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以下嬰幼兒託育機構數量偏少分布不均師資力量薄弱
早教託育機構發展瓶頸如何突破
□ 本報記者 趙 麗
□ 本報實習生 趙思聰
3歲以下的嬰幼兒尚未到幼兒園入園年齡,但家長大多工作繁忙沒有精力照看,隔代照看又常出現養育觀念衝突問題。這種困境出現在不少家庭,尤其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3歲以下嬰幼兒的看護問題愈加突出。針對這種情況,一些社會機構嗅到商機,紛紛開辦嬰幼兒託管機構,但這些機構是否合法合規、工作人員是否有資質、場地是否安全……家長並不知道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
為此,近年來,我國針對嬰幼兒託育行業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文件。日前,為規範託育機構的登記和備案管理,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等四部門印發《託育機構登記和備案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試行辦法》),明確舉辦營利性託育機構的,向縣級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申請註冊登記。同時,託育機構應當及時向機構所在地的縣級衛生健康部門備案。
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近期表示,我國將加快出臺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標準及配套規範等。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相關指導意見,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規範體系今年將初步建立,並建成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
調查多地託育機構
相關資質模糊不清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聯繫了北京市幾家嬰幼兒託育機構。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大多表示,3歲以下嬰幼兒在進入機構後,並非簡單的託管,而是通過專門的早教課程來培養嬰幼兒的主動學習能力,教程來源於美國、英國、新加坡以及日本等國家。
對於託管中心的資質,一家位於北京草橋地區的嬰幼兒託育機構接待人員直言:「目前,我們這邊還在工商註冊,但營業執照裡的項目含有這一項。」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一些地方,教育部門不認可此類只辦理了工商註冊的託管機構。比如,山東省濟南市教育部門曾表示,考慮到安全因素,這種託管班一經居民投訴,教育部門會聯合綜合執法辦公室和消防部門進行取締。
對此,上述嬰幼兒託育機構接待人員說:「這方面您完全可以放心,我們是公司形式的,註冊工商營業執照。目前我們這家店是公司第七家店,從公司開業到現在,我們沒有這樣的困擾,因為我們是合法的。」
也有一些被採訪的嬰幼兒託管機構相關負責人在面對是否有資質這一問題時,要麼避而不談,要麼只是強調他們都是退休的專業幼教人員,家長們都放心把孩子交給他們。
對於教師資質問題,這些被採訪的嬰幼兒託管機構相關負責人大多表示,老師是「高級育嬰師以及高級母嬰護理師」。但當《法制日報》記者提出要查看證件時,有幾家託育機構便開始「打太極」,強調「不管有證沒證,培訓才是細水長流的」。
同時,《法制日報》記者近日還以應聘託育師為由,和北京、長沙、保定以及縣級市定州的託育機構取得了聯繫,並對教師資質問題進行了調查。
通過網絡搜索,《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北京潤澤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有連鎖店,並支持中小幼教育培訓,在全國範圍內發展規模較大。《法制日報》記者通過官網電話聯繫到該公司工作人員,並以求職名義諮詢了教師資質問題。
據該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在託育師培養入職問題上,該公司設有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應聘託育師首先要進行一輪面試,面試通過後還需到山東省濟南市進行25天左右的入職培訓。培訓隊伍的講師成員主要是由經驗豐富的託育師組成。培訓通過後頒發畢業證書即可上崗。當《法制日報》記者問到託育師是否有學歷限制時,對方回復稱,「公司的託育師學歷必須要在大專學歷水平以上」,而對於具體的專業要求則比較寬鬆,「相關專業最好,但如果不是,也沒有太大關係」。
真愛幼幼全日制早教中心針對3歲以下嬰幼兒進行全日制早教服務,目前在鄭州、長沙等地都設有分公司。《法制日報》記者以大四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名義與真愛幼幼全日制早教長沙中心負責人進行了電話諮詢,在談到對託育師的要求時,負責人稱「有親和力,有耐心是關鍵」,主要是能夠和小寶寶融洽相處。對於託育師的專業要求,「更希望託育師是音樂等藝術專業方面的學生」,但英語專業也可以接受。
《法制日報》記者採訪了保定市下屬縣的3個託育機構,其中有兩個在近兩年關閉了。《法制日報》記者以畢業大學生的名義與尚在經營中的託育機構負責人取得聯繫。「沒有教師資格證也可以來這裡做託育師。」負責人坦言,縣級城鎮的託育機構在教師資質方面比較寬鬆,大多數家長因為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才將孩子送到託管所。對於孩子在託管所學到什麼東西不是十分關注。
管理辦法相繼出臺
根治頑疾尚待時日
隨著需求日漸增長,託育市場逐漸火爆,3歲以下嬰幼兒託育機構發展日漸興盛。
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5年中國嬰幼兒教具行業發展趨勢預測及投資戰略諮詢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嬰幼兒託育市場規模達905.38億元,同比增長8.4%。預計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182.07億元,同比增速將達9.8%。
然而,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曾介紹稱,目前我國3歲以下託育服務供給嚴重滯後,據測算,城市3歲以下嬰幼兒在各類託育機構的入託率僅為4.1%。而發達國家3歲以下嬰幼兒的入託率在25%至55%。
需求和市場的「火熱」與實際入託率的「冰冷」形成鮮明對比,這一熱一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家長對託育機構資質的擔憂。與此同時,數量少、分布不均、師資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均是家長選擇機構時難以「下手」的原因。而這些難題背後所指向的,是託育行業管理規範方面的空白。
「過去並沒有專門針對3歲以下嬰幼兒託育行業相關政策出臺。近些年,二孩政策實行擴大了嬰幼兒照料方面的需求,嬰幼兒託管機構應聲而起。這些機構在初期肯定會遇到許多問題,比如管理規範、教師資質、衛生安全等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這一空白,直至2019年才逐漸填補起來。
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嬰幼兒照護服務進行了頂層設計,更明確了託育機構的登記註冊部門,解決「名不正言不順」難題。
2019年10月,國家衛健委印發《託育機構設置標準(試行)》和《託育機構管理規範(試行)》,兩部「託育國標」出臺,從場地、設施、人員、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標準細化。
直到近日,作為配套文件的《試行辦法》出臺。
在儲朝暉看來,雖然出臺了《試行辦法》,但是否能夠有效解決現實問題,還需要看今後實施的情況,「誰來主管,誰來主辦,誰來監督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完善管理服務標準
合力解決託育難題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對於3歲以下嬰幼兒託育行業,首先必須釐清政府究竟承擔什麼責任,是將這部分全部交給社會,由市場供給,還是政府也應該承擔託底責任?如果全部交給社會,由市場滿足託育需求,而政府部門只負責制訂準入標準和監督,那託育市場的亂象難以得到治理。
「如果託育需求旺盛,市場供給不足,會導致監管失靈、市場失靈。因為供不應求會導致不具資質的機構難以被關掉,而即使相關機構託育質量不高,家長也不得不選擇。」熊丙奇說。
也有業內專家認為,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應該引入多元機制,允許公辦、私營,但前提是要有一個完善的管理服務標準。不能只看到託管服務的盈利,也應該看到其背後的責任和義務。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曾對《法制日報》記者說,贊成公辦和民營「兩條腿」走路,關鍵是主管部門要進行資質審查,如場地設施、安全功能、師生比例、隊伍素質,特別是幼師的心理健康和職業素養,規範收費、安全、保育和早教行為。
不過,儲朝暉的看法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嬰幼兒託育機構應該還是私營為主,公辦存在比較大的壓力和問題。『託』與『教育』存在差異,所以在短期內,政府在多大程度上進行管理還涉及公平問題。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內容,嬰幼兒託育問題目前還遇到很多困難。發達地區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相對會有更多優勢。」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1月4日,中國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建設實證研究項目啟動會在北京市召開,會議主旨之一便是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建設。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司長楊文莊在致辭中指出,2020年是我國託育發展的元年,我們要堅持中國標準,打造中國品牌,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和服務供給體系建設。他強調,託育工作要堅持家庭為主,持續提升家庭成員的素質能力。同時還要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支持社會力量參加託育事業建設,全社會要大力支持,我們也要想辦法解決眾多早教託育機構的痛點、堵點、難點。未來一系列的標準規範將要出臺,希望社會力量託育機構與國家標準對標對表,合力解決困難問題,創造有利於孩子安全、高質量成長的好環境,致力於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