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與三足龜是什麼關係?
《山海經》曾記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可是他治水沒有成功,所以被堯帝所殺。在神話裡,鯀雖然被殛於羽山,但是並沒有死,而是幻化成黃熊、龍、三足鱉、魚等動物。《楚辭·天問》說:「伯禹腹,夫何以變化?化為黃熊,巫何活焉?」《國語·晉語》和《左傳·昭公七年》也都記載堯在羽山殺死鯀後,鯀的神靈化為黃熊進入了羽淵。
顯然,「鯀」的名字,已經暗示了他與水生動物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楚辭》中把他的名字寫成「鯨」,意為「黑色的大魚」。黑色在上古中國的神話中象徵北方、地下水與幽冥世界。丁山在《古代神話與民族》中,考證鯀是「虹」,我們知道虹在古人看來是雙頭蛇,也是住在水中的。也就是說,鯀是神話中存在於地下黃泉界裡的神靈。
既然鯀是水中的神,那他怎麼會變成陸地上的「黃熊」呢?我們知道他死後靈魂進入了「羽淵」。根據《山海經》的記載,這是西方的大海,上面有一棵巨大的「若木」,太陽鳥入夜後就棲息在這裡。可能古人認為鳥羽落入樹下的深淵之中,所以叫「羽淵」。如果說鯀幻化成「鯨」,進入這幽深的西方海中,這還可以理解;但古人為什麼非要把他編成是陸生的哺乳動物潛入水中呢?
其實《史記正義·夏本紀》已經有暗示:「鯀之羽山,化為黃熊,入於羽淵。熊音乃來反,下三點為三足也。」《發蒙紀》中說,三隻腳的烏龜在古文中就讀作熊。原來「三隻腳」的熊,不是現代生物學中的那種哺乳動物,而是指生活在水。
為什麼鯀死後化成熊中的「三足龜」能在水中當河伯?
另一個問題是,《山海經中山經》說伊水中「多三足龜」。龜都是四隻腳,怎麼會被描述成三足呢?原來在共工怒觸不周山之後,天就塌了一半,東南高而西北低。《淮南子·覽冥訓》中說:「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鱉足以立四極。」以前在水中撐託大地的龜本來是四足,結果被女媧斬斷一足用來撐西北的天,所以就成了「三足龜」。
然而三足龜雖然和「鯨」一樣生活在水中,但畢竟不是魚。鯀是魚,怎麼又能變烏龜呢?
在戰國的帛畫中,龍和蛇是同一種東西,而且都是長翅膀的,它們能變化成鳥(或者是鳳)。《莊子·逍遙遊》中則提到北海有種叫「鯤」的魚,能化成巨大的鵬鳥。五代譚峭《化書》中說「蛇化為龜」。前面我們在談三星堆神樹和太陽鳥神話時,就說到太陽實際是一隻「三足鳥」。鳥為什麼會多一隻腳,龜為什麼會少一隻腳?當我們把這些零散的材料組合在一起,終於明白了:原來,鯀的靈魂變來變去,甚至還飛到天上變成了「三足鳥」。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鯀也被稱為「黃龍」。因為在上古時代,蛇和龍本來就是同一個東西。鯀雖然被堯給殺了,但是他的靈魂卻在黃泉之水中成為河伯,並且能幻化成龍蛇魚龜等各種形象。有時他想上天,作為龍、蛇的身體還會出翅膀以飛升,而作為魚時則直接變成「大鵬」。只可惜在化為龜時,被女媧斬斷一隻腿去撐天,所以變成鳳鳥之時也是「三足鳥」,模樣十分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