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植物研究所林金星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通過細胞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技術,揭示了脂筏和活性氧在花粉管極性生長頂端的極化分布現象,並證明了脂筏定位在活性氧生成過程中的作用。該成果發表在《植物學期刊》(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
脂筏是質膜上存在的一種富含甾醇物質的液相有序膜脂微區,參與真菌和動物細胞的極性形態建成和運動。該組研究人員利用顯微注射和活體動態觀測技術,在白杄(Picea meyeri)花粉管上觀察到了脂筏在生長頂端的極性分布模式;動態觀察結果還顯示,快速生長花粉管的頂端和亞頂端胞質中同時存在兩類性質不同的ROS組分。
此外,免疫印跡分析和非變性膠活性實驗證實,NADPH氧化酶部分定位於脂筏中,而且該酶需要脂筏定位來保持酶活性。研究認為,在正常的細胞極性生長中,脂筏招募並運載NADPH氧化酶到細胞的生長頂端,並為該酶及其活性亞基的高效互作提供了適宜的微環境,由此保證了其產生ROS的較高酶活性。
該研究成果為闡明脂筏與植物細胞極性生長的關係,進而深入了解植物細胞極性建立和維持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證據。(來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