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刀劍·宗教:金庸綽號裡的中國文化!

2020-12-04 讀史品生活

金庸小說中以動物為綽號的大約佔了三分之一,天上飛的,如雕、鷹等;地上跑的,如虎、豹、獅子等;水裡遊的,如魚、蛟等,還有龍、蛇、猿、犬、貂、量、狐等,可以說是各種類的動物都有所包括。可以看出,在武俠世界中,人們對以動物來命名的綽號是相當喜歡,並且以動物來作綽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動物在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遠古時代就有圖騰崇拜,認為本氏族源於一種特定的物種,與這種物種有特定的親緣關係,一般會選擇一種動物或植物。圖騰一開始種種族的標記,然後轉變為種族的名稱,接著轉變成種族祖先的名稱,最後才演變為種族崇拜的東西。「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還有以狼、熊等為圖騰的。

龍可以說是對華夏民族影響最大的一種動物。龍: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身長,行如蛇,有鱗爪,能興雲降雨,為水族之長。《易·乾》:「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視萬物。」「何謂四靈,麟鳳龜龍。」龍排名第四,似乎地位也不特別高,其影響不及麟、鳳、龜。

但由於是虛擬的動物,人們賦予了它多種神話色彩,它集多種動物精華於一身,騰雲駕霧,上天入地,有無上的自由與權威,因而衍生為最高統治者的代稱。漢王充《論衡·紀妖》:「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君之象也。」

祖龍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此後古籍中,這類以龍喻君的例子俯拾皆是。龍有了至尊的王權色彩,人們對龍也越來越崇拜,後來龍逐漸滲透進生活,例如金庸小說中「紫衫龍王」黛綺絲、「鬼門龍王」沙通天都有著很高的地位。

中華民族也被稱為龍的傳人,人們也喜歡將龍、鳳等各種動物裝飾自己的生活,人對動物的感情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情感,而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民族心理中了。例如鳳象徵如意吉祥的意思,所謂「龍鳳呈祥」;麒麟象徵祈望子孫繁榮和追求幸福的意思;龜象徵著長壽健康,是「四靈」中唯一真正存在的動物。習慣以動物為綽號,不僅體現了人物與這些動物身上某些特點相類似,而且也體現了我們民族的審美喜好,是民族心理審美特徵的反映。

作為另一種使用比較頻繁的綽號便是借用神魔和與古人作比較,如「黑白無常、菸酒二仙、八臂哪吒、俏藥叉、鐵面判官、劍神、五路神、丁甲神、芙蓉仙子、星宿老怪、桃谷六仙、武諸葛、蓋孟嘗、毒手無鹽」等等,這些一般取名於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和人物故事。

這種神魔文化也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民族心理中,把那些耳熟能詳的神魔人物拿來作綽號,也使人便於理解,還有拿古人名字來用,如「蓋孟嘗、毒手無鹽、俏李逵」等,這些綽號都與古人作比較,不言而喻,兩人有很大的相似點,當被叫做這個名字,便知此人是怎樣的本領或特徵。在當今還有「賽貂蟬、女諸葛」等,這些綽號的使用,不僅表現了人民的情感,還反映了我們的民族文化風貌,體現了我們民族獨特的審美心理結構。

其次,金庸小說作為中國獨有的武俠小說,也體現了中國獨特的武俠文化。武俠小說中出現了大量的武器武功類綽號,如金刀、銀戟、君子劍、九曲劍、神鞭、乾坤一劍、金刀無敵、一字電劍、狂風快劍、金爪鐵鉤等,不僅代表著人物立足於江湖的特長,也於刀光劍影中滲透著中國文化精神,這就是武俠小說的魅力所在。

「武」、「俠」都是中國文化特有的東西,是西方語言中所沒有的,「武」現在被西方譯為「中國功夫」,而「俠」則被譯為「knight一errant」,中文意思是四處遊蕩的騎士。實際上,都是不夠準確的。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武俠文化,就無法理解中國人的崇俠尚武。

俠,舊指有武藝、見義勇為、肯舍己助人的人。從先秦時期的「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到後來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武俠精神經歷了多次的升華。武俠精神不僅僅是武俠人物的行為準則,更成為中華民族廣大民眾意識深處的最高倫理價值和行為標準。

中國傳統文化中深厚的武俠文化傳統意識,則己經積澱成為中華民族集體潛意識的一部分,深深植根在中國人的民族性格當中。在我國古文獻中,最早提出「俠」的,是法家韓非子「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位思想家及政治家對俠十分反感。

但漢代司馬遷卻相反,對俠大加讚賞《史記·遊俠列傳》:「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裡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己也。」說明俠的基本內涵是守信重諾,這是武俠最基本的人生觀。「千裡贍急,不吝其生」,這是司馬遷歸納的另一條俠的規範:救人急難、舍己助人。

唐代李德裕《豪俠論》:「夫俠者,蓋非常之人也,雖然以然諾許人,必以節氣為本。」現在武俠小說的狹義觀大都認同司馬遷的觀點,把俠看成是快意橫行於江湖,重視承諾和兄弟義氣,以他人危難為己任,用武力對抗社會不公,但在國家危亡之際又能挺身而出的人物。

金庸在《神鵰俠侶》中,借「大俠」郭靖之口說出了他的俠義觀:「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裡的「大俠精神」就是俠義傳統與儒家的最高價值標準完美結合的產物,是成熟完整的武俠精神。具有「為國為民」精神的武俠形象,則成為中國民族理想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受到中國人的崇拜和尊重。

武俠小說中的大俠被人們崇拜,除了他有大俠風範之外,也必然有非凡的武功和武器,這也可以從中看出中華民族的尚武性格。中華民族的尚武性格,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部落之間激烈頻繁的交戰促使原始先民們非常重視武備教育,並對孔武有力、輕命勇猛的戰士倍加推崇。

而俠則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才誕生。先秦時期,民間社會出現了一批武藝高強的武士。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中記載了先秦時神射手養由基事,成就了流傳至今的「百步穿楊」傳說。《水滸傳》中出現的「小養由基」龐萬春與梁軍交戰時,也稱射死史進、石秀、歐鵬等七人,其神射之技可見一斑。

漢代趙曄《吳越春秋》裡還記錄了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較完備記錄的女劍士一越女,她開創的越女劍法在金庸小說中仍能找到影子。除了「越女劍」,金庸小說中以劍為綽號的還有很多,例如「一劍無血、追魂奪命劍、黑白雙劍、冰霜神劍、君子劍、九曲劍、點蒼雙劍、越女劍、一字電劍、狂風快劍、追風劍、騰龍劍、回龍劍、青海三劍、青蟒劍、八臂神劍」等,這都與我國傳統的劍文化有關。

劍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據記載,我國的劍文化起源於西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家語》中記載,子路見孔子時,曾拔劍起舞。三國時期著名的詩人曹不自幼酷愛劍術,在《典論·自序》中記述:自己少年開始學劍,曾拜過不少名師,練就一身高超的劍術。唐代有著名的公孫大娘武劍器等,劍文化也是古代習武之人的精粹。此外還有刀、槍、針、斧、杖、鉤等,可以看出,崇俠尚武是沉潛在歷代中國人文化心理中的精神成分,這也是武俠小說能夠綿延至今,經久不衰的原因。

再者,金庸小說中還存在著大量的神仙鬼怪類的綽號,它們除了體現了漢族人民的審美心理之外,還表現出漢族人民的宗教文化。在我國宗教系統中,本土的有儒家、道教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原始宗教文化,外來的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而金庸小說中主要體現了佔中國主流宗教的儒釋道三教的思想,不僅反映在小說內容上,也反映在人物的綽號之上。

「北俠」郭靖反映了儒家之俠的風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神鵰俠」楊過反映了道家之俠,既行俠仗義,也追求個性獨立自由,「仁義陸大刀」、「鄱陽四義」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義」思想,是對人物的德行的一種讚揚。

但是這些綽號只有少數,而佔絕大多數的是反映著道教和佛教文化的鬼神類綽號,如綽號中的「神仙、仙子、鬼」都是道教中的詞彙,而「菩薩、佛、和尚、藥叉、魔、羅漢」為佛教中的詞彙。本土道教有著神仙和超自然故事,它和佛教一起成為金庸小說人物綽號中的鬼神類綽號的主要來源。

有關道教類的綽號一類多用於突出人物的某項技能,達到仙人的境界。如劍神(說明此人劍法高明,有如神仙),薛神醫、蝶谷醫仙(醫術高明,有妙手回春之術)毒仙(善於使毒,可以掌控人的生死);也有表示容貌出色的,如芙蓉仙子、赤練仙子(說明此人容貌不凡,美若天仙);表示性格的,如逍遙二仙(說明兩人任性逍遙,快活似神仙);表示愛好的,如菸酒二仙(一個好煙,一個好酒,都達到了一定的境界)。

還有一類綽號是與「神」、「仙」相對的「鬼」「怪」類綽號。在世俗心目中,「鬼」與「神」有著天壤之別。「鬼」是死亡的代名詞,代表兇惡,黑暗和恐怖,而「神」則是幸福的代名詞,代表善良、光明和福運。

「鬼」的使用強調人物的詭怪特別,不似人類,有以外形特徵為綽號的,如長鬚鬼、大頭鬼、俏鬼、笑臉鬼;有以死因為綽號的,如吊死鬼;有以性格行為為綽號的,如煞神鬼、無常鬼、討債鬼、喪門鬼。

道教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宗旨,其實是不大關注鬼的,但是它承認鬼的存在。佛教於東漢末傳人中國後,輪迴和地獄理論逐漸流行,佛教中的鬼與中國本土鬼也逐漸融合,形成一套十分完整的陰曹地獄體系,各種各樣的鬼靈開始變得形象具體了。

例如「閻王」,陰間最高統治者,中國的閻王源於印度佛教,閻羅本是佛教護法神團二十四諸天之一。但閻羅也並非是佛教所固有的,佛教的閻王源於古印度的民間信仰和印度教。中國民間流傳著「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的說法,說明閻王是陰間最高統治者。

金庸小說中薛慕華綽號「閻王敵」就是說他把將死之人從閻王手中救回來,誇讚他醫術高明,能夠起死回生。再如「黑白無常」,陰間的勾魂鬼,外形恐怖,是死亡的使者。無常也是佛家用語,是梵文「Anitya」意譯。佛家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處在生起、變異、壞滅的過程中,遷流不停,決無常住性,稱為「無常」。道家也認為世間一切,生滅無常,人壽亦是,所謂「一旦無常萬事休」,認為人生終歸為鬼也。

所以,無常也成為人死的輓詞。大概受這些人生無常、死生有命思想的影響,人們便創造出了勾魂的無常鬼。勾魂者六親不認,鐵面無私,一旦此人陽壽盡了,黑白無常就把人帶走。金庸小說中「黑白無常」也是以鐵面無私、令人生畏的形象出現。

有關佛教文化的鬼神類綽號詞還有很多,例如金庸小說《天龍八部》,「天龍八部」這名詞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以「天」及「龍」為首,所以稱《天龍八部》。八部羅,七歸那羅,八摩聽羅迦。

甘寶寶外號「俏藥叉」,「藥叉」又稱「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夜叉」的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維摩經》註:「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現在我們說到「夜叉」都是指惡鬼。但在佛經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此外,千臂如來、一葦渡江、摩雲金翅、金面佛、活菩薩、鐵羅漢等則也體現了佛教文化。金庸小說,凡陰狠辣的人物名號中,常用「魔」、「煞」等名號,也體現佛教教義。常敬宇說:漢字中本來沒有「魔」字,梵語mara的對譯,初作「魔羅」,後來做「魔」。史有為認為:「魔,原作魔羅,又作末羅、魔羅,佛教中所指的鬼。梵語原詞為mara,義為擾亂、破壞、障礙,因此而稱呼惡鬼。」

例如「關東六魔」、「小煞神」、「飛天魔女」等,這些綽號都體現了人物的狠毒。金庸小說裡沒有神道精怪,正如他自己所說:「只是借用這個佛經名詞,以象徵一些現世人物。」

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金庸小說中人物綽號還隱含者其他傳統文化,例如《碧血劍》中,木桑道長本來外號「千變萬劫」,這是對他輕功的高度評價,因輕功卓絕,身法變化無窮,江湖上稱「千變萬化草上飛」。後來他耽於下棋,圍棋之道,講究「打劫」,無數變化俱從打劫而生,因此他改了外號,叫「千變萬劫棋國手」,體現了中國的圍棋文化。

再如黑白子,直接用圍棋中的黑子、白子命名,說明此人痴迷此道。再如禿筆翁,因其性愛書法,寫禿了千百支毛筆,因有此號,體現了中國的書法文化。類似的還有黃鐘公、丹青生、千杯不醉、醫仙等,分別體現了中國的琴、畫、酒、醫等傳統文化,令人深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來稿/雪梅

相關焦點

  •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已經發展出了怎樣的宗教文化?
    而此時的古人除了發明了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外,其在文化上也有了巨大飛躍,而其中原始宗教的發展史個中關鍵。 那時的人們因為缺乏必要的常識,因此對於自然界中的現象難以給出合理的解釋,他們必須要依靠超自然的現象來描述。而對於死亡的天然畏懼也催生了人們對於往生世界的想像,這都是催生原始宗教誕生的土壤。
  • 水滸英雄綽號譯成英文,善惡好壞易顛倒,這事真不是電腦就能幹的
    在翻譯中,由於有些動物的文化含義在中西方文化中相同或者相似,而有些動物的文化含義在中西方文化中有較大的差別,甚至中國文化中的某些動物在西方文化中是沒有的。因此,在翻譯涉及動物的綽號時一定要根據動物的文化含義進行適當的翻譯。比如「虎」的文化含義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相似性。在《水滸傳》中,有不少人物以「虎」為綽號。
  • 中國的宗教特殊在哪裡
    可是在中國文明裡,宗教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很模糊。所以,很多人覺得宗教在中國不重要。但如果我們回顧下歷史,就知道宗教其實一直在中國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力。而混合型宗教團體,一直被政治力量高度警惕,屬於「一露頭就打擊」,比如白蓮教就一直被朝廷當作是反賊,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也被稱為魔教,與主流格格不入。而佛教和道教,早就不像南北朝或唐朝時那樣風光了。
  • 白駱駝之爭:金庸是不是真的沒文化
    在老爺子的武俠江湖裡,經常出現各種神奇的動植物,比如神鵰、汗血寶馬、斷腸草、情花等等。他的小說好看,和這些萌物的賣力表演有不小關係。但是老爺子畢竟不是生物專業的,他寫的動物、植物常常被人質疑,惹來不少口水,比如他偏愛的一種動物——白駱駝。
  •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在小說家中,可以說金庸是最有學問的。他真的是一個「讀書人」,在如此專業化的時代,擁有廣博的知識,貫通古今與中外。武俠小說作為一個類型,有很難跨越的界限,但金庸以其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造詣,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傳統武俠小說的範式,為武俠小說開創了新的天地。在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傳承上,很少有小說家能達到金庸的水平。
  • 細說nba球員對應的動物綽號
    有很多球星因為自己的打法和一些身體特點被球迷親切的起了一些綽號,像魔術師詹森,天勾賈巴爾,大鳥伯德等都是如此,有時候叫習慣了球員的綽號,反而會忘了球員的真實名字叫什麼。其中也有很多球員被球迷以一種動物來代表他們,喬丹被稱作山羊,相信有不少球迷對此都非常疑惑,山羊是草食動物,看起來軟綿綿的,為何會與喬丹這霸氣的王者形象融為一體。其實這主要是根據中西方文化差距所不同而造成的,山羊的英文名稱是goat,是greatest of all time的英文縮寫,也就是歷史最佳的意思,按照喬丹的地位,也確實只有山羊才能配得上他。
  • 隕鐵製作刀劍為什麼這麼貴!
    是不是你家河邊的石頭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我們也能窺見隕鐵劍的英姿,金庸小說中的楊過所使的第一神劍玄鐵重劍就是用隕鐵打造而成,重達64斤,威力異常。
  • 中國宗教文化出版社社長任繼春一行訪問美國萬佛聖城
    恆律法師向任繼春介紹情況佛教在線海外訊 2015年5月28日至30日,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文化出版社社長任繼春一行五人,拜訪萬佛聖城。萬佛聖城方丈恆律法師於5月29日舉行座談會, 雙方就宗教書籍在中國的出版交換意見。任繼春此行來美,主要是前往紐約參加2015年中美國際書展。同行尚有宗教文化出版社發行部主任李松,編輯部主任王志宏、張秀秀, 及總編室編輯主任馬碩。
  • 論中國文化精神: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
    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論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存有連續與生機自然所謂「存有的連續」,即把微生物、植物、動物、人類和靈魂統統視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關乃至互相交融的連續整體,這種觀點區別於將存有界割裂為神界、凡界的西方形上學。受此影響,中國古代思想家始終聚焦於生命哲學本身,沒有創世神話,不向外追求第一原因或最終本質等抽象答案,不向超越的、外在的上帝觀念致思。
  • 隕鐵可以做刀劍嗎?貴嗎?可以無堅不摧嗎?深度解析隕鐵刀劍的製作和...
    先說隕鐵可以做刀劍嗎?直接用事實說話吧。 1972年,在河北藁城臺新村商代遺址中,出土了一件鐵刃銅鉞,殘長11.1釐米。 1977年,北京市平谷縣出土也出土了一件鐵刃銅鉞,長8.7釐米,出自商朝時期。
  • 悼金庸(之三):為什麼金庸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原因之三,文化因素。即使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標準突然大變,像2016年頒獎給鮑勃·迪倫那樣的情況成為常態,我認為金庸小說也不大可能獲獎,因為外國評委對中國文化有隔閡,而金庸小說扣除流行因素之後的價值,是嚴重地依賴於中國文化的。
  • 李暉︱終有襄陽城破時:金庸武俠小說的英譯與經典化
    香港明河出版社編輯李以健認為,1982年《金庸作品集》經過十年修訂後出版,標誌著他的聲名已經超越武俠類型小說的限制,從而成為二十世紀中國的偉大小說家之一。學者劉奕德(Petrus Liu)甚至聲稱:「二十世紀裡沒有哪位中文作家像他那樣,可以從中國本土資源裡成功創造出一種美學範式:新派武俠小說。」
  • 《刀劍亂舞》遊戲二周年,它的音樂劇也來到了中國
    繼《美少女戰士之小小兔登場篇》、《黑執事之燎原的彼岸花》、《網球王子 3rd 賽季青學 VS 冰帝》等日本 2.5 次元音樂劇先後來到中國之後,《刀劍亂舞》的音樂劇也來到了中國公演。作為日本人氣最高的女性向遊戲之一,2015 年 1 月開服的遊戲《刀劍亂舞》迎來了二周年。而這款人氣遊戲的 2.5 次元改編主要分為真人舞臺劇和音樂劇,其中《刀劍亂舞》的音樂劇(刀ミュ)由日本奈爾可文化製作。作為有著二十年歷史的舞臺劇、音樂劇製作公司,奈爾可曾經推出了《火影忍者》、《網球王子》、《黑執事》、等眾多根據二次元知名原作改編的舞臺作品。
  • 兒子被同學取綽號,父親聽後直接改成真名,如今這名字國人都知道
    中國人的姓氏觀念很強,取名字也大多選擇寓意好的,甚至如今有很多家庭為新生兒取名字還會特意找大師看,目的就是要取一個能體現文化素養,還能寓意孩子平順、發達的好名字。歷史上有些名人的名字更為有趣,比起原名,大家更熟悉筆名,比如金庸,他的原名叫做查良鏞,還有魯迅,他的原名叫做周樹人。
  • 宗教上的多樣性和寬容性,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有什麼影響?
    中國社會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來宗教,都相當寬容;各種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發展,相互和平共處,人們可以兼信兩教或三教,這種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許多外國宗教以和平方式,通過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徑傳入中國,其中以印度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最為成功。佛教之進入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主動請進來的,取經、譯經活動綿延了數百年。
  • 亞洲宗教藝術裡都有出現的元素符號:印度khanda劍
    北方的拉吉普特人和錫克教徒到德幹的馬拉特人和南方的奈拉人,在這些文化中,khanda劍是崇拜的元素之一,象徵著智慧切斷了無知。因此,它不僅在印度,在喜馬拉雅山脈附近的國家,中國甚至日本也廣泛應用於宗教藝術。在實際的水平上,khanda是一把直刀,(部分)雙刃,加寬的刀片和鈍頭。大多數實戰刀劍都有相當沉的重量。
  •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是國人精神宗教
    核心提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生活有著怎樣的意義?西方現代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卻未能改變中國文化的價值核心部分。文章從中國人內傾的文化精神入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現代意義在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對於自己的態度、對生死的看法四個領域內的具體表現。
  • 作品回顧:金庸小說在內地:從「毒草」到名著
    金庸的首部武俠小說是創作於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當時是在香港《大公報》上連載。1959年金庸創辦了《明報》,自此他的小說皆由《明報》連載,直至1972年連載完《鹿鼎記》後宣布封筆。  在《明報》創立之初的十幾年裡,一直被視為右派報紙。當時金庸每天以查良鏞的本名在《明報》一版寫時評,以金庸的筆名在三版寫武俠小說。時評在涉及內地時多有批評。
  • 民調:泰國宗教文化最濃厚 中國「無神論者」最多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紀雙城】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3日報導,最新民調顯示,全球信仰宗教人數比例最高的國家是泰國,最低的是中國。民調機構蓋洛普國際去年年底搜集數據,來自65個國家的63898人接受調查。
  • 眾神化身為動物在人間找樂子?古希臘宗教中為何將動物神化
    一、古希臘宗教神話中動物與神的形象充分聯繫在一起古希臘宗教把動物和神聯繫的非常密切,儘管神話傳說中已經把神擬人化,但他們仍然保留了動物的特徵,而且他們有動物陪伴,用動物的稱號加以稱呼,甚至變形為動物,所以動物在古希臘是神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