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大地測量技術

2021-01-09 中國測繪網

      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的觀測對象是各種人造地球衛星信號或河外射電源信號,各種衛星大地測量技術所獲得的觀測值均與衛地距向量(測站至衛星的向量)有關。衛星大地測量方法有幾何法和動力法之分,在幾何法中是把衛星當做高空的觀測對象,並不去顧及人造地球衛星複雜的軌道運動。而動力法則須研究衛星軌道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為此須建立衛星運動模型,設定力模型。

 

    目前,最精確有效、貢獻最大的空間測量技術主要有:衛星雷射測距、甚長基線幹涉測量、衛星重力和衛星測高技術、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技術。

 

衛星雷射測距

    由測距儀雷射器產生並射出的雷射脈衝抵達配備有後向反射稜鏡的測距衛星又反射返回接收設備,即可精確測定往返傳播的時間,而求得衛地距,這就是衛星雷射測距(SLR)。這一技術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目前精度已達約1cm。

    SLR是目前精度最高的絕對(地心)定位技術,在定義全球地心參考系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可精確測定地球自轉參數,又是衛星重力技術確定全球重力場低階(n<50)模型的主要工具,是建立大地測量參考框架(CIS和CTS)以及研究地球動力學問題的基本技術手段。

    可利用全球分布的多個雷射測衛固定臺站,對專用的裝有雷射反射器的衛星(如Lageos,Geos-1、2、3)做較長弧段的觀測。我國已有5各SLR固定站,上海、武漢和長春已擁有第三代衛星雷射測距儀,測距精度優於釐米級。

 

甚長基線幹涉測量

    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的觀測對象(射電源)是位於銀河系以外的類星體,至今已發現類星體約有3000個,其直徑只有一光年左右,但與地球卻相距數萬光年以上,因此地球至類星體的方向可視為固定不變,並完全可以認為同一類星體到地球上兩地的射電源信號的方向互相平行。在兩個VLBI臺站上的射電望遠鏡,由各自採用的獨立本振信號和記錄磁帶同時對某一射電源進行觀測,按照射電幹涉的原理經過對兩測站接收信號的互相關處理,可得出射電信號到兩接收天線的時間延遲和條紋率的實測值,經過一系列改正後得出幾何時間延遲和幾何條紋率,為了求定基線向量,至少要向不同的射電源測量三個時間延遲值。VLBI數據處理的結果可解出基線向量在地心坐標系中的三個分量。

 

    我國的VLBI站點主要有上海、烏魯木齊和昆明等,可用於天文研究、天體測量和測地學,也可用於深空探測衛星的事後精密定規研究。如在2007年10月24日我國探測月球的「嫦娥1號」衛星成功發射後,即由上海、北京、昆明和烏魯木齊四地VLBI觀測站構成VLBI測軌網,配合USB技術,進行全程測控,以滿足「嫦娥1號」月球探測器各飛行階段的遙測、遙控、軌道測量和導航任務。

 

衛星重力和衛星測高技術

    為獲得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從靜態到動態的全球重力場模型,近二十年來廣泛採用衛星跟蹤衛星,即SST和衛星重力梯度技術。SST技術是指兩顆運行中的衛星之間的精密測距測速跟蹤,由於有了GPS技術的支撐,遂演化成高低衛星之間的跟蹤和低低衛星之間的跟蹤。

    在前一個觀測模式中,專用的低軌衛星載有高精度的加速度儀,用以測定低軌衛星因非保守力引起的攝動加速度,並載有GPS接收機,用以接收來自多顆GPS衛星(作為高軌衛星)的信號,由此而精密確定每一曆元低軌衛星的軌道。

    在後一個觀測模式中,相距200Km左右兩顆低軌衛星都分別載有GPS接收機和加速度儀,各自與GPS衛星構成高低衛星之間的跟蹤,於此同時兩顆低軌衛星之間又互相以微米級的測距測速精度相互跟蹤。

 

    衛星重力梯度技術是指在低軌衛星上載有高精度的超導重力梯度計,用以測定衛星處的重力梯度張量,由於重力梯度值是地球重力位的二階導數,因此有助於恢復地球重力場的高階部分(達180階以上),解算精度可提高一個數量級。

 

    衛星測高是利用安置在衛星上的雷達測高儀垂直向海面發射脈衝,這些脈衝被海面垂直反射至衛星,於是可根據脈衝往返行程的時間,推求衛星對瞬時海面的高度。用雷射測衛或GPS測量等方法可對測高衛星精密定規,從而可算出衛星在所選定的平均地球橢球面上的大地高。

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技術

    目前主要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有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洲的伽利略(GALILEO)和我國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此外還有由法國建立的衛星都卜勒定軌和無線電定位單向雙頻地基系統DORIS及德國建立的與DORIS類似的雙向雙頻的地基系統PRARE。

相關焦點

  • 探索地球與空間的奧秘——記我國著名的空間大地測量學教授金雙根
    測量,人們研究地球形狀、大小、確定地面點位的古老學科。在遙遠的古代,人們用腳步丈量大地,用眼睛觀察日月星辰。如今,空間定位、雷射測距、衛星重力和衛星遙感,空天地一體化,人們獲得地理和空間信息的手段和技術變得高端和便利了許多。
  • 大地測量學
    簡單地說,傳統的大地測量學是研究和測定地面點的幾何位置,在廣大地面上建立國家大地控制網,以及研究和測定地球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的理論、技術與方法的學科。  現代大地測量學科的形成始於公元17世紀初,它是古老的測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 大地測量學科發展現狀與趨勢
    大地測量的基本目標是測定和研究地球空間點的位置、重力及其隨時間變化,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國家安全以及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研究等提供大地測量基礎設施、信息和技術支持[1-5]。大地測量學因其觀測手段的進步、研究方法的差異和應用領域的拓展,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學科。
  • 2017考研專業介紹: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一、專業解析 (一)學科簡介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是地球科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既是一門測繪科學與技術的基礎學科,又是一門工程應用學科。本學科以精密工程測量、變形監測理論與方法、空間信息測量學理論與應用和多系統定位信息融合理論與方法為主要特色和研究方向,研究和解決各種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測量技術和測量方法,建立大型工程測控理論與監測技術;研究各種安全監控模型和監測系統的網絡化理論,建立安全監控信息管理系統及專家評判系統;研究衛星導航和精密定位技術,建立多系統定位信息融合模型與方法等。
  • 測量與地球物理所:大地測量 服務國家
    20世紀80年代後期,測地所在國內率先與國際同步完成了從傳統大地測量學向動力大地測量學的變革與飛躍,使得大地測量學進一步與地球內部物理和地球動力學研究領域交叉滲透,並逐步形成了地球重力學、空間大地測量、地球自轉和溼地生態環境研究4個主要研究方向。
  • 2016考研專業介紹: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一、專業解析   (一)學科簡介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是地球科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既是一門測繪科學與技術的基礎學科,又是一門工程應用學科。本學科以精密工程測量、變形監測理論與方法、空間信息測量學理論與應用和多系統定位信息融合理論與方法為主要特色和研究方向,研究和解決各種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測量技術和測量方法,建立大型工程測控理論與監測技術;研究各種安全監控模型和監測系統的網絡化理論,建立安全監控信息管理系統及專家評判系統;研究衛星導航和精密定位技術,建立多系統定位信息融合模型與方法等。
  • 考研非統考專業介紹: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一、專業解析  (一)學科簡介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是地球科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既是一門測繪科學與技術的基礎學科,又是一門工程應用學科。本學科以精密工程測量、變形監測理論與方法、空間信息測量學理論與應用和多系統定位信息融合理論與方法為主要特色和研究方向,研究和解決各種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測量技術和測量方法,建立大型工程測控理論與監測技術;研究各種安全監控模型和監測系統的網絡化理論,建立安全監控信息管理系統及專家評判系統;研究衛星導航和精密定位技術,建立多系統定位信息融合模型與方法等。
  • 國家大地測量成果
    國家大地測量成果主要包括國家大地控制網成果、國家高程控制網成果和國家重力測量控制網成果等,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等方面進行測繪定位的起算依據,是研究地球形狀、地球重力場、空間技術、地殼形變和地質災害監測等極為重要的基礎資料。中心現有的國家大地測量成果見表1。
  •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學科
    本學科是山東省重點學科,具有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所含二級學科博士點為: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設有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基礎地理信息與數位化技術省級重點強化實驗室、國家煤炭工業礦山測量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3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大地測量資料庫
    國家大地測量資料庫由國家測繪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於20世紀90年代建成,之後經過移植改造和維護,現已成為存儲內容準確、全面,服務能力較強的資料庫系統。國家大地測量資料庫系統具有以下服務功能: 各類大地測量控制點成果的查詢、統計分析
  • 大地測量控制點坐標轉換技術規程
    GB/T 17159-2009 大地測量術語GB/T 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範GB/T 19391-2003 全球定位系統(GPS)術語及定義GB/T 22021-2008 國家大地測量基本技術規定GB/T 28588-201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連續運行基準站網技術規範CH/T 1004-
  • 大地測量學泰鬥——陳永齡
    我國第一部《大地測量法式》和測量規範細則在他的主持指導下面世,《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測量法式說明》由他撰寫,珠穆朗瑪峰高程的精確測定離不開他的辛勤付出。他就是我國著名天文、大地測量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永齡。陳永齡,北京人。
  • 衛星大地測量學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以及相應的地球定位定向參數(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EOP),具體方法是將各空間大地測量站的坐標集合起來,利用有關站的觀測結果,通過平差確定原點差、尺度差和定向差等。
  • ...測量精度與可靠性顯著提高 ——專訪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
    數據處理在珠峰高程測量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為什麼每隔若干年要重測一次珠峰?與2005年相比,我國在數據處理技術上取得了哪些技術進步與亮點?在昨天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舉行的2020珠峰測量項目峰頂數據現場接收會上,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就普通大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 大地測量的思想
    空間參考描述了一個地物在地球上的真實位置。為了正確的對位置進行描述,需要引入一個可供測量和計算的框架,使得大地測量的結果能夠在這個框架上進行描述。而地球是一個不規則形狀的橢球體,那麼使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模擬地球的形狀,又該如何將球面上的坐標投影在平面的地圖上?這就需要先了解大地水準面、參考橢球體、基準面的概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測量圖集2004年版出版發行
    近日,由國家測繪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和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聯合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測量圖集(2004年版)》(以下簡稱《圖集》)正式出版發行。《圖集》的出版,標誌著我國大地測量對國民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和國防建設的服務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 海洋大地測量
    海洋大地測量是在海洋區域進行平面和高程控制的測量,是陸地大地測量在海洋區域的擴展。主要內容包括在海洋範圍內布設大地控制網(點),海上定位,測定平均海面、海面地形和海洋大地水準面,進行海洋重力測量等。
  • 走訪中科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資訊—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有這樣一個實驗室,致力於研究現今地球運動狀態及動力學過程,為現代社會各類活動提供高度動態地球系統中的精準空間位置信息。該實驗室的名字叫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幾代科技工作者辛勤努力的基礎上,實驗室面向航空航天、地震、環境災害減災等國家重大需求,瞄準圈層相互作用科學前沿問題,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
  • 國家大地測量基本技術規定等21項國家標準發布
    由國家測繪局組織制修訂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國家大地測量基本技術規定》和推薦性國家標準《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編繪規範 第1部分: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圖編繪規範》等21項測繪與地理信息國家標準,已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自2008年12月1日起實施。
  • 測天繪地 敢為人先——記我國著名的大地測量學教授金雙根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測量,人們研究地球形狀、大小、確定地面點位的古老學科。在遙遠的古代,人們用腳步丈量大地,用眼睛觀察日月星辰。如今,衛星導航、雷射測距、衛星遙感和地面測站等空天地一體化觀測,人們獲得地理和空間信息的手段和技術變得越高端和便利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