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地理的話,會發現一個比較有探究價值的現象,南方的河流多稱之為"江",北方的河流多稱之為"河"。然而,到了東北地區,卻又不是"河",而多以"江"稱之。由此,從南到北形成一種"江"、"河"、"江"的現象。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是因為黃河和長江的原因嗎?如果是,那麼東北為何為"江"?如果不是,那麼黃河和長江又為什麼分別被冠以"河"和"江"這種不同的名稱?這一切並非是古來有之,而是由歷史發展而來。
長江和黃河的形象圖
《尚書》、《左傳》、《詩經》等戰國之前的著作在提及河流時,多是單字名,比如沔、汾、濟等。由此可見,戰國以前的河流名稱大多是一個字。從《戰國策》、《山海經》等戰國時期的著作中可以發現河流名稱從單字變成了雙字,大多是在早前的單字名後面加個"水"字,比如濟水、漢水、渭水等,黃河的名稱由此也從"四瀆"之一的"河"轉變成"河水"。
經過秦、漢兩朝的發展,關中地區的開發程度遠遠高於關東地區,直接導致關中的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東漢時期,黃河的水就因為泥沙含量高而顯現出一種土黃色,時人常以"黃河"稱之。
繼秦漢之後,又有很多朝代把都城設在關中地區,因此進一步導致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黃河"之名算是徹底坐實。
黃河改道情況
俗話說,水往低處流。黃河之水由地勢較高的關中地區經地勢平緩的關東地區流入大海,期間在關中地區夾帶的泥沙漸漸地都沉積在了位於關東地區的下遊,主要是因為地緩則水緩。隨著時間的發展,沉積的泥沙越來越多,黃河的河床也越來越高,一旦遇到雨水季節,黃河下遊就會很容易產生水患,甚至發生改道。
據史料所載,兩千多年來,黃河發生了二十多次改道,僅較為嚴重的改道就多達七次。何為改道?就是黃河的水流不從之前的河道流,而從別的河道流。其中比較著名的黃河奪淮就是黃河的水流從淮河的河道流入大海。
不僅是淮河,像泗水、濟水、汶水等處在關東地區的河流都曾經被黃河侵奪過河道。那麼問題就來了,生活在這些河流流域的百姓又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繼續稱舊名嗎?好像又不太合適,河流中流淌的可是黃河之水。時人為了能夠更好地區別這些河流和黃河,就從黃河中取一"河"字,換掉這些河流名稱中的"水"字,如此就有了"漯河"、"淮河"等名稱。
唐朝時期,從民間到官方基本都認可了這種"水"改"河"。
渾濁的黃河水
"江"和早前的"河"一樣,也是"四瀆"之一,是長江的早期名稱。在"水"字被加入河流名稱中時,"江"也叫"江水"。值得一提的是,從上古到先秦時期,"江"不僅是長江,長江的支流也常常被稱為"江"。《尚書》中有"九江孔殷"一說,意指九條江匯聚成一條。
"長江"之名正式出現應該是在東漢至三國時期,《三國志》中有,"可以據操者,長江也"。唐朝時期,"長江"之名算是徹底落實,比如張籍的"長江春水綠堪染",李白的"唯見長江天際流",崔季卿的"八月長江萬裡晴",杜甫的"不盡長江滾滾來"等。
長江水系圖
很多人說"江"字是起源於南亞語言,由外部而來的,比如古越南語的"Krong"在發音上和古時候的"江"字極為相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難不成華夏先民特地跑到南亞去引進"江"字?這顯然不科學。從上古時期的九黎、三苗到秦漢時期的百越,都是體系龐雜的族群,裡面含有南亞語系的民族並不會太稀奇,因此會發音接近。
南方水系發達,但也不是所有的河流都被稱之為"江",稱"江"的河流除了長江和長江支流之外,主要集中在錢塘江一帶和珠江一帶,而這兩處地方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百越族所聚居的地方。
《漢書》中在描述百越族的生活區域時,提到了交趾郡,而交趾郡在先秦時期是屬於百越族的分支下駱越的勢力範圍,主要覆蓋今天的越南北部一帶。漢武帝平南越之後,在其地設交趾、日南和九真三郡。故而,"江"很難說是從外部引進的。
上古時期,生活在長江流域的三苗族群
從發音上來看,"河"和接近南亞語言的"江"不同,"河"接近的是北方遊牧民族。故而,也有人說"河"字是從外部引進的。黃河自古就是華夏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難道給自己的"母親河"命名都需要跑到草原上去學習一番?更多的可能是因為遊牧民族吸收了華夏詞彙中的"河"。
從字形結構上來看,"江"字,三點水為形旁,工為聲旁,"江"在古代不念"jiang",而念"gong",直至現在,南方很多方言依然保留了這種讀音。目前有些專家在說"江"字中的"工"不僅僅是作為聲旁,還有一定的字形意思。
九曲黃河
"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給人的感覺就是"大"、"直"、"寬"。與此同時,南方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風影響較大,雨水較多,河流之水多急,河道因此也多直、多寬。故而,"江"之名在南方普及開來。
"河"字右邊是個"可"字,從字形上來看,"可"就是彎曲的,而且"可"在字意上也常常有彎繞的表意。"九曲黃河萬裡沙",黃河多曲、多彎、多繞,故而,冠以"河"字正是恰如其分。北方河流多曲繞,和"河"字正好匹配,南方也有曲繞的河流,比如南京的秦淮河、合肥的南淝河等,都有水流量較小和河道較曲繞的特徵。
九曲瀏陽河
東北的河流在古籍中常常以"某水"的稱呼體現,比如速末水(今松花江)、黑水(今黑龍江)等。隨著時間的發展,"某水"開始變成了"某江"、"某河","某河"主要集中在遼寧,"某江"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龍江。
遼寧相比吉林、黑龍江而言,更靠近關內。周之燕國、漢之遼東,此地和中原文化幾乎如出一轍,所以也就有遼河等被冠以"某河"的稱謂。至於"江",卻是在兩宋時期才正式在東北落地。契丹、女真都是從東北走出,尤其是女真,滅北宋,入中原。適逢中原大地上已經從"某水"發展到"某河"、"某江",遼金也就順理成章地將東北河流變更稱呼。
南方的江、北方的河,常常給人一種江比河大的感覺,而東北的河流不像黃河那般渾濁,水流也大,導致很多遷徙到東北的中原人,或者是到過中原的女真人、契丹人,在面對東北的河流時,自然會想起用南方的"江"字來冠名。
東北河流分布圖
綜上所述,長江和黃河在原本都屬於"四瀆",分別名為"江"和"河"。後來,"河"因為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導致水流變得越發渾濁,繼而人們稱其為"黃河","江"因為流域寬廣、水流豐沛,繼而人們常以"大江"、"長江"稱之,接著在古代文人們的加持下,"長江"之名徹底坐實。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江"與"河"這種專用名發展成了泛稱,北方因有黃河,而多有"河",南方因有長江,而多有"江",東北因文明的交流與融合,而多有"江"。
參考文獻:《尚書》、《史記》、《漢書》、《山海經》、《水經注》、《戰國策》、《中國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