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在《山海經》中有很多上古大神,都具有死而復生的神異特質,但這三位的死而復甦卻都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都或多或少與「魚」有關,難道這就是神話中「復活密碼」的關鍵所在?
(一)鯀化玄魚
鯀治水失敗後,最後被天帝殺死,但關於其死後化身,則有三種說法,其中便有這麼一條:
《拾遺記》:「鯀自沉於羽淵,化為玄魚」,
對於鯀為何死後「化魚」,晉人王嘉給出的理由是「鯀字或魚邊玄也」,雖然這種改字的說法備受爭議,但是也足夠證明鯀與水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那麼,鯀死而復生的地方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當然有,這裡叫做「羽淵」,還有的地方稱之為「虞淵」,所謂「羽淵」再次強調了這是一個由羽水匯集成的淵池,而「虞淵」則表明了鯀最終回歸的地方,是一片黑暗混沌的水中世界。
「日......入於虞淵之汜,曙於蒙谷之浦」——《淮南子集注》
所以,鯀復生的神話學意象便是這樣:化為魚,沉虞淵,後復生。
(二)顓頊魚婦
在《山海經》中沒有記載顓頊和鯀之間的事跡,但是在其他古籍中兩者卻是父子關係。也就是說,鯀的這種「死而化魚」的神性可能正是來源於其父顓頊。
禹之父曰鯀,顓頊五代而生鯀,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史記·夏本紀》
巧的是,顓頊在《山海經》中的確有此神性,並且直接點明了「魚婦」是死即復甦的關鍵。
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謂魚婦。顓頊死即復甦——《大荒西經》
關於這段記載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所謂「偏枯」即是半人半魚,其名便叫魚婦,傳說當風從北邊吹來,蛇會便化為魚,顓頊便從魚婦中復生。
可以看到,顓頊復生的神話學意象也是如此:化為魚,大水泉,死復甦。
(三)后稷半魚
關於后稷死而復甦之事,在《山海經》中並未記載,見於《淮南子》中:
「后稷壟在建木西,其人死即復甦,其半為魚」——《淮南子·墜形訓》
這段記載猛地一看,似乎與顓頊化魚的記載幾乎一模一樣:比如「死而復甦」和「其半為魚」。但是唯一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句話,交代了后稷所處位置在「建木西」,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建木」可是《山海經》中溝通天地的神樹,傳說是「太皞爰過,黃帝所為」,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關於「氐人國」記載的方式與「后稷壟」驚人地相似: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海內南經》
所以幾乎可以這麼說,這兩則材料所指是同一個地方,記載的人也是同一批人:
即「后稷壟」對應「氐人國」,「其半為魚」對應「人面魚身」
(四)人面魚紋
在史前時期的彩陶盆上,經常出現這麼一種紋飾,稱為「人面魚紋」,而關於它的內涵也有諸多說法,其中比較一致地的觀點認為有兩個:生殖與復活。
仰韶文化的「人面魚紋」,以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一件人面魚紋盆最為著名。考古研究表明,這種繪有「人面魚紋」的陶盆應該是兒童甕棺的棺蓋,而在這個盆的底部甚至還有兩個小孔,這就說明了此盆定然不是實用器,而屬於一種獨特的葬具。
那麼,古人繪製這種人面魚紋的目的為何?
一方面,因為原始社會人口繁殖率低,而魚則被認為是多子的象徵,繁殖率高。
另一方面,盆底的兩個小孔則是為了方便小孩子靈魂出入用的,是一種靈魂不滅的觀點。
此外,仔細觀察人面魚紋的圖案排列,就會發現在靈魂不滅的基礎之上,似乎還有生死輪迴的原始觀念
畫面中的兩條魚和兩個人面魚紋組成了一個圓形,相同的圖案則兩兩相對,而兩條魚的魚頭恰好朝向相反,並且與人面魚紋頭部右上方的白色圖案連接,成為一個可循環的、逆時針的圓圈。
好了,明白了史前時期的「人面魚紋」的特徵內涵之後,再回過頭看《山海經》中記載的顓頊、后稷事跡,一切疑惑便可迎刃而解了。
顓頊、后稷的半人半魚形象,極有可能就是這種「人面魚紋」的模樣;而兩者之所以能夠死而復生,也和「人面魚紋」中所蘊含的生死輪迴有著極為類似的邏輯。
而在建木西的「氐人國」可能正是以「人面魚身」紋飾作為部落圖騰的象徵。所謂氐人/互人之所以能夠溝通天地,其實表現地就是「魚」能夠作為生死輪迴媒介的特徵,而「人面魚」則是這種神性的外在表達方式。
「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大荒西經》
「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海內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