌的衝擊導致營業額下跌18%到239億美元,淨利潤18.8億美元。
塗長明回憶那一段從外到內的困境時曾解釋,中國油脂、油料的需求對外依存度高,同國際市場基本上是聯動互動的關係。國際市場上的大漲大跌必然嚴重影響國內市場的漲跌,任何一個企業和某一個財團都難以左右和影響中國的油脂油料市場。糧油加工行業是一個微利行業,企業能否生存發展主要取決於工廠的加工規模,開機率和風險管理。不論外資企業還是內資大型糧油加工企業,基本上都本著開滿機、跑滿車、快進快出、加速資金周轉,利用國外和大連期貨市場嚴格套保的方式來運作,很少出現囤貨和賭市場的現象,來避免市場風險。
雖然中意國內上市,但當時作為僑企,程序和政策有些困難,益海嘉裡轉而選擇在香港上市。中銀國際是上市的獨家保薦人,中銀國際、高盛及摩根史坦利為其聯席帳簿管理人。但通過聆訊後,上市再無進展,2010年,益海嘉裡方面證實,因時機不佳暫停上市計劃。
一等就是十年,直到2019年。
2019年7月,益海嘉裡轉戰創業板,首次發布招股說明書。在這久違的上市進展之前,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消息來自官方。
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取消了油脂加工外資準入限制。而此前的2008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嚴格控制大豆油脂產能擴張,並對油脂加工企業外商投資進行了限制,中糧、中儲糧、九三等本土企業崛起。
相隔十年後,外資進軍油籽壓榨市場的限制解除。
益海嘉裡的主營業務是廚房食品、飼料原料及油脂科技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截至 2019年年底,擁有161家境內控股子公司、18 家境外控股子公司、22家主要參股公司以及42家分公司,員工總數2.9萬人。這一次IPO益海嘉裡擬募集資金138.70億元,將主要用於主業相關項目建設、擴充產能,包括在蘭州、青島、潮州等多地的項目。
2017年、2018年、2019 年,益海嘉裡營業收入分別為 1,507.66億元、1,670.74億元和 1,707.43億元,但淨利潤不算豐厚,分別為52.84億元、55.17億元和55.64億元,連續三年淨利潤率僅為3.3%-3.5%左右。
有從業者對作者這樣評價行業微利狀況:「中國是最大的油脂消費國,壓榨和精煉產能都足夠,這些年消費者享受的食用油品種最多、質量最好、價格也最低。這是基礎消費品,行業也(充分)競爭,價格不會離譜,沒有行業暴利。假如說市場缺油了,馬上能大量進口的,像從南美,肯定能及時平抑油價。」
在他進入行業的90年代,菜油每噸1萬出頭,2010年之後基本降低到每噸數千元;而20多年間的通貨膨脹等因素下,其他商品價格早已有天壤之別。所以這些年糧油企業都在盡力產品創新,精耕高端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因為每個家庭的油米麵的消費量基本固定,終端降價並不會帶來銷售量明顯上漲。
益海嘉裡主要業務構成
小包裝食用油市場份額對比。數據來源:尼爾森
益海嘉裡引用了尼爾森數據,以解釋其產品在國內地位:小包裝食用植物油行業,按銷售量統計,其2017年-2019年的銷售份額分別為39.5%、39.8%和38.4%;相同年份,包裝米現代渠道市場佔有率分別為16.4%、17.9%和18.4%;包裝麵粉現代渠道市場佔有率分別為29.1%、26.5%和26.7%。
益海嘉裡本次機會發行股數不超過54,215.9154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10%;全部為新股發行。本次發行上市後,豐益國際持有的益海嘉裡股份預計不少於80%。
至此,金龍魚完成了身份認同的關鍵一「躍」。
參考資料:
《郭鶴年自傳》;郭鶴年及郭孔豐若干公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