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血清素獲重大突破

2020-11-28 科學網

 

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於3月21日同期在線發表兩篇相關論文,介紹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蔣華良課題組、美國Scripps研究所Ray Stevens課題組、北卡羅那大學Bryan Roth課題組關於五羥色胺(血清素)的聯合研究成果。

 

五羥色胺是人體重要的一種神經遞質與激素,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控制著認知、學習、感情、情緒等腦神經活動;在外周神經系統中,五羥色胺控制著生殖、代謝、血管收縮、骨骼發育等生理功能。因此,五羥色胺系統一直是藥物研究與開發的熱點,作用於該系統的藥物廣泛用於抗精神分裂症、偏頭痛、抗嘔吐及肥胖症等疾病。

 

然而,五羥色胺功能複雜,亞型繁多,臨床用的五羥色胺調節劑特異性和選擇性差,常引起毒性副作用。由於五羥色胺受體是膜蛋白,柔性較大,蛋白質表達、提純與結晶難度極高。而五羥色胺受體結構的長期匱乏,阻礙了五羥色胺受體的生物學理解及其藥物研發。

 

徐華強課題組長期以來堅持GPCR(G蛋白偶聯受體)結構與功能關係的研究,於2012年初與合作者同時攻克了五羥色胺受體1B及2B兩個亞型的激動劑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徐華強等人還與蔣華良課題組合作,利用計算生物學手段,對五羥色胺受體系統的配體識別機制進行系統的研究歸納,深入闡述了五羥色胺受體—配體結合的分子機制。在結構測定的基礎上,他們又與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Bryan Roth合作,利用點突變及下遊信號傳導的分析,揭示了五羥色胺受體亞型的信號傳導特異性。

 

《科學》雜誌審稿人對此研究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為「五羥色胺研究領域的裡程碑」,並將這兩項成果作為兩篇論文同時發表。徐華強認為,這些研究將對五羥色胺系統的生物學發展及藥物研究產生深刻影響,特別是對如何增強五羥色胺配體的特異性,降低其副作用有重要意義。(來源:中國科學報 黃辛)

 

相關焦點

  •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2016-03-04 18:53:11  該研究成果將於美國時間3月4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過程已申報中國發明專利和國際PCT專利。這項成果被同行譽為「煤轉化領域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科學》雜誌還將同期刊發以「令人驚奇的選擇性」為題的專家評述文章,認為該過程未來在工業上將具有巨大的競爭力。  「將煤轉換為化學品,這一科學問題受到世界的關注,對中國則至關重要。」
  • 人工智慧設計的血清素傳感器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睡眠和心理健康
    目前的方法只能檢測到血清素信號的廣泛變化。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一種捕捉養分的金星捕蠅狀細菌蛋白質轉化為一種高度敏感的傳感器,當它捕捉到血清素時,螢光會亮起來。在這項研究中,田實驗室與Looger博士的團隊和加州帕薩迪納市的Viviana Gradinaru博士實驗室合作,表明他們需要人工智慧的額外幫助,將OpuBC完全重新設計為一種血清素捕捉器。  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幫助計算機「想出」25萬種新設計。經過三輪測試,科學家們確定了一項。
  •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 墨爾本科學家獲重大突破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 據Herald Sun報導稱,墨爾本科學家研究登上醫學期刊!探討疫苗人體反應差異化的原因...隨著冠狀病毒疫苗競賽的日益激烈,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人類對奈米藥物的反應。奈米藥物是指HIV和新冠病毒所使用的疫苗藥物以及癌症的常用治療方法。
  • 研究:大腦中血清素決定耐心程度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日本的研究人員發現,耐心不僅僅是性格特徵。大腦中血清素的水平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夠冷靜地期待獲得獎勵或者渴求即時的滿足感。在對小鼠的一系列研究中,專家們發現,血清素會影響大腦腦前額葉和眶額皮層中的特定區域。
  • 著名華人科學家Nature自閉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沒有這一基因,個體會表現出典型的自閉症症狀包括重複行為和迴避社會互動(華人女學者自閉症研究獲突破 )。在一項小鼠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現在證實,通過在生命後期再度開啟這一基因,使得大腦能夠自己正確地重新布線,可以逆轉其中一些行為症狀。他們的研究論文發布在2月17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 多篇文章解讀血清素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血清素,又名5-羥色胺,其廣泛存在於哺乳動物組織中,特別在大腦皮層質及神經突觸內含量很高。血清素一種能夠抵抗悲傷的物質,這種產生於腦幹神經元裡的神經遞質對於調節我們的情緒不可或缺。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對血清素的研究上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血清素如何讓人一見鍾情 「受體家族」揭神秘面紗
    這都與我們體內的血清素有關。今天,美國《科學》雜誌在線連載了兩篇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的論文,他們與美國合作者一起,成功解析了血清素受體1B和2B兩個亞型的晶體結構,突破了長期以來的研究困境,揭開了血清素「受體家族」神秘面紗的一角。   血清素的學名叫五羥色胺,是人體中最重要的一種神經遞質與激素。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有助造出廉價緊湊型量子級聯雷射器 實現6G電信連接科技日報柏林9月1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
  • 我國科學家「人造生命」獲重大突破
    他認為,科學家一定要有堅定的倫理操守。「堅決不能做致病生物的改造,因為你不知道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所以我們拿釀酒酵母這種可食用的微生物做改造,目的是找到阻止其變異、惡化的解決辦法。」 酵母三分之一基因與人類同源,人造單染色體真核酵母細胞的誕生為研究人類染色體異常疾病提供了重要模型。
  • 半導體材料新希望——單層二硫化鉬研究獲重大突破
    半導體材料瓶頸可望突破!
  •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時間:2020-12-05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在長達四個多月的實驗期間,科學家們利用低雜波和離子迴旋射頻波,實現多種模式的高約束等離子體、長脈衝高約束放電,自主創新能力得到較大提高、獲得多項重大成果,創造了兩項託卡馬克運行的世界記錄:
  • 《自然》雜誌社:我國禽流感病毒研究獲重大突破
    我國科學家在禽流感病毒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從原子水平上揭開了禽流感病毒的「心臟」——核糖核酸聚合酶PA亞基的工作機制,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靶標。2月5日,《自然》雜誌社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專門配發新聞。
  • 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由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的Cathie Martin研究員及趙清博士等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在解析中國傳統藥用植物黃芩中天然產物合成途徑方面取得突破,已完全解析了整個黃芩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 研發海洋潮流能技術 獲重大突破
    林東團隊研發的世界首臺「3.4兆瓦LHD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成功實現發電併網,為人類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清潔能源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科學路徑,屬於新能源領域世界級重大突破。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浙江日報、浙江衛視、香港衛視、大公報等四十餘家中央、省、市各級媒體紛紛大篇幅報導了LHD項目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國際同行高度關注,海洋潮流能技術強國——英國駐廣州領事館投資領事連連嘆服。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等海洋能技術強國的研究機構、公司紛紛前來觀摩交流。
  •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2014-10-28 16:51:38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吳濤 10月下旬,位於長江之濱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傳來好消息: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子一代中華鱘首次實現連續繁殖。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是中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設立於1982年。而後,中華鱘研究所持續開展中華鱘的研究與保護工作,並先後藉助野生中華鱘成功實現人工繁殖子一代中華鱘,以及由子一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血清素激活受體的整個過程 有望開發...
    2018年1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血清素(3A)受體是多種疾病療法中常見的藥物靶點,包括疼痛、胃腸功能紊亂和心理障礙等,然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血清素受體的三維結構,闡明血清素受體的結構或能幫助研究人員提供線索來設計具有較低副作用的藥物;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凱斯西儲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了一種高性能的顯微鏡首次觀察到了血清素激活其受體的全部過程
  • 超越摩爾定律 中國臺灣研究團隊獲重大突破
    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科技部」、成功大學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大物理系教授吳忠霖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陳家浩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更加輕薄、效率更高,可以超越摩爾定律,並進行後矽時代電子元件的開發,也因此,這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