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癌症科普博主和他夢想中的醫院

2021-01-14 人物

在當一個孩子患有癌症,要面臨的第一關就是確診難。因為對兒童腫瘤缺乏系統性認知,根據向日葵兒童的調查,患有實體腫瘤的孩子平均要去3家以上醫院才能得到確診——因此,李治中最早想到的解決方法是科普,讓更多的人了解兒童腫瘤。而在現實中,關於患癌兒童,事情總是越做越多,因為做了一件,就會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件沒有做。

 



文|梁宋

編輯|金石


 


在BBC的紀錄片裡,顯微鏡下的癌細胞是一顆一顆蝌蚪狀的黑點,它們似乎從來感覺不到累,在細胞與細胞的空隙間飛速增殖、衝撞、攻城掠地,看著讓人心驚。

 

癌細胞從不仁慈。每年,中國約有超過3萬名兒童罹患癌症,這個數據說出來可能像個冷知識——醫務社工李孟燃曾做過一個小調查,她在大學做分享,問現場110名同學,誰聽過兒童會得癌症,舉手的只有兩位,剩下的人都覺得,「不可能吧 」,「孩子居然會得癌症,不是說這是老年人的事嗎」。

 

李治中是一位癌症科普作家,他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畢業後在美國杜克大學獲得了癌症生物學的博士,在研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小分子靶向藥的諾華製藥待了8年,並且以「菠蘿」為筆名進行各種癌症科普,成了「網紅」。兩年前,李治中決定從藥廠辭職,回到中國,為這些患癌的孩子做些事情。

 

回國前,他被一個數據刺痛了——「中國兒童癌症的整體生存率遠遠低於歐美,差了20%以上」。李治中做過一個簡單的算術,相差這20%,就意味著每年有6000-8000個孩子失去了生命,為此,他回國之後成立了拾玉兒童公益基金會,第一個項目叫「向日葵兒童」,致力於用科學改變兒童腫瘤患兒及其家庭的命運。


李治中


當一個孩子患有癌症,要面臨的第一關就是確診難。因為對兒童腫瘤缺乏系統性認知,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患有實體腫瘤的孩子平均要去3家醫院才能得到確診。

 

一位名叫家豪的小朋友,發燒、骨頭痛、身上還有淤青。去地方醫院看,醫生說就是普通的發燒或者是生長痛,看了一個月,一直找不到問題。多虧一位檢驗科的護士提醒,「孩子的血紅蛋白一次比一次低,建議去大醫院查一下」。家豪住院後,不同的醫生說家豪得了不同的病,有說地中海貧血的,有說缺鐵性貧血的,有說綜合性貧血的,有說是白血病的,在醫院住了一兩個星期,做了很多檢查,還是沒有確定究竟是什麼病。

 

李治中曾遇到一個孩子,發病的第一年,去了9次醫院,被誤診了9次,當做9種不同的疾病治療了一年。確診難,意味著孩子沒有把最好的治療時間留給最好的醫生,「我們的孩子被耽誤得太久」,這是李治中非常心痛的。

 

他曾遇到一位一歲多的小女孩,幾個月大時眼睛出現斜視,縣醫院的檢查結果是,「沒什麼問題,回去等著三個月以後再來複查」,在這三個月裡,孩子眼睛裡的腫瘤暴長,已經突出來了,家長從縣醫院一直轉診到市醫院、省醫院,最後轉到北京的醫院,等到了北京,孩子發燒了,得等孩子退燒才能用抗癌藥,就這樣又等了22天。這個孩子現在還活著,但是她永遠失去了自己的雙眼,因為腫瘤長得太快了,必須要摘除眼球,保住生命。他還見過一個孩子,肚子裡的腫瘤切出來好幾斤,那個孩子才10斤。

 

關於兒童癌症,李治中做的第一件事,還是科普,「讓大家知道有這麼回事」,以及,每種兒童癌症特點是什麼,這樣很多小孩患病了,不會因為家長不了解、不重視而耽誤。

 

第一步是線下,請一線的醫生做科普講座,出版書籍免費分給家長,讓剛剛被診斷或者是正在治療中的孩子家長得到最靠譜的信息。更有效的是線上的科普,他和夥伴們一起做了全中國第一個兒童腫瘤的抗癌百科網站,這個網站包含了14大類兒童腫瘤,超過100萬字的內容,讓家長在一個地方就能搜索到非常靠譜的知識。

 

除了文字,李治中還會錄短視頻,他不僅自己錄,還邀請了很多的專家來錄,放在抖音等平臺上——這是一種更容易抵達更多患兒家長的路徑,通過抖音視頻的形式,他們可以很形象地接收到關於疾病的信息,有時效果反而比文字傳播更好。


在抖音平臺上做科普的李治中(抖音用戶@菠蘿因子)


 


當一個孩子被確診為腫瘤患兒,這意味著,他/她的闖關之路才剛剛開始。

 

兒童腫瘤並不是小一號的成人腫瘤,它的生物學特性和成人的很不一樣,就拿腦膠質瘤來說,得了這個病,同樣的藥物可能成人吃了好轉了,兒童吃了卻沒有效果。目前,全國的兒童腫瘤專科醫生數量非常有限,但每年新增的病例卻有超過3萬名——兩個數字間巨大的缺口,也正是目前中國兒童腫瘤領域最大的痛點之一。

 

根據向日葵兒童做的調研,他們發現,患癌兒童都往一線城市湧,因為當地沒有治療兒童癌症的專科醫生,為什麼沒人治,因為沒有專業的人和科室,以青海省為例,全省沒有一位兒童腫瘤專業的醫生。在科普之外,這也是李治中想做的第二件事,嘗試在一些欠發達的地區支持兒童腫瘤專業的醫生成長,找到那些有願意進修的醫生,出錢出力,讓他們去進修,進修過後,還會幫他們建立規範化診療中心。

 


王兆建是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兒科的副主任醫師,也是醫護進修項目的第一位進修醫生。她個子不高,有一張圓圓的臉和一對酒窩,她今年47歲,做了22年兒科醫生,在西寧,大家都叫她「王主任」。10月,她來到山東省腫瘤醫院兒童腫瘤科(以下簡稱「山腫」)開始為期半年的學習,成天跟著小醫生「不恥下問」,「王主任」也變成了「王姐」。

 

剛來到山腫不久,王兆建的感受是,「很震撼。」她幹了幾十年兒科,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實體腫瘤患兒。

 

從前在學校上學時,內科的書上根本沒有實體腫瘤這個章節,在西寧時,與兒童腫瘤有關的,她只接診過白血病患兒,像橫紋肌肉瘤,神經母細胞瘤,顱內的生殖細胞瘤,肺母細胞瘤,這些她都從來都沒見過,這次,在山腫,她全見到了——在這裡,兒童腫瘤科正式床位77張,許多外地趕來的患兒,沒有正式床位,好多孩子在走廊裡等待。

 

學習的過程是辛苦而重複的,在山腫,王兆建醫生跟著其他醫生一起查房,看病人,剛來的時候,許多化療藥物她根本沒接觸過,化療藥代號都記不住,每天晚上結束工作,她都會重新學一遍,一遍一遍看病歷,記筆記,在病歷中發現的問題,有一些不懂的地方,第二天再問一下老師們。

 

這6個月的學習,王兆建不奢望自己可以立即成為一名優秀的兒童腫瘤專科醫生,作為一名地方上的醫生,她希望自己首先能學會判斷——當一個孩子來就診,發現了有些症狀時,她可以判斷出來是不是腫瘤,減少誤診的發生。

 

過去,如果一個孩子腹痛,她會判斷,可能是腸繫膜淋巴結腫大,這是兒科常見病,如果一個孩子腸套疊,治療方法是空氣灌腸,灌完腸以後通開就好了,可到了山腫,親眼見到一些孩子後她才知道,原來有些小孩肚子疼,反覆出現腸套疊,有可能是得了腸道淋巴瘤。

 

在山腫,王兆建還遇到一個孩子老是尿急尿頻,上廁所困難。這個孩子就診時只有1歲多,自己也不會表達,總是喊「尿尿疼,尿尿疼」,當地的大夫的診斷結果是包皮過長,清洗清洗就好了,其他的檢查就沒去做,等孩子肚子越來越鼓,膀胱越來越大,才發現是橫紋肌肉瘤,耽誤不少時間。

 

通過這些案例,王兆建告訴自己,以後接診時心裡起碼要打個問號,遇到一些情況,要不要做個B超看一下,她甚至開始反省自己過去的診斷,「我在兒科這個工作中,會不會有一些孩子漏診啊?」

 

在山腫學習了不到兩個月,王兆建醫生已經送別了3位終末期的腫瘤患兒,她感覺很難過,從前在兒科,一年到頭她都不會經歷這麼多孩子離世。她希望自己能夠好好學,之後回西寧去,「能救一個孩子是一個」。

 

前些天,她去病房裡看一個5歲的小女孩,那是一個神經母細胞瘤的孩子,來的時候已經腹腔肺部轉移了,化療第一周,孩子凝血功能也不好,腹腔在出血,胸腔在出血,可孩子特別堅強,王兆建鼓勵她,「你真勇敢,阿姨覺得特別佩服你,你特別厲害,給你點個讚。」離開病房時,孩子送給她一朵貼畫,那是所有貼畫裡最大的一個,是一顆草莓,王兆建醫生仔細地把這顆草莓夾在手機殼裡,她想記住這一刻,那是她做兒科醫生的初心,「一個孩子,誰去關注她,誰對她好,她自己都能感覺到的,小孩高興,我們也替他高興,小孩想哭了,我們也想哭。」

 


 


如果你曾經接觸過兒童患癌者,你就知道,這是多麼令人心碎的一個群體。

 

孩子們天真無邪,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患上癌症,儘管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但身體的變化也會令他們恐慌、害怕——化療過後,他們小小的腦袋上頭髮掉光了,有的孩子問媽媽,「是不是因為有一次我在學校嘲笑了一個同學,才要受到這樣的懲罰?」還有小朋友早上醒來發現自己的頭髮一把一把掉在枕頭上,特別驚恐,哭著在床上撿自己的頭髮,放進自己的小包包裡。

 

對於這群孩子,李治中還想做的一件事情是,建立社工站,讓醫務社工用專業技巧陪伴孩子和家長渡過難關,「你可以想像成在醫院終於有一個人每天對你噓寒問暖。」

 

對於腫瘤患兒而言,他們的害怕源於未知,許多家長不願意告訴小朋友你得的是什麼病,小朋友會感覺很莫名其妙,為什麼把我整來醫院,天天打針吃藥,還掉頭髮,還疼,還嘔吐,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為此,向日葵兒童製作了一系列「最特殊的童書」,其中一本《小宇康復記》,講的就是小宇患了癌症的故事。這本童書語言就像童話,是給腫瘤患兒講的科普故事,告訴他們現在的經歷到底是怎麼回事,裡邊有幾段是這麼寫的——

 

「最近,小宇經常發燒,肚子上還能摸到一個腫塊,有一天我們在公園裡玩的時候,小宇忽然感到頭暈,從鞦韆上摔了下來!一家人陪小宇來到醫院,醫生為小宇做了全面的檢查。」

 

「不久,檢查結果出來了,小宇的腹部長了一個腫瘤。醫生說,我們都是由小小的細胞組成的,細胞可以從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隨著細胞不斷增多,我們便能長高長大。可是在小宇長高長大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搗蛋的小細胞,這個搗蛋的小細胞無意間獲得一種可以無限增多的壞蛋超能力,變成了腫瘤細胞,腫瘤細胞越變越多,就形成腫瘤,從而導致小宇生病了。」


 

除了書本的安撫,在醫院中,孩子們還需要更具體、直接的照拂。

 

在中國,公眾對社工的理解還處在初級階段,常常認為,社工就是志願者。但實際上,社工是一個對專業技能要求很高的職業,在很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中,社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李孟燃是向日葵兒童最早的一批醫務社工,她在本科和研究生學的專業都是社工。畢業後,她在昆明兒童醫院服務了18個月。除了講童書讓孩子們認識腫瘤,每周至少有3個上午,她會去進行病房探訪,周一、周二、周三連續三天下午,會開放遊戲室,和孩子們互動,讓他們對醫院環境更加適應——有家長跟她說,孩子一見到醫護人員穿著白大褂就哭,甚至爸爸穿著白襯衣都無法靠近,見到白衣服就恐懼,李孟燃會組織患兒們一起觸摸白大褂,理解白大褂的意義,共同去設計一件漂亮的白大褂。除了白大褂,她還會做一些手工,比如用醫用棉球做聖誕老人,做冰淇凌模型,帶著大家用棉籤畫畫,這些都利於幫助孩子們「脫敏」。

 

針對焦慮值特別高的患兒,李孟燃還會做專門的個案幹預。

 

她曾幹預過一位10歲的小女孩,總是哭鬧,不願意配合醫生,這是一個非常敏感、非常關注周圍人反饋、非常需要生活掌控感的小朋友,比如她去畫刮刮畫,同齡小朋友會宣洩情緒,因為打針太疼了,生氣地用木棒在刮刮畫上可勁兒刮,可這位小女孩不會,她會先畫一張娃娃的臉,然後在娃娃臉上貼一顆小五角星,貼一顆小愛心,發卡上畫幾顆小珠珠,分別是什麼顏色的,她會非常仔細地畫好,旁邊有一個媽媽誇,「哎,你看她畫得多認真」,她會悄悄地翻起眼睛來看一下那個大人在說什麼。

 

摸清了她的性格特質後,李孟燃動員孩子身邊所有人,儘量給到這個小朋友選擇的空間,比如說今天要打針了,儘量讓她選留置針是要放在左手還是右手,「今天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檢查,這個檢查多長時間,會把這些比較具體的信息都提前告知她,比如今天要塗酒精,這個酒精塗上去會比較涼,你這個地方有個小傷口,當然會有點疼,就非常細節地、具體地告訴她,讓她能夠清楚地知道我下一步將面臨什麼,這些點滿足了她需要的時候,她就覺得好像沒有那麼的可怕了。」

 

除了對孩子進行個案幹預,李孟燃也會對一些情緒特別不好的家長進行幹預。她曾幹預過一位女性,是一位患兒的母親。她表現得特別活潑開朗,也特別願意跟人交往,等真的深入到她生活中去,李孟燃發現,這位母親情緒問題挺嚴重的,她其實有很強的自卑情緒,這個自卑情緒源於一個標籤——村子裡的人說,她的孩子得了癌症,肯定是上輩子造了什麼孽,遭了老天的報應。

 

這位母親一直很自責,覺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情,她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很多科普材料都看不懂,醫生跟她講什麼她也聽不懂,更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孩子,李孟燃要做的就是幫她樹立信心。有一天,她發現這個媽媽很會鉤毛線鞋,引起了大家的圍觀,她便組織了一個學習小組,召集一些媽媽們去學習鉤拖鞋,並且讓大家都叫她「王老師」,慢慢的,那位母親自信心就開始樹立起來了,再去跟她聊孩子生病的原因時,她也開始能聽得進去了。

 

兩年來,向日葵社工站醫務社工累計探訪腫瘤患兒 4019 人次,為 57 個患兒家庭提供個案介入,服務超過 240 個腫瘤患兒家庭。


 



關於患癌兒童,事情總是越做越多,因為做了一件,就會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件沒有做。

 

剛回國時,李治中曾給自己列過一個五年計劃,短期解決信息不對稱和臨床人文關懷問題,中期要解決中西部落後地區的醫療診療的問題,缺醫生,缺團隊,缺各種東西,一點一點補齊,這個五年計劃在兩年內都初具雛形了,他更長遠的計劃是什麼?

 

在李治中的規劃裡,他長期想解決的問題有兩個,其中一個是做科研,研製兒童腫瘤新藥。

 

如今全世界的兒童癌症患者都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是——兒童腫瘤基本沒有新藥。相對於成人腫瘤,兒童腫瘤還屬於罕見病,患者數量相對較少,新藥研發動力不足,加之為了保護兒童安全,監管部門比如FDA對兒童用藥要求更高,控制更嚴,開展針對兒童的臨床試驗需要更多準備,面臨更大挑戰,這讓很多公司知難而退。

 

一個數據是,過去近30年,有超過200種抗癌新藥研發成功,但其中,只有4種是專門針對兒童腫瘤的。現在患癌兒童主要依靠化療放療等治療方案,治療效果整體還可以,但遠期副作用非常普遍——有的孩子腫瘤治好了,卻面臨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器官功能不全等各種問題,孩子們迫切需要療效好,副作用更小的新藥。

 

兩年前,李治中決定回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回國做科研。中國有著全球最龐大的兒童癌症患者群,因為人口越多,患者越多,而且中國有一個全球都沒有的優勢——因為醫療資源分配不夠均衡,患者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好醫院,但是對科研來說,意味著樣本都很集中。在中國,對於某一種亞型的兒童癌症來說,一個主任醫師一天經手的患者量,有可能超過美國一個醫生全年接診的數量。

 

另一個則是他的終極夢想,建立一家綜合性的兒童研究型醫院。

 

美國有一個非常好的醫院叫St.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這是李治中想要學習的樣本,這是一個非贏利性的、全靠慈善基金來支持的醫院,也是全球最好的兒童癌症研究中心之一。這家醫院有四個特點:第一,這是一家非贏利性的、全靠慈善基金來支持的醫院;第二,所有孩子的治療都不收費;第三,主要收治復發難治的孩子,其中很多都是別的醫院放棄的孩子;第四,絕大多數孩子都需要參與臨床試驗,一起推動兒童腫瘤創新研究。李治中希望有生之年能建立一家類似St.Jude一樣的醫院。

 

他很清楚,這兩個長期目標,都需要很久很久才能實現,幸好,有一群人正在一起努力。向日葵兒童現在已經有16000多名註冊的「葵花籽」了,他們身份不同,有博士在讀的學生,有協和的醫生,上海交大的教授,麥肯錫的諮詢師,哈佛畢業的律師,美國頂尖藥企的研究員等等,都在做志願者,大家發揮本專業的優勢,生物醫學專業的人做翻譯,攝影專業的人幫孩子們拍寫真,計算機專業的人幫忙搭網站——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用專業點燃希望。

 

在《人物》舉辦的「時間的力量」主題演講中,曾靠科普癌症常識火遍全網的李治中將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兒童腫瘤,他明白,相對於成人腫瘤,兒童腫瘤是一個公眾接受度並沒有那麼高的事物,但正因為如此,他才要「逮到機會就去說」,在微信公號平臺上說,在抖音上說,在各種公共活動中說,因為,說了總比不說好,更何況在這件事中,有太多的人值得被說。

 

李治中曾和我們聊起一些「葵花籽」,一次他去醫院,見到一位兒童腫瘤科醫生的排班表上寫著,早上8點進去,早上10點出來,他覺得好像也沒什麼,後來才知道,原來醫生是當天早上8點進手術室,第二天早上10點才出來,連續工作了26個小時。那些幫助向日葵兒童做審核的醫生,他們的交稿時間通常在凌晨12點、1點,或者是在地鐵上,李治中還記得,有一位醫生在向日葵兒童做問答,那是位80多歲的老先生,中國放療圈的鼻祖,手寫了5頁紙印發給家長。

 

還有一次,向日葵兒童做科普講座時,一位醫生上臺講著講著就掉淚了,後來他說,那天其實是他以前接診的一個患兒的生日,講到一些東西時,他突然就想到那個孩子,那個孩子的家長至今仍在幫助其他患兒。「我覺得選擇兒童腫瘤科的醫生都是有情懷的,要不然真的堅持不來,這真是一個性價比很低的行業,幹點別的收入都會比現在好,可大家都願意做下去。」這位生物學博士不會用華麗的辭藻去修飾、讚美,他只是一直在重複,「這些人太可愛,真的是太可愛了」——至於「性價比很低」這件事,李治中一直都覺得沒關係,「美好一點點也是美好。」


治療結束後不久,度過了3歲生日的小蘋果


治療結束一周年的小蘋果





相關焦點

  • 他任職中國氣象局,坐擁百萬粉絲,直播追蹤13級強颱風,堪稱科普男神!
    他自小拿著氣象書翻閱,懷揣著一個關於天空的夢想;他親身經歷過時速39m/s的風,是真正的&34;;他擁有幾百萬&34;,是著名的科普圈博主。2004年的初秋,他考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開始追逐實現童年時期的夢想,他就是南信大優秀校友——卞贇。
  • 【科普】腫瘤和癌症傻傻分不清?腫瘤可不等同於癌症!
    原標題:【科普】腫瘤和癌症傻傻分不清?腫瘤可不等同於癌症! 導讀:我相信很多人都分不清腫瘤與癌症,甚至以為腫瘤就是癌症,癌症就是腫瘤。這樣的話可能去醫院檢查出有腫瘤,就會以為是癌症,然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造成極大的困擾,耽誤病情的治療。。
  • 單縣中心醫院癌症中心一直在路上
    對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建設突出的單位,將結合癌症防控工作情況擇優確定癌症中心。近日,山東省腫瘤質控中心公布了2020年省級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達標名單,經過嚴格審核,山東省單縣中心醫院腫瘤科順利通過山東省省級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達標評審!  2020年11月20日山東省腫瘤質控中心專家一行4人,以劉波為組長,孫世昌、李雲東、張莉莉為組員,對單縣中心醫院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現場評審。
  • 給你最好的:最強癌症深度科普
    導讀:本專題中杜克大學分子癌症生物學博士李治中用深入淺出的話語,從十五個方面對癌症做了全方位介紹。這些癌症科普不同於我們之前見到的,滿滿的乾貨,更有實踐意義。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作為國內首家以免疫治療為特色的腫瘤醫院,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在癌症個性化精準治療上探索更多的創新模式和創新技術。未來,細胞治療在癌症上的突破,可能就將在這裡從夢想變為現實。免疫治療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即被動免疫治療和主動免疫治療。被動免疫治療包括單克隆抗體和(或)抗體-藥物偶聯物治療,已經上市的PD-1就是這一類藥物;而主動免疫治療則包括癌症疫苗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CAR-T細胞治療是目前免疫治療領域中方興未艾的一個方向。
  • 一文讀懂癌症治療中的放化療、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文 | 香港唯安醫療說起癌症這個人人都想喊打喊殺的玩意,全世界的人都希望生活中永遠沒有癌症跟隨。
  • 這鳥真聰明,會叼麵包釣魚,知名科普博主帶武漢小學生觀鷺
    長江日報-長江網11月28日訊(記者詹麗 通訊員劉天昌)28日,沙湖公園自然課第四課如約而至,來自湖北博得自然生態中心的講師、微博粉絲兩百多萬的知名科普博主與鶴不同,鷺鳥是一種涉禽,一般生活在水中或水邊的草叢中。它們的腳趾沒有蹼,或者蹼很小,以魚、青蛙、小老鼠為食。「牛背鷺的身體長得像一個雨滴倒過來的形狀!」看到老師展示的鷺鳥圖片,小朋友們紛紛發揮起想像力。
  • 癌症治療內幕:醫院如何榨取高額費用
    羅京在治療的日子裡,他承受了比疾病本身更痛苦的化療!癌症的治療過程讓許多病人痛不欲生,但更驚人的事實是,許多癌症病人其實早早死於過度醫療!能夠真正得到合理治療的是很幸運的,因為癌症治療很花錢,醫院由此獲得很客觀的收入。但是癌症只能在醫院治療,求生心切的病人只能一切聽醫生的,醫院叫怎樣就怎樣,儘量配合醫生的一切治療手段。
  • 與癌症抗爭40年,他戰勝癌症的「秘方」
    而如今87歲的他精神矍鑠,去醫院體檢時大夫都感嘆:「這個年紀身體各項指標都這麼好,少見!」 張先生,是北空幹休所一名87歲的離休老幹部,他的事例在他常年體檢的醫院已經小有名氣。前不久他因感冒發燒住院,前後就有15名癌症病人到病房裡找他,向他請教戰勝癌症的「秘方」。
  •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一個14歲就上中科大,23歲博士畢業的「少年天才」,現在在做「簡單科普」的工作。或許連袁嵐峰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會以這樣的問題出現在知乎熱議的討論中。
  • 我館「2020年度科學家精神電影全國科普場館巡映」活動啟動
    為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學技術館聯合全國39家科普場館共同舉辦,「光影科學夢」——科學家精神電影全國科普場館巡映活動,在36座城市全面開啟科學家電影巡映之旅。
  • 「癌症十大謠言」看到最後一個我竟無言以對
    國家抗擊癌症的陣地前移,防治重於治療。在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中,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支修益教授說道,普及防癌知識,是降低患癌率的基礎。普及防癌知識還需努力過去一年中,「癌症十大謠言」都曾受到民眾的追捧,這也說明了普及抗癌知識的必要性
  • 數百家醫院推出癌症免疫療法 專家:這是謀財不害命的騙局
    很多大醫院都在做一個療程約需3萬元  癌症免疫療法,被宣稱是除了手術、化療、放療之外的癌症治療法,被一些醫院譽為「第四類癌症治療技術」。  它到底是什麼呢?  一位業內人士說,現在不僅三甲醫院,連二級醫院甚至縣級醫院都在做癌症免疫療法,有些是出於賺錢的考慮。目前細胞免疫療法的一個療程需要3萬元左右,有時需要三四個療程,動輒10多萬元。  安全性沒大問題但治療沒啥效果  在一些醫院和企業口中,免疫療法可以「治癒」癌症。
  • 質子重離子醫院患者爆滿 專家:並非適合所有癌症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5月11日是我國第一家以質子重離子技術為主要治療手段的腫瘤醫院——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正式開業後的首個工作日,從凌晨一兩點開始,就有患者在醫院門外排隊等候。僅一個上午,就有230餘人次通過電話進行預約諮詢。
  • 慢生活·健康|我市癌症發病率289.40/10萬 關於癌症的三個「三分之...
    伴隨經濟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程度逐年攀升,以及老百姓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癌症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癌症高發是大家必須面對的問題。截至2019年底,重慶市癌症發病率289.40/10萬。癌症防治工作是健康中國重慶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此,市衛生健康委圍繞腫瘤登記、科普宣傳、預防篩查、規範診療、康復管理,打造腫瘤防治全流程服務鏈。
  • 提問:怎樣做一個最有宇宙情懷的吃播博主?
    反正想一想也不要錢… 據說有個小夥伴比我們更著急在火星上吃東西的事他就是資深吃貨「我是不白吃」他說,要當吃播裡最有宇宙情懷的既然都說到這了那我們就安排一場火星主題的「衣食住行研討會」吧 【火星小姐姐】 火星學會中國區負責人知名太空科普博主
  • 央視主持人李詠因癌症去世:為什麼有些癌症發現就是晚期?
    2004年,擔任選秀節目《夢想中國》總設計師。2008年,開始主持名人訪談節目《詠樂匯》。 2009年,出版自傳《詠遠有李》。 2013年,其人事檔案正式從中央電視臺轉入中國傳媒大學。為什麼得癌症的越來越多?為什麼有些癌症一發現就是晚期,我們應該如何預防呢?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一下。為什麼有些癌症發現就是晚期?在大多數人心中,癌症往往與「絕症」是同義詞,癌症的可怕源自人們對不治之症的恐懼,事實上,癌症的真相遠比上述理解更複雜。
  • 楊迪:喜劇明星的另一面 一個視頻博主的自我修養
    這一次,他的身份不再是耍寶的綜藝嘉賓,而是在微博坐擁645萬粉絲的視頻博主。在V峰會背後的故事板塊,楊迪用代表性的幽默表達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與喜劇、與微博結緣的種種故事,並「一本正經」剖析了一個視頻博主的自我修養,笑點頻出,金句不斷。
  • 美食博主摘瀕危植物煮泡方便麵,該不該對他「窮追猛打」?
    最近,就有人因為食材「太獨特」攤上了事——美食博主「野食小哥」,因為在海拔4500米的戶外採摘瀕危植物雪兔子煮方便麵,陷入輿論漩渦。雖然他已刪博道歉,但植物學家的一句「我們連標本都捨不得採」,讓很多網友覺得此事不能就這麼算了。「沒人告訴,誰知道這是瀕危植物」?
  • 學慧網多元青年|97年卡特,從程式設計師到知名博主,走了多遠的路
    第二位朋友卡特,目前是一位抖音寵物知識分享博主,喜歡電影和編導。多多嘗試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他年輕的註腳。一起來了解他↓↓↓01夢的開端進修表演、擔當微電影的男一號,做自己的抖音個人號、成為一個頭部的寵物知識分享博主……開始夢想的時候,卡特可能都沒想到自己的變化會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