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鯀、顓頊、后稷的重生密碼,為什麼都會和「魚」關係密切?

2020-11-30 騰訊網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在《山海經》中有很多上古大神,都具有死而復生的神異特質,但這三位的死而復甦卻都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都或多或少與「魚」有關,難道這就是神話中「復活密碼」的關鍵所在?

(一)鯀化玄魚

鯀治水失敗後,最後被天帝殺死,但關於其死後化身,則有三種說法,其中便有這麼一條:

《拾遺記》:「鯀自沉於羽淵,化為玄魚」,

對於鯀為何死後「化魚」,晉人王嘉給出的理由是「鯀字或魚邊玄也」,雖然這種改字的說法備受爭議,但是也足夠證明鯀與水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那麼,鯀死而復生的地方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當然有,這裡叫做「羽淵」,還有的地方稱之為「虞淵」,所謂「羽淵」再次強調了這是一個由羽水匯集成的淵池,而「虞淵」則表明了鯀最終回歸的地方,是一片黑暗混沌的水中世界。

「日......入於虞淵之汜,曙於蒙谷之浦」——《淮南子集注》

所以,鯀復生的神話學意象便是這樣:化為魚,沉虞淵,後復生。

(二)顓頊魚婦

在《山海經》中沒有記載顓頊和鯀之間的事跡,但是在其他古籍中兩者卻是父子關係。也就是說,鯀的這種「死而化魚」的神性可能正是來源於其父顓頊。

禹之父曰鯀,顓頊五代而生鯀,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史記·夏本紀》

巧的是,顓頊在《山海經》中的確有此神性,並且直接點明了「魚婦」是死即復甦的關鍵。

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謂魚婦。顓頊死即復甦——《大荒西經》

關於這段記載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所謂「偏枯」即是半人半魚,其名便叫魚婦,傳說當風從北邊吹來,蛇會便化為魚,顓頊便從魚婦中復生。

可以看到,顓頊復生的神話學意象也是如此:化為魚,大水泉,死復甦。

(三)后稷半魚

關於后稷死而復甦之事,在《山海經》中並未記載,見於《淮南子》中:

「后稷壟在建木西,其人死即復甦,其半為魚」——《淮南子·墜形訓》

這段記載猛地一看,似乎與顓頊化魚的記載幾乎一模一樣:比如「死而復甦」和「其半為魚」。但是唯一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句話,交代了后稷所處位置在「建木西」,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建木」可是《山海經》中溝通天地的神樹,傳說是「太皞爰過,黃帝所為」,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關於「氐人國」記載的方式與「后稷壟」驚人地相似: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海內南經》

所以幾乎可以這麼說,這兩則材料所指是同一個地方,記載的人也是同一批人:

即「后稷壟」對應「氐人國」,「其半為魚」對應「人面魚身」

(四)人面魚紋

在史前時期的彩陶盆上,經常出現這麼一種紋飾,稱為「人面魚紋」,而關於它的內涵也有諸多說法,其中比較一致地的觀點認為有兩個:生殖與復活。

仰韶文化的「人面魚紋」,以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一件人面魚紋盆最為著名。考古研究表明,這種繪有「人面魚紋」的陶盆應該是兒童甕棺的棺蓋,而在這個盆的底部甚至還有兩個小孔,這就說明了此盆定然不是實用器,而屬於一種獨特的葬具。

那麼,古人繪製這種人面魚紋的目的為何?

一方面,因為原始社會人口繁殖率低,而魚則被認為是多子的象徵,繁殖率高。

另一方面,盆底的兩個小孔則是為了方便小孩子靈魂出入用的,是一種靈魂不滅的觀點。

此外,仔細觀察人面魚紋的圖案排列,就會發現在靈魂不滅的基礎之上,似乎還有生死輪迴的原始觀念

畫面中的兩條魚和兩個人面魚紋組成了一個圓形,相同的圖案則兩兩相對,而兩條魚的魚頭恰好朝向相反,並且與人面魚紋頭部右上方的白色圖案連接,成為一個可循環的、逆時針的圓圈。

好了,明白了史前時期的「人面魚紋」的特徵內涵之後,再回過頭看《山海經》中記載的顓頊、后稷事跡,一切疑惑便可迎刃而解了。

顓頊、后稷的半人半魚形象,極有可能就是這種「人面魚紋」的模樣;而兩者之所以能夠死而復生,也和「人面魚紋」中所蘊含的生死輪迴有著極為類似的邏輯。

而在建木西的「氐人國」可能正是以「人面魚身」紋飾作為部落圖騰的象徵。所謂氐人/互人之所以能夠溝通天地,其實表現地就是「魚」能夠作為生死輪迴媒介的特徵,而「人面魚」則是這種神性的外在表達方式。

「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大荒西經》

「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海內南經》

相關焦點

  • 《山海經——海內經》提到的帝俊、黃帝、炎帝的三大族系
    《山海經》這本千古奇書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記載了很多華夏文明的祖先,黃帝和炎帝相關的內容,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可閱讀《山海經》發現,與他們同時代還提到了一個部族,那就是帝俊的部族。
  • 山海經:鯀死後化成三足龜,在水中當河伯?三足龜是3隻腳的熊?
    山海經:鯀死後化成三足龜,在水中當河伯?三足龜是3隻腳的熊?鯀與三足龜是什麼關係?《山海經》曾記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可是他治水沒有成功,所以被堯帝所殺。在神話裡,鯀雖然被殛於羽山,但是並沒有死,而是幻化成黃熊、龍、三足鱉、魚等動物。
  • 上古十大魔神:大禹的父親鯀是黃能?《山海經》裡的神獸
    能,是一種類似於熊的猛獸,《山海經》記載是三足黃熊。大禹的父親鯀曾經治水九年!被堯殺了後就變成了「黃能」。《山海經·海內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說鯀是鮁魚(馬鮫),很可能來源於「白馬」一說。
  • 悲劇色彩濃厚的治水英雄與城郭的創造者——鯀(gǔn)
    三皇五帝時期形勢圖鯀(gǔn),中國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人物。姓姒,字熙,夏后氏。帝顓頊之曾孫、大禹之父、夏啟的祖父。被堯封於崇地,為伯爵,故稱崇伯鯀(gǔn)或崇伯,約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
  • 鯀和禹治水各用到一種寶物,鯀是偷出來的,禹是伏羲所贈
    本來堯是讓鯀來治水,鯀治水不成功被殺;於是舜又讓鯀的兒子大禹來治水,終於解決了洪水。而在一些神話傳說當中,鯀和禹在治水的時候各自用到一種寶物,只不過鯀是偷出來的,禹是伏羲贈予的。那麼這兩件寶物都是什麼呢?在治水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鯀的寶物——息壤在《山海經》中記載,鯀用來治理洪水的寶物叫做息壤。息壤是什麼樣的寶物呢?
  • 三星堆文化與天下之中:從縱目面具看顓頊和北鬥崇拜的關係
    一、都廣之野與成都平原《山海經·海內經》、《呂氏春秋·有始覽》和《淮南子·墬形訓》等文獻均以建木所在的都廣之野為天下之中,楊慎《山海經補註》指出,都廣之野即成都平原。1962年,蒙文通教授完成《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亦得出《山海經》的《大荒經》、《海內經》諸篇均以四川西部為「天下之中」的結論。[1]
  • 《山海經》:往事越萬年,就成了神話
    三皇就是伏羲、燧人、神農,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 、帝嚳、堯帝、舜帝。我們要了解三皇五帝的事,可以在《山海經》讀到,這本書把三皇五帝以及大禹治水事件完美的結合起來,有些人當作神話來讀,明白的人會知道,那是遠古的秘史。
  • 為啥說《山海經》與巴蜀脫不了淵源
    《山海經》不成於一時一人,隨著後世流變演繹,人們也賦予了它更多含義。如今,不少熱門網絡小說、影視劇,如《三十三世十裡桃花》《捉妖記》等,其中不少人物、神怪的來源,皆出於《山海經》。  12月25日,脫胎於山海神話、西南首個大型室內沉浸式光影藝術展《鯨夢奇緣·神隱山海經》在成都開幕。這是本次光影藝術展的首站,而將起航之地選在了成都,不知與《山海經》本身與巴蜀的深厚淵源有無關係呢?
  • 《山海經》中有一處記載,一旦被證實,將揭開2000年前的彌天大謊
    治水成功後,大禹就把路上收集來的寶貴資料,編纂成了這部《山海經》。《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海經》中又包含著一個獨立的《大荒經》。比如,之前有學者在《山海經》中發現了這樣一處記載,它說的是鯀因為治水失利並且偷盜了息壤,被堯所殺。其中提到的鯀,就是「大禹治水」神話中大禹的父親。
  • 《山海經》記載「太陽神」舜沐浴,是為了給十個太陽洗澡?
    《山海經》記載「太陽神」舜沐浴,是為了給十個太陽洗澡?「舜之所浴」是種什麼樣的遠古儀式?在《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一種與洗浴有關的儀式:「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是說舜在一個深淵中洗浴。《山海經》中常有「后稷所潛」、「鯀潛於淵」、「有易潛出」之類的記載,初看似水葬,但其實是種沐浴活動。然而這些活動顯然與求子無關,那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儀式呢?說到與水有關的儀式,我們會馬上想起印度人的恆河沐浴,傣族的潑水節,古人三月三日上已節的嬉水禮等等。水似乎與很多宗教活動有密切的聯繫。
  • 這一理論居然有《山海經》和《聖經》的佐證?
    如果人類是自然進化的產物,為什麼反倒不適應外界自然壞境? 他們還找出《聖經》和《山海經》來佐證這一理論。 基督教就認為世人都有罪,即原罪,是與生俱來的罪,信徒每天都要禱告,請耶和華淨化心靈,洗淨他們的罪孽,還有非常著名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世人多多少少都會犯。
  • 《山海經》中最早的美人魚,長得像魚四隻腳,超出你的想像
    不管是國外的大片還是國產電影,美人魚除了下半身之外,基本和人類女性沒有任何區別,只是智力稍低,思想單純。所以,她們與人類有發生感情的基礎,很多作品中都有關於人魚與人類之間愛情的描寫。史上最早的人魚歷史上最早的人魚出現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裡。根據書中的記載,太行山往東北走二百裡,就是龍侯山。這是一座禿山,沒有草木,卻有很多裸露的天然金礦和玉石礦藏。決決河之水從山下的谷中流出,最終向東注入和黃河。
  • 《山海經》,為何被譽為失落的天書,還藏著改變中國歷史的秘密?
    它被稱為「失落的天書」和「千古第一奇書」。一些學者認為,它包含著可以改變中國歷史的秘密。它就是著名的《山海經》。但它究竟為什麼能獲得這麼多榮譽呢?《山海經》簡介《山海經》是先秦時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同時也是一部神話傳說豐富的奇書。其先進傳世文獻只有18卷,其中《山經》5卷,《海經》13卷。然而,正是因為它包含了太多的神話,人們往往忽略了它的其他內容。
  • 這一理論居然有《山海經》和《聖經》的佐證?
    如果人類是自然進化的產物,為什麼反倒不適應外界自然環境?山海經》來佐證這一理論。 基督教就認為世人都有罪,即原罪,是與生俱來的罪,信徒每天都要禱告,請耶和華淨化心靈,洗淨他們的罪孽,還有非常著名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世人多多少少都會犯。
  • 《山海經》:為什麼中國的神總是半人半獸?
    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大家好,歡迎收看山海經系列第12期。熟悉山海經的朋友,都會發現一個共性,那就是中國的神話人物總是以半人半獸的形態出現的,完全和西方的神話人物形象不同,這是我國神話的特點。有熊氏所以《山海經》裡出現各種奇異的動物,就見慣不慣了,不管怎麼奇怪,大家都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大多數動物
  • 《山海經》之中的水神,共工只是個小角色,其中一個曾和應龍大戰
    和水神共工一樣,巫支祁他野心勃勃,想跟大禹搶奪帝位。於是在大禹治水到淮水附近時,巫支祁興風作浪,導致洪水泛濫。大禹打不過無支祁,就請來了上古龍神應龍。無支祁對應龍也絲毫不慫,跟應龍大戰了一天一夜,最後力竭被擒。
  • 《山海經》異獸錄,四大兇獸:饕餮、窮奇、檮杌、混沌
    山海經大家都知道是一本記錄地理人文,上古傳說,還有就是異獸錄,不過中國擁有著大把的資源。卻沒有影視公司想去影視化中國的山海經中的異獸。
  • 《山海經》中的諸山神是外星阿凡達?
    據《山海經》記載,伏羲、女媧是人首蛇身模樣,而黃帝及軒轅部落的人長得人臉蛇身,通常將尾巴盤繞到頭上。據晉《帝王世紀》記載,炎帝是人身牛首的模樣。而根據歷史學家顧頡剛的考證,大禹長得像一條蟲,大約是蜥蜴之類。在顧頡剛致錢玄同的信中,就是這樣寫的:……至於禹從何來?禹與桀何以發生關係?我以為都是從九鼎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