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獻血科普這樣表述:
一個健康人有80%的血量在心臟和血管中循環,有20%的血量儲存在肝臟和脾臟等「人體血庫」中。獻血後,這些儲存在肝脾中的血液會快速釋放,恢復正常循環血量。
看起來,肝臟和脾臟之於血液循環,就像是水庫之於河流,河水充足時就存起來,水少了就釋放出來。
或者說,我們的血液總量有一部分是不「流通」的,存在「銀行」裡,就像儲蓄一樣。
果真如此嗎?
(圖片來源:網絡)
一、所有血液都在循環之中
人體細胞要存在並執行功能,必須與內外部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交換的紐帶就是血液。
為了維持機體的生命和穩定,血液必須以適合的速度,在一個完整的血管迴路中連續流動,這就是血液循環(Blood Circulation)。
我們之前講過,人體血容量約為體重的7%,一個70kg的成年人,其血液總量約為4900ml,姑且計作5L。
這5L血液,要為全身100萬億個細胞提供氧、營養物質、化學分子,還有熱能。
為了這個宏大的工程,心臟一刻不停地跳動,推動著血液循環。在一個人大約60年的成年壽命中,心臟共泵出血液20萬立方米,為全身細胞的代謝供氧800萬升。
與此同時,我們的機體還建立了緻密的血管網,以保證全身每個細胞都能得到血液供應。如果把全身所有血管首尾相連,其總長度相當於地球赤道的長度(4萬公裡)。
這一龐大的血管網,保證全身任何一個細胞距其最近的毛細血管都不超過20-30μm,可謂是「戶戶通公路」。
在這個協調、高效的系統中,不存在不循環的血液,也不存在一個不需要參與血液循環的「備用血庫」。
那麼,肝臟或脾臟中的血液循環又如何呢?
二、肝臟有著最繁忙的血液循環
肝臟約佔體重的2%,就重量而言是人體最大的內臟器官。肝臟承擔著眾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攝入的營養物質如糖、蛋白質和脂肪等,在肝臟中代謝;眾多物質和藥物,在肝臟中解毒;許多激素和凝血因子,在肝臟中產生。這些物質的往來運輸,都通過肝臟的血液循環進行。
如果考慮到人體絕大部分物質的攝入都是經過腸道,而絕大部分腸道的血流都要進入肝臟,我們就可以想像出肝臟的血液循環是何等繁忙。每分鐘流經肝臟的血液約為1350mL,佔休息狀態下心輸出量的27%。
但肝臟也確實具有血液循環儲備的作用。
三、血液循環儲備無處不在
血液循環不僅時刻在流動,而且時刻在變化。
比如我們休息時和運動時,機體對於血液及氧的需求就有很大差別。在我們休息時,心輸出量約為5~5.5L/min;但在劇烈運動時中可以達到25~35L/min。
對於這樣巨大的血流差別,循環系統的容量必須具有很強的緩衝調節功能。
全身血容量的64%在靜脈中。靜脈血管不僅容量大,而且很容易因壓力改變而擴張,產生容量的明顯變化。因此,靜脈也被稱為容量血管(CapacitanceVessels)。
在人體發生急性大量失血時,通過血管壓力感受器、局部化學感受器和神經內分泌系統等調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皮膚,肝、脾以及其他內臟器官的靜脈收縮,增加回心血量,保證重要臟器的血液循環。
當這些靜脈收縮時,脾臟可以釋放約100mL血液;肝臟可以釋放約400-500mL血液;腹部大靜脈可以釋放300mL;皮下靜脈還可以釋放數百毫升。
上述這些臟器組織都可以看作是血液循環的儲備庫。可以說,機體的「儲血庫」無處不在。
四、獻血後需要「儲血庫」的動員嗎
需要強調的是,獻血後並不需要上述「儲血庫」的動員。
機體急性大量失血時,才會啟動上述代償機制。對於獻血200或400mL而言,不到機體血容量的10%,這種輕度的血容量減少,通過組織間液中水分向血管內的轉移,就能迅速補充循環血容量。
日本紅十字會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獻血結束時,獻血者體內組織間液向血管內水分的轉移就達到了188±80mL(男性)和211±82mL(女性),基本上為獻血量的50%。
可見,獻血對血液循環影響很小,並不會引起肝脾等內臟器官「儲血庫」的動員。
大家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想問X醫生
提問一經選中
下期X醫生談血液將專門回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