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
大家好,歡迎收看山海經系列第12期。
熟悉山海經的朋友,都會發現一個共性,那就是中國的神話人物總是以半人半獸的形態出現的,完全和西方的神話人物形象不同,這是我國神話的特點。
我們簡單來看幾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
《山海經》:又西北三百五十裡,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山海經》:又西北四百二十裡,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丕鳥】殺葆江於崑崙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山加鷂去鳥】崖。欽【丕鳥】化為大鶚,其狀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鵕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即其邑大旱。
其實上述兩個例子只是眾神中的個案,不僅西王母和山神,其它很多神靈都是這副模樣,比如人面蛇身的女媧,比如虎身九尾,人面虎爪的陸吾……
雖然司馬遷認為「餘不敢言也」,魯迅也認為「巫覡、方士之書」,主要因為是這些看似荒誕的眾神,但是事實上《山海經》證明他的山川地理描述,以及各種礦物的分類為人們對地貌的研究有著巨大的貢獻。何況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司馬遷的《史記》本身也是一部偽史。
這樣的一部中國早期最有價值的地理著作,為什麼會有這些荒誕的怪獸呢?
01圖騰崇拜
要知道遠古人們雖是群居,但是都是以部落作為個體存在,在沒有文字的時代,都是以圖騰作為部落的標誌。
比如蚩尤所在的九黎族,是牛圖騰和鳥圖騰,他所謂的八十一個兄弟,其實指的是與蚩尤氏友好的八十一個聯盟部落。
而涿鹿之戰中,《列子·黃帝》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黃帝部落裡各種動物的參與,其實也是各種動物圖騰的部落,所以我們才看到各種神奇的傳說。
02圖騰信仰
在遠古時代,人類相對於野獸而言是非常弱小的,人們狩獵往往要傾其全族所有的精壯,才能捕獲一隻強壯的野獸。所以在人們潛意識裡,野獸往往代表著力量。
前面講過祝融掌火,圖騰同樣有專人看護,類似於祭祀,只要工作在於佔卜。
圖騰不僅是他們的標誌,更是部落族人的精神信仰,所以在圖騰的逐漸轉變過程中,圖騰描繪的動物逐漸抽象,甚至形成各種組合神獸,越是這樣,越是代表了族人們期望神靈能夠附身,使得部落不斷繁衍和強大。
所以《山海經》裡出現各種奇異的動物,就見慣不慣了,不管怎麼奇怪,大家都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大多數動物,總能在常規動物上找到原型,所以我們能夠肯定,這些動物大多都是人們意想出來的組合神獸。
03真實存在
為什麼是大多呢?因為很可能,有一小部分是真實存在的!
《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
《山海經·大荒南經》: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於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頭。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是食。有驩頭之國。
所以這完全是鸚鵡和企鵝的原型!
但是描寫鸚鵡時並沒有像「人面蛇身」「人面虎爪」這樣,來寫「人面鳥身」的鸚鵡,是不是說明了《山海經》可能根本沒有採取誇張的描述?
包括犰狳,又稱「凱鼠」,眾所周知從古至今,這種動物都是生活在美洲大陸,而不是亞洲。
如此看來,《山海經》並不是完全地浮誇和虛構,說明《山海經》可能是真實的描述,這……
因此,《山海經》裡的神靈,為什麼總是以半人半獸的形態出現,大概是因為眾神崇拜的遠古時期,出於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古人對於圖騰的崇拜,以此提升部落的凝聚力;古人對於圖騰的信仰;希望獲得神靈的庇佑;可能《山海經》裡的某些描寫是真實的。
對此,讀者朋友們怎麼看待這些半人半獸呢?歡迎留下你們的看法。以上即使本期內容,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對本文感興趣,歡迎關注並留言。
揭露洪荒隱秘,探索神奇上古,我是夜述封神,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