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3萬平方公裡!美國NASA飛機飛入北極,專家找到驚人秘密!

2021-01-10 中國氣象愛好者

雖然地球的南北極一直以來都遠離人煙,但它仍不可避免的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北極是地球上變暖速度最快的地方之一,變暖速度幾乎是全球變暖速度的兩倍。而隨著北極圈內的溫度升高,永久凍結的土壤層、也就是永久凍土開始融化,最終將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

作為重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北極的甲烷排放可能會加重全球變暖,並且進一步使得北極釋放出甲烷,最終形成一個危險循環。因此,科學家們此前一直對北極的甲烷排放表示密切關注。但北極可能排放多少甲烷,何時以及什麼環境因素可能影響甲烷的排放研究起來卻不容易。

北極跨越數千英裡,其中許多是人類無法到達的。而且北極的地形也比較複雜,人們不能在北極圈內全面展開地面觀測,同時衛星觀測也不夠詳細,無法讓科學家確定甲烷的主要模式和較小規模的環境影響。不過好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新辦法,通過搭載特殊儀器的飛機在北極展開飛行,最終探測到了北極和甲烷相關的種種數據。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克萊頓·埃爾德指出,通過NASA飛機在北極地區30000平方公裡的飛行,飛行數據中已經發現了超過200萬個甲烷熱點,這些熱點是指空中傳感器與地面之間甲烷的含量超過百萬分之三千的情況,這項研究於2月10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在分析飛行數據中,研究者們還發現了一種模式:平均而言,甲烷熱點大部分集中在大約40米的水域內,例如湖泊和溪流。而在40米範圍外,熱點逐漸稀疏,並且距水源約300米以外的區域就很少會有甲烷熱點了。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還沒有完全了解為什麼40米成為了甲烷熱點分布的分界線,但是他們在地面上進行的其他研究或許有一些幫助。

一些研究者從2018年開始在阿拉斯加的一個甲烷熱點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地面實地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甲烷熱點下方的多年凍土突然解凍。研究者指出,正是永久凍土的解凍對甲烷釋放作出了對額外貢獻,這些凍土中凍結了成千上萬年以來的碳,而隨著永久凍土的融化,微生物就開始繁殖並將凍土中的有機物轉化為甲烷。因此也有研究者指出,甲烷熱點的分布可能和永久凍土解凍的某種規律有關。這樣來看,全球變暖的確正在影響北極,並且北極的變暖可能導致更強烈的全球變暖,並最終給人類的未來帶來危機。

相關焦點

  • 中國飛美國的飛機為什麼「繞道」北極?直接飛太平洋不行嗎?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從地圖上看,橫跨太平洋是中國飛美國航班最近的路線,那為什麼飛機非要繞一個大彎子走北極呢?仔細觀察後發現,原來航空公司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從中國飛往美國,經過北極才是最近的路線。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北極氣候極端,覆冰率創新低僅370萬平方公裡,新世界或將出現
    NASA最近有一個十分有名的研究,這些科學家們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發布的新數據。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夏天的北極,或許再也不會有冰的存在了。當然根據衛星數據顯示北極的覆蓋頻率到底低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根據具體的數字,我們或許可以看出事態的嚴重性,首先北極的冰蓋已經縮減到3,74萬平方公裡——可是根據以往的數據來看,北極覆蓋冰蓋的總面積高達2,100萬平方公裡。
  • 北極出現巨型臭氧層空洞,面積達650萬平方公裡,專家:不必擔心
    然而近日(2020年4月上旬),臭氧層空洞問題又重新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來自歐洲航天局(ESA)的專家稱,衛星監測數據顯示,北極出現巨型臭氧層空洞,面積達650萬平方公裡!那麼這個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會對地球產生什麼影響呢?對此,相關專家表示:其實我們不必擔心。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有關臭氧層的知識。
  • 北極海冰覆蓋達1505萬平方公裡,地球真的進入小冰河時期了?
    而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3月25日科學報告指出,位於南北極冰川地區又出現了新狀況,那就是「北極海冰覆蓋今年到目前為止 比 過去10年中的大多數年份都更廣」,什麼情況?海冰增加,難道我們地球又在降溫了?是進入到部分科學家們說的小冰河時期了嗎?確實在2019年的時候,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備受熱議,而到了2020年的時候,就連美國宇航局(NASA)科學家都說地球將可能進入小冰河。
  • 北極1年融1000萬平方公里海冰,全球森林或200年後消失
    在2020年裡,7月下旬應該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期,不過受長期降雨影響,多地天氣感覺並沒有那麼熱,這並不代表所有北半球天氣都是如此,不少北極地區因乾旱少雨而導致極度高溫,前不久,北極地區傳出38攝氏度高溫天氣的壞消息,而現在又有一條壞消息傳出,僅在一個夏季,北極損失了1000萬平方公里海冰,不少人都在討論地球這是怎麼了。
  • 中國飛美國的飛機,為何不橫穿太平洋直接抵達,而是繞北極一圈?
    中國飛美國的飛機,為何不橫穿太平洋直接抵達,而是繞北極一圈?相信不少朋友坐過飛機,不知你們有沒有坐過去美國的航班?如今飛機發明是人類交通工具的一大進步,國內每天都有各種航班從中國開往美國,但是令人有些疑惑的是,製造飛機不就是為了讓人們到達目的地更加快速嗎?
  • 北極何時無冰?專家:可能20年後
    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提交的數值顯示,9月海冰面積將減少到380萬平方公裡,這將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第二小值,僅大於2012年創紀錄的357萬平方公裡。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何時會出現北極夏季無冰狀態,即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
  • NASA:北極200萬個區域在「冒泡」,不是好事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最新報告指出,在偏遠的北極地區北部,溫室氣體的排放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之下,變得越來越嚴重,這些大規模的「甲烷」氣體正在衝破冰層逐步釋放出來,並且這不是小範圍的跡象。根據NASA研究人員表示,在飛越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一些最難以接近的地區,發現了數量驚人的融化永久凍土,覆蓋了該地區大部分地區的凍結土壤層。
  • 中國飛美國的飛機為什麼都要繞道北極,為什麼不直接橫跨太平洋
    從平面地圖上看橫跨太平洋是中國飛美國航班最近的路線,實際上中美航班的路線都是繞道北極。仔細觀察後發現,這才是航空公司最明智的選擇,從中國飛往美國的航班繞道北極才是最佳的路線。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從中國到美國橫跨太平洋並不是最近的路線
  • 冰蓋374萬平方公裡創歷史第二低,北極「無冰時代」真會來嗎?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發布的一則關於北極海冰監測的新數據顯示,已經是所剩無幾了。在9月15日的時候,北極的海冰可能已經達到了年度最小覆蓋範圍,而2020年的這個時段的海冰覆蓋範圍也再次創下了新低。
  • 北極升溫顯著誘發北半球寒潮?——北極海冰融化及其影響的幾個未解...
    除了北極熊,如今普通公眾對北極的冰蓋也有了更多了解和關注,特別是2012年的一則北極海冰面積再創新低的新聞:8月27日,美國科學家宣布,北冰洋海冰面積已下降至410萬平方公裡,創下歷史最低值。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最新數據顯示,一星期以來,北冰洋海冰面積縮小了50萬平方公裡,已降到410萬平方公裡,創下30多年衛星觀測史上的最低值,比1979年至2000年的最低均值少247萬平方公裡,縮小的面積相當於英國的10倍。面對北冰洋驚人的融冰速度,科學家倍感焦慮。
  • 「新北極」形成,專家稱地球北極氣候「脫胎換骨」,原因讓人無語
    近幾年來,媒體一直在報導北極地區的溫度持續攀升,特別是今年以來,6月份的時候就有氣象組織宣傳北極地區的平均溫度比過去幾十年增加了5度左右,然而據《科學美國人》雜誌9月16報導,本周有一項關於北極地區氣候的最新研究證實,北極地區的氣候升溫幅度極大,根據挪威30年來的氣象觀測數據發現,迪納維亞半島
  • 建造人類宜居區:北極消失,也許是「好事」
    截至9月15號,北極海冰面積為374萬平方公裡,僅比2012年創紀錄的341萬平方公裡略高。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在北冰洋內,出現了「黑色海水」——偏暖程度極其嚴重的海水,尤其是俄羅斯沿岸,很多地方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水平偏高超過5度!為什麼會出現黑色海水,原因尚不清楚。
  • 為什麼火箭能飛入太空,飛機卻不可以呢?來看看解釋吧
    首先是速度問題,想要擺脫地球的強大引力,飛機的速度至少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目前真正投入使用的最快的飛機是美國的SR-71偵察機,它的最高速度可達3.35馬赫合1.13千米每秒。而美國秘密研製的X-43系列無人駕駛飛機,它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9.8馬赫合3.3千米每秒,創造了大氣層內飛機飛行的最快速度。
  • 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雪龍」號8月7日電 題: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記者申鋮  在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中,海冰觀測是考察的重點內容之一。今年全球多地的高溫天氣會導致海冰加速消融嗎?北極還有多少海冰?
  • 火箭能飛入太空,為什麼飛機卻不能?如果搭載火箭發動機會怎樣?
    目前真正投入使用最快的飛機是美國的SR-71偵察機,它的最高速度可達3.35馬赫和1.13千米每秒。而美國秘密研製的X-43系列無人駕駛飛機,它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9.8馬赫和3.3千米每秒,創造了大氣層內飛機飛行的最快速度,但是他們距離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每秒仍舊有很遠的距離。
  • 中國電工高中學歷卻被高薪聘請 在北極賺340萬
    再說,電工需要經常在冰天雪地的室外工作,專家們哪能受得了這個?我保證你的年收入不會低於15萬美元。」張友斌聽罷,嚇了一跳:自己在水電站工作,年收入不到3萬美元。如果他說的是真的,去北極工作,收入可以增加好幾倍呢!  天寒地凍!這裡的美元不好掙  2008年4月,張友斌跟著維克多坐上了飛往北極的小型飛機,9個半小時後到達北極。
  • 北極海冰「正以驚人速度消失」
    他們發現,北極的海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來自19個國家的聯合科學家團隊去年9月下旬乘坐德國「北極星」(Polarstein)科考船前往北極。他們在為期一年的全季節周期裡,以北極為中心,展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北極科學考察項目。
  • 為何中國到美國的飛機,寧願花時間繞北極一圈,也不直穿太平洋?
    導語:為何中國到美國的飛機,寧願花時間繞北極一圈,也不直穿太平洋?如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於出國旅遊已經是十分普遍了,畢竟大家想要體驗一下國外的風土人情是怎樣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一般出國都是乘坐飛機的,這樣一來是節省時間,還有就是因為路途遙遠,可以在飛機上好好休息一下。然而經常去美國的人會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乘坐中國到美國的飛機時候,飛機寧願花時間繞北極一圈,也不願意直穿太平洋,這到底是為何呢?要知道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從太平洋穿到美國,是最短的距離,也可以省下很多的時間。
  • 2020年春季超強北極臭氧洞
    進入3月後,隨著平流層維持一個強大的極渦,逐漸形成了規模可觀的臭氧洞,其中3月12日臭氧洞中心最小數值達到205DU,這成為這次北極臭氧洞的最低數值,創下了新的歷史記錄。最鼎盛期,臭氧低值區覆蓋面積超過3個格陵蘭島,臭氧洞面積達到100萬平方公裡。2020年春季,北極上空出現嚴重的臭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