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巨大的橋機將重達近300噸的事故檢修門「放」入閘門口,閘室內的水位緩緩下降……
11月12日,是葛洲壩二號船閘停航保養維護的日子。
黃文全早早來到船閘,進入人字閘門啟閉機工作間裡,檢查設備。
「葛洲壩的3個船閘,每個月都要輪流進行停航保養維護,每隔6年還要進行大修。」黃文全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作為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通航工程技術中心機械分部的主管,他和夥伴們肩負著葛洲壩、三峽船閘機械設備的維護和修理工作,通過保障船閘設備設施正常運行,確保船舶安全順利過壩。
克難攻關,船閘停航檢修工期縮短近百天
隨著閘室內的水位下降,上遊的兩扇人字閘門露出水面,幾名工作人員拎著抄網,開始打撈水裡的雜物。
「每隔6年的大修,要把上遊和下遊的人字閘門『拆』下來檢修。」黃文全說。從前,船閘大修,前前後後要停航120天左右,現在只需要20多天。時間的大大縮短,背後是三峽通航科研團隊克難攻堅的一個個不眠之夜。這裡面,少不了黃文全。
黃文全今年52歲,在三峽通航局工作已經30多年了。他坦言,自己初中畢業後進入單位,從工人做起,剛開始對機械設備維修並沒有太大興趣,「那時啥也不懂,只是跟著師傅打下手。」
那時,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一期建成不久,機械設備故障率不高,黃文全更多時間是學習鉗工技術。漸漸地,他開始喜歡上這一行。
人字閘門的檢修,是船閘機械設備大修中最費時間的。「一扇人字閘門重量600多噸,檢修需要把門頂起來。從前,都是靠手動。」黃文全說,頂起一扇門需要4個液壓頂,一個液壓頂需要8名工作人員輪流搖動,「一個人搖15下到20下就搖不動了,費力也費時。當時葛洲壩一個船閘,僅四扇人字閘門的維修,就需要70多人。」
能否研發一種自動化頂升設備,讓人字閘門檢修更方便快捷?黃文全提出了建議。說幹就幹,他和夥伴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術攻關之中。
從構想到現場試驗,他們日夜鑽研、大膽創新,歷時一年完成了「大型人字閘門同步頂升系統」開發。2006年,葛洲壩一號船閘機械設備大修中,伴隨著四個液壓頂自動同步上升,黃文全和夥伴們如釋重負。
停航時間從120天縮短到60天、25天,維修人員從70多人減少到30多人……該成果不僅在三峽船閘和葛洲壩船閘歷次人字閘門頂落門檢修施工中建功,也在廣西、湖北等多個外地船閘檢修中展現成效,並創造產值800多萬元。
黃文全最令人稱道的莫過於船閘人字閘門頂樞軸和AB杆連接軸的現場施工裝配技能,這是他的獨門絕技。直到今天,葛洲壩、三峽船閘大修時,人字閘門頂樞的這兩根軸的安裝,在現場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此外,黃文全指導研發的「一種驅動帶機械自鎖保護裝置的液壓千斤頂的液壓泵站」「一種帶機械自鎖保護裝置的液壓千斤頂」「一種人字閘門底樞拆卸、移位工裝」等多項專利,均在船閘檢修工作中得以應用,大幅提高了兩壩船閘檢修工作效率,為企業節省資金近千萬元。
35年堅守,只為讓更多船舶暢行三峽
「業務上特別能『鑽』,辦起事來有章法」這是黃文全所在單位辦公室負責人傅莉對他的評價。
「疫情發生至今,只休息了幾個周末」「舍小家顧大家」……黃文全做到的這些都讓傅莉很佩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為保障往來船舶的正常通行,黃文全和同事在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上一住就是20多天。
「你們下去檢查油管,一定要繫上安全帶,要兩個人一起,一個人絕對不行啊。」11月12日上午10時許,在葛洲壩二號船閘油缸旁,黃文全叮囑工作人員。
「黃師傅做起事來特別周到,井井有條。」在葛洲壩二號船閘,29歲的陳飛對記者說。
陳飛是機械分部的技術員,跟著黃文全一起待了5年時間。他還記得,2018年三峽船閘南線船閘停航檢修時,黃文全帶著分部的工作人員工作的那一幕。
「人字閘門檢修工藝工序複雜,黃師傅提前安排每一步工序,確保檢修有序進行。」陳飛說,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黃師傅每天都會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好,「每天的工作結束後,黃師傅還要對比前一天排的計劃,看看有啥差異。」
49歲的黃勇是一名退役軍人,在機械分部工作了20多年。
黃勇說:「黃文全師傅是個做事很細心的人,記得我們檢修三峽船閘人字閘門,他對使用的材料都反反覆覆研究計算,業務上比我強太多了。」
對於同事們的稱讚,黃文全笑了笑,說:「可能是因為我做事有些較真,問題不解決,覺都睡不著。」
「全國技術能手」「湖北省技術能手」「西陵工匠」……35年時間裡,黃文全獲得20多項榮譽稱號。他說:「減少停航率,為船舶通航爭取更多時間,是我一直的追求。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更多是身上的責任感,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通訊員 向俊松 劉敏 楊標)
【糾錯】編輯:admin
【來源:湖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