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古代,酒精烈度雖然不高,可文人騷客,個個都是嗜酒如命,似乎酒仙和酒鬼,因為一個酒字而被聯繫在一起。不過,想來也是酒精度數不高,不然那些動不動飲上千杯的酒客早就猝死了。而在金庸小說中,大俠也往往喜歡飲酒作樂,可是,這些大俠喝酒歸去常常是丟下一塊銀子走人,他們不怕給少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酒館。自古以來,酒似乎與男兒的豪情壯志聯繫在了一起。金庸武俠的高手也偏愛以酒助興。
郭靖初見黃蓉時,便是以一頓下酒菜開始的,店小二看不起偽裝成臭要飯的黃蓉,本想將其趕出酒館。可郭靖卻仗義出手,請了黃蓉一頓酒菜。臨走之時,郭靖也是出手闊氣,扔下一錠銀子便灑脫離開。這一幕似乎像極了現代的富家公子爺。
張無忌和趙敏的私會也同樣是在酒館,兩人對飲,逐漸情迷,忘卻了雙方的對立立場。金庸世界的愛恨情仇,似乎偏喜歡發生在這一間間小小的酒館裡。
江湖中人最講究臉面。事實上,武林大俠喝酒從不找錢,最簡單的理由便是為了臉面。身為武林中人,倘若像那些世俗之人一般,為了一二兩銀子而斤斤計較,甚至是和店家正兒八經的在那兒計算,無疑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
同樣,店家也很清楚這些武林中人的做派,所以從不會當面清點客官留下銀兩的多少,而是等送走了人,再暗自點錢。只有在私下裡,生意人的本色才會顯露出來。畢竟,武林中人的武力威脅卻是實實在在的威懾。倘若死扣一點錢,不但會壞了彼此之間的情分,最簡單的還容易挨揍。
其次,這點卻也是真實歷史的寫照。在古代,就算是囊中羞澀的酒徒,在喝得大醉走人時,卻也同樣有大俠和闊綽公子的做派。
只不過,喝的酒多少,決定了他們扔下的究竟是什麼,有錢些的直接扔碎銀子,沒錢的平民百姓自然是扔銅板。當然,一些喝的爛醉如泥的酒鬼,也會醉醉燻燻中把家中一個月的錢財掏出來當成了酒費。
他們扔下的銀子也就是白銀製造而成的碎銀子。中國的貨幣文化由來已久,銅幣,銀幣紙幣,這些是古時候的通用貨幣。而白銀這種說法卻誕生挺晚,在元朝時,世人方才習慣以白銀為稱,而不少酒家開始設置專門用來量白銀重量的秤,並且他們被允許裁剪白銀將其製作成我們在電視劇中常見的碎銀子。
所以,一些酒家的老酒客,其實他們的碎銀本身就是由店家製作而成,店家報出的酒價自然是和這些碎銀子的價值相當,通常,客人扔下的碎銀子,剛好是店家定下的酒價。所以,小二們對此也是一目了然,自然用不著心細點了。而是先忙活著伺候好這位爺離開,好讓他下次再度光臨本店。
而現代有一句詩也可以印證酒家和客人的灑脫。「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歌詞寫的很美,可背後卻是幾千年來的真實寫照。對於不少尋常百姓來說,他們的世界或許就是一個縣城的大小,他們一生也未曾走出過這個圈子裡,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這卻也造成了一種現象,村南出事村東知。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就會引爆當時沒有什麼娛樂方式的交際圈。倘若是吃酒賴人錢的懶漢,無疑會成為所有人的笑話,甚至走到路上,都會聽到有人在嘲笑自己的無恥行為。
在一個近乎封閉的環境下,倘若受到所有人的自發孤立。那日子過得得有多慘,所以,不賴帳,卻是因為不敢沾這麼點小便宜。
其實,金庸筆下那些與酒為伴的高手們的闊氣舉動,和真實歷史卻也沒有相差多少。畢竟就像超級英雄從不回頭看爆炸,倘若像武俠中的那些好漢,為了一些銀子斤斤計較,豈有大俠之風,所以,他們寧願給多也不可能給少,還最好要在小二追出來說客官給多了的時候,瀟灑的說一句,賞你了。
真實歷史上,那些官宦子弟同樣也是如此,吃酒不給夠酒錢,或者和店小二慢吞吞的要找銀,在他們的圈子裡恐怕是要被恥笑一輩子。所以,金庸小說的魅力或許就在於對真實歷史某種意義上的還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