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科學領域,我們還無知得很

2021-01-12 騰訊網

在生物學的核心地帶,存在著一個未知的黑洞。坦白說,我們不知道生命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地球上所有的複雜生命擁有一個共同祖先,它從簡單的細菌演化而來,在40億年的漫長歲月中只出現了一次。這究竟是一個反常的孤立事件,還是因為其他的複雜生命演化「實驗」都失敗了?我們不知道。

——Nick Lanc《複雜生命的起源》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生物?我們人類又是如何誕生的?為什麼我們會生病?我們有沒有可能徹底的解決所有的疾病?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會讓我們認識到我們這種號稱為高級智能動物的物種仍然處於非常無知的狀態。

1804年,地球上活著的人口數首次達到了10億。如今,每13-14年,人口數會增加10億,我們的人口總數馬上就要到80億了,而且人均壽命與一個世紀前相比,提高了一倍多,這意味著我們人類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

198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為44.5億,那時候地球上的資源剛好供應得上全人類所需。今天,我們需要1.5-2個地球才能養活地球上現存的人口,因為人口數太多,當下地球已經處於透支的狀態,很多資源被人類以竭澤而漁的方式開採。這些資源中有相當一部分一旦枯竭,便不可再生,我們子孫後代的生存將會受到極大的考驗。所以有些科學家懷疑,在下一個1000年,我們人類這個物種會不會從地球上滅絕。

我們在滅絕之前可能還不知道生命的終極奧秘。據一些生物學家估計,地球上可能有1-5千萬種生物,我們目前只了解到其中的百分之一二,還有大量未知的生物。地球上有超過60%的生物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我們每個人身體裡都有大量的微生物。

嚴格說來,這些微生物才是地球的主人,我們只不過是這些微生物的載體而已。有些微生物造成的瘟疫能使人口銳減,比如鼠疫一度曾經讓歐洲人口減少了約四分之三;天花病毒則在一百年的時間裡,殺死了3億多人,這個數字比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戰爭造成的死亡人數總和還多。未來會不會有一種新的致命微生物導致人口銳減?從歷史經驗來看,是極有可能的。

臨床醫學的水平有限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60%以上的疾病的病因尚未明確,也治療不了。可治的疾病不到40%,而且這些疾病中有許多是自限性疾病——自限性疾病治療和不治療都能痊癒。真正能靠醫學解決的健康問題大概只有10-20%左右。

在大多數情況下,醫生給患者的治療只能起到緩解患者痛苦的作用,並不能治癒他們的疾病。所以臨床醫生的作用更多的是安慰病人和減緩病人的痛苦,而不是像患者和患者家屬所期待的那樣藥到病除。

人類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對醫學的期望值都有點不切實際,近二百年來,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速度讓人類狂妄的認為自己已經徵服了大自然,能解決各種問題。殊不知我們對這個世界和對我們自己的認知還很有限,我們對我們的生命的了解僅僅只是停留在一些皮毛的層次上。

我喜歡生物學和醫學,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學習生物學和醫學知識上。學習得越多,越明白我們人類這個種群的能力是多麼的有限,也越明白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生命是多麼的寶貴。也越懂得敬畏自然法則,善待自己來之不易的生命,善待我們的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其他的生命的重要性。我們只有順應自然法則,善待地球和其他生物,才能儘可能的享受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有限的生命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公眾號:zhouzhiyuan360

相關焦點

  • 往生命科學領域發展的職業前景
    選擇正確的職業會讓人生走得更順暢,希望所有學生能夠在仔細權衡所有利弊之後做這個決定。根據統計,在所有的學科中,生命科學領域的專業很受學生喜歡。我們將從以下幾個原因進行分析。什麼是生命科學?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景如何?在選擇高等教育的學科和專業以及將來的職業之前,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我喜歡做什麼?」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的夢想是通過開發挽救生命的疫苗或藥物來改變世界,有些人則熱衷於進行質量控制以控制食品的質量、從而預防廣泛的疾病。
  • 西方國家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已經到了「超心理學」的領域,我們還認為那是「迷信」嗎?
    郭老在《本能論》一書中說,「中醫是生命本能醫學」。錢學森教授臨去世之前說,科學的最終是生命科學。什麼是生命?什麼又是科學?郭老說,生命的開始,是「陰涵陽附」;生命的過程,是「陰陽互根」;生命的本能,是「升降出入」;生命的結束,是「陰陽離合」。
  • 《人類簡史》之科學革命,其實是人類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在過去500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突飛猛進,包括引爆原子彈和將人類送上月球,這段歷史進程我們稱之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承諾自己無知的革命。牛頓與管理學:泰勒是管理的鼻祖,1911年,出版《科學管理原理》奠定了20世紀管理基礎。科學有著無與倫比的精確性,但在生物學、經濟學、心理學等更加複雜的領域裡,有的領域無法運用方程式來解釋,於是從數學中發展出新的分支:統計學。
  • 梁文道:反智的最大問題不是無知,而是以無知為榮
    首先,因為彭斯在當州長的時候,就抗愛滋病已經表現出無能的狀態,過去還曾大幅削減管轄州的公共衛生開支。除此之外,有人認為這個人本身就是反科學的,因為彭斯自己曾經在一些演講裡表示,他相信一種古怪的理論,叫做「年輕地球創造論」,即否定生物學界的演化論說,也不承認地質學說,認為地球生命及智慧都是被上帝在很短時間內創造出來的。
  • 「反智主義」比無知可怕一萬倍
    (圖片來源:網絡)無知是客觀存在的狀態,指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缺乏相關知識。我們所有人都會有無知狀態,即便兩院院士、諾獎得主,所知所學與人類知識總體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無知並不必然導致反智,相反,它還是求知慾的前提。知道自己的知識有欠缺,才會去學習。
  • TG丨我們比我們以為的更無知
    但如果我們想要了解無知,對自己的無知有所了解大概算是個不錯的開始。我們不僅僅要提及那些我們覺得自己了解、最後卻證實並非如此的事物,事實上,我們還要以那些我們認為是正確的事作為開端,簡單一點的,比如,地球不是平的。我問過班裡的學生多少人知道地球是個球體,幾乎所有人都舉了手。
  • 為什麼說百度能順利進軍生命科學領域?
    天時地利人和齊聚,百度進軍生命科學領域水到渠成現實來說,百度進軍生命科學領域,其實並不令人意外。事實上百度對生命科學領域的興趣由來已久,這其中既有創始人情懷驅動,也有現實需求激發,並且在百度AI實力與投資布局支撐下,百度進軍生命科學領域,可以說是坐擁了天時地利人和。
  • 叢斌院士:生命科學領域需揭示三大基本科學問題
    對人的生命活動本質規律的揭示應該是現代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的主攻方向。就生命科學領域而言,需要揭示三大基本科學問題:解析組成生命體的微觀結構,探索結構之間的關聯關係,揭示結構及其功能的時相性變化規律。生命科學的困境 現代科學技術解決了生命科學領域的部分難題,人類健康維護有了明顯進步,疾病譜發生了改變。
  • 叢斌院士:生命科學領域需揭示三大基本科學問題
    對人的生命活動本質規律的揭示應該是現代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的主攻方向。就生命科學領域而言,需要揭示三大基本科學問題:解析組成生命體的微觀結構,探索結構之間的關聯關係,揭示結構及其功能的時相性變化規律。這是生命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醫學科學與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是促進生命科學進步的必然途徑。生命科學的困境現代科學技術解決了生命科學領域的部分難題,人類健康維護有了明顯進步,疾病譜發生了改變。
  • 康寧展望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存在增長機遇
    康寧公司大中華區戰略發展部總監林濤明(Tom Lynch)日前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表演講,演講中他提到:"作為新興市場,中國的生化教育基礎紮實、成果顯著,為生命科學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Logo: http://www.prnasia.com/sa/200708141205.jpg ) 林濤明還說,"中國政府大力支持基礎生命科學研究,以及可能惠及幾代人的新藥開發。許多國際製藥公司都將他們的生產運營向中國市場轉移,眾多研究機構也正不斷湧現,這些正是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發展潛力巨大的實證表現。" 林濤明特別提到康寧一直以來的創新文化。
  • 生命科學領域的通關之旅
    生命科學領域的通關之旅CZ @ 2020.10.28 14:07:23通關!生命科學的研究,本質上應該可能是一場通關之旅,即弄清楚生命世界的本質和意義!一旦弄清楚了生命世界、生物系統的本質和意義的話(尤其是從生命起源與進化的角度看過來、從動機進化論的角度看過來),那麼,就基本上找到了通往打開自然界之中生命系統神秘面紗的大門和鑰匙,其前方,必將是無盡的思想寶藏,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真理、善良與美麗的化身,而不再是此前令人痛苦、慢病、犯罪和戰爭的殘酷與無奈!
  • 什麼是「元無知」?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種無知
    昨天,湛廬文化在我們這裡首發了《知識大遷移》這本書。其中有一個話題,我們昨天說的還意猶未盡。那就是這本書裡提出的「元無知」的概念。元是元旦的元。原來的無知,可以稱之為叫「考場無知」。考卷就在那裡,上面的每一個問題都問得很清楚,但是我沒本事答出來。這種無知,在我們的青少年時代,在考場上,經常折磨我們。而成年進入社會之後,更要命的「元無知」來了。
  • 離心機在生命科學領域的作用
    離心機在生物科學上的應用已經不在是大驚小怪的事了,離心技術在生物科學,特別是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早已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享了離心機在生命科學領域的作用。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是無知的表現,最終將會淡出人們視野
    這其中的秘密在於「無知」,也就是人類未破解或是未見過的新鮮事物時,會將無知轉化成一種未知力量,而操縱該力量的正是「神」。人人平等的概念在現在可以看做是一種哲學,往大了說就是對人、事、物、地球乃至宇宙的種種看法,哲學可以帶我們走出無知
  • 生命科學領域的「超存」挑戰:數據如何存儲100年
    讓我們聽聽大咖的解答。宋家雨:基因是一個特別熱的話題,它使人類在消病延年的路上不斷向前推進,在生命科學基因研究領域,有什麼樣的應用?對存儲提出怎樣的需求和挑戰?我們知道「超算」,它是對算力的要求,但是在生命科學領域,有個詞叫「超存」,因為對存儲的要求非常巨大,遠超對算力的要求。宋家雨:生命科學基因研究背後,面臨著海量數據存儲和應用的挑戰,學術界有哪些新的存儲技術趨勢?
  • 華創資本熊偉銘:生命科學領域需要更包容長周期的投資體系丨專訪
    近年來,中國生命科學投資迎來了黃金時間點。這個行業內有太多可以投資的機會。而國內市場發展相比起發達國家來說,卻還遠遠不夠。現階段,國內生命科學相關的科研和產業都還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創新藥物研發仍處於劣勢,無論是研發投入能力還是產出方面與發達國家均有一定的差距。
  • 生命科學領域的「超存」挑戰:數據如何存儲100年?
    讓我們聽聽大咖的解答。宋家雨:基因是一個特別熱的話題,它使人類在消病延年的路上不斷向前推進,在生命科學基因研究領域,有什麼樣的應用?對存儲提出怎樣的需求和挑戰?我們知道「超算」,它是對算力的要求,但是在生命科學領域,有個詞叫「超存」,因為對存儲的要求非常巨大,遠超對算力的要求。宋家雨:生命科學基因研究背後,面臨著海量數據存儲和應用的挑戰,學術界有哪些新的存儲技術趨勢?
  • 生命科學領域創業的「危」與「機」|28位重量級評委公布!
    近幾年在生命科學領域每年都有新的技術突破,投資人眼中未來 3-5 年最有潛力的細分領域都有哪些呢?帶著這些問題,DeepTech 採訪了幾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的投資人評委:中經合集團合伙人林壯生,濟峰資本創始合伙人餘徵坤,弘暉資本創始人&CEO 王暉,希望他們的觀點可以給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業者一些啟發和思考。
  • 外星生命——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少得多
    #宇宙中複雜的外星生命在哪裡?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很可能不會在那些被有毒氣體燻得焦頭爛額的行星上找到外星人,這項研究極大地減少了科學家們能夠幸運地找到外星人的世界的數量。考慮到地球生命的生理極限來預測宇宙中其他地方的複雜生命分布,研究人員首先看了預測的二氧化碳含量,該氣體在高水平時是致命的,但還需要使遠距離其恆星運行的行星的溫度保持在冰點以上(由於溫室效應)。如果要維持傳統宜居區域外援的液態水,一顆行星將需要比當今地球增加數萬倍的二氧化碳。這遠遠地超出了已知的對地球上的人類和動物生命有毒的水平。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研究正向基於數據的科學發現範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