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教授
李四光教授是中國偉大的地質學家,也是中科院的院士。李四光教授創立了地質力學,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曾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他的研究成果為後來我國石油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依據。他的理論被有效的應用於石油勘探,指出新華夏沉降帶找油的理論是可靠的,為中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鐵人
中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大慶油田原鑽井指揮部副指揮。
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石油大會戰時,不怕吃苦,樂於拼搏,勇於奉獻,極其具有時代擔當精神。以「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幹勁,打出了大慶石油會戰第一口油井,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因此也被授予「鐵人」稱號。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大慶油田原總經理助理、副總地質師
他先後主持參與8項重大開發試驗項目、40多項科研攻關課題和大慶油田「七五」「八五」「九五」開發規劃編制研究等工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成果特等獎」等19項獎勵,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其中「表外儲層」開發研究,為大慶油田增加7.4億噸地質儲量;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驅新技術,實現經濟效益近3億元。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最美奮鬥者
王啟民,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他提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我國石油不斷增產。
他提出的「高效注水開採方法」,打破了當時國內外普遍採用的「溫和注水」開採方式,開創出中低含水階段油田穩產的新路子。
王啟民的辛勤工作,為大慶油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僅「表外儲層」開發研究成果,就相當於為大慶增加了一個地質儲量7.4億噸的大油田,按2億噸的可採儲量計算,價值2000多億元。不僅如此,在他當值的那些年,一直發揚「鐵人精神」,無私的奉獻在我國的石油行業中,為我國的石油行業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鐵人」工人
他是一名平凡的採油工,憑藉自己對石油的熱愛,對國家的熱愛。在石油開採的一線,戰勝艱苦的條件。她也會解決石油開採時所遇到的問題,並積極召開大會研討方案。開展頻繁杆斷導致高頻檢泵井改進措施、延長油井熱洗周期的措施應用、在抽油機井工況診斷技術現場應用等技術革新,在全廠及作業區廣泛應用並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他還參加了崗位操作卡的細化編制工作及編寫、製作了採油一廠操作規程標準化DV視頻和技能彙編等工作,並被授予青海油田「十一五」優秀兼職教師稱號。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優秀石油工人,是我們未來是有人的楷模。
南海二號平臺經理
憑藉自己對於石油行業的熱愛,一生致力於服務我國石油行業。
一上任,他就開始推行目標管理。「進入考核前三名」的目標被分解到平臺的各個部門。緊接著,為了調動員工積極性,郝振山連續出招。先是設立了「流動紅旗」,每周評選一次。調動工人的積極性,隨後,他根據平臺上老中青三代操作工人的不同特點,實施了激勵計劃。他設立「優秀師傅獎」,鼓勵年紀稍長的操作人員帶好徒弟;設立「科技創新獎」,鼓勵中青年操作人員鑽研業務,進行技術革新;設立「集體榮譽獎」,鼓勵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寫報導、寫論文,展示自身才華。所有獲獎者的照片和簡介都會被張貼在平臺的「光榮榜」上。此後不到半年,南海2號果真在公司的綜合考核中躍升至前三甲。201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他們都是是石油界的骨幹人物,也是石油界的精英,作為一個石油行業的新手小白,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