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大俠成功之路,折射明清科技落伍的原因

2020-12-06 歷史的白紙黑字

金庸金大俠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武俠作家之一,可以說,凡是有華人的地方,皆都知道金大俠!而小說小中塑造的大俠如郭靖張無忌等早已經深入人心,為華人津津樂道。

但是我們考證這下大俠習武成功之路,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絕頂武功基本是從前人那裡繼承來的,而自己的創新很少。比如郭靖:先是跟武功一般般但是俠肝義膽的江南七怪學武,是笨師傅教笨徒弟。後馬鈺道長偷偷傳他了些內功心法,郭靖武功才有所進步。郭靖到中原後,遇到北丐洪七公,學習了降龍十八掌。在桃花島,老頑童傳他《九陰真經》心法。加上他的苦練,終成一代大俠。最典型的是張無忌,父母雙亡後流浪江湖,被人利用逼迫,摔下懸崖,大難不死,得到了藏在老猿肚子裡的《九陽真經》,不僅治好了玄冥神掌的陰寒之毒,更是成為一流高手。後來在光明頂,誤打誤撞,進入明教秘道,在小昭幫助下,學會了寫在羊皮紙上的乾坤大挪移,成為絕世高手。

《射鵰英雄傳》

可見,在金大俠的心目中,好的武功都在古人秘籍裡,想成為高手,得到古人武功秘籍是不可少的,而獨創的武功確卻很少《射鵰英雄傳》裡各路大俠為一本《九陰真經》爭得是頭破血流,不亦說乎。

明清時期,中國人對科技的研究進入了一個誤區。明清時,中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科技著作,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徐光啟的《天工開物》以及宋應星的《農政全書》。這四部著作讓中國古典科技達倒了最高峰,但是卻少有創新,是對中國傳統科技進行了系統的高度總結,比如《本草綱目》,是對16世紀以前中國醫藥學的系統總結。也就是說,這時期我們的科技研究基本是在整理典籍,總結前人的經驗。所以遲遲沒有突破,沒有產生近代科技。

反觀西方,文藝復興後,思想解放,帶動了對科學的研究。日心說推翻了流傳2000多年、被視為天經地義的的地心說、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實驗,推翻了先哲亞里斯多德重物先落地,輕物後落地的錯誤結論、牛頓提出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說明物體運動有自己的規律,讓歐洲人膜拜的上帝從無生命物體研究領域裡無法立足。歐洲近代科技由此產生,而近代科技的研究方法是觀察和實驗,一切結論都建立在此基礎上。伴隨科技進步,工業革命出現,西方從此一日千裡,而中國日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當然,中國近代科技沒有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重農抑商的推行,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八股取士,文字獄的推行,導致知識分子思想被抑制、閉關鎖國失去和外界的交流。但是,對古人的迷信,對典籍的推崇,使我們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們不否定我們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比如屠呦呦受中醫的影響,研製出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驕傲。但是,我們要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才能不斷的進步,而不是沉迷在對古人古籍的迷信中!

相關焦點

  • 當浮一大白,金庸小說中那些大俠喝酒從不找錢,難道不怕給少了?
    而在金庸小說中,大俠也往往喜歡飲酒作樂,可是,這些大俠喝酒歸去常常是丟下一塊銀子走人,他們不怕給少了?金庸世界的愛恨情仇,似乎偏喜歡發生在這一間間小小的酒館裡。 江湖中人最講究臉面。
  •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他的小說對中國歷史及現實有很強的觀照,在當代中國社會進程的某些重要節點上,屢屢可以見到金庸的影子。這也是他的成就超越梁羽生、古龍的原因。  我不止一次提及,應該將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同時期發表的《明報》社論對照著讀,那樣會有很好的發現的。另外,他的媒體事業應該作一個專題來考察。新聞事業是他的立足點,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藉助報紙來記錄乃至影響香港的歷史與現實,這是理解金庸的重要角度。
  • 作品回顧:金庸小說在內地:從「毒草」到名著
    金庸小說在內地:從「毒草」到名著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金庸先生被普遍認為是讀者最多的華語作家,其生前共創作了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其中14部被總結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雖然金庸先生已經封筆多年,但他的小說仍然廣有讀者。
  • 他為金庸寫續集,靠著《九陰九陽》被譽為大陸金庸,如今消聲覓跡
    當年武俠小說洛陽紙貴,看小說的男孩子沒有不看武俠小說的。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成為很多武俠迷心中的經典。因為金庸武俠小說實在太紅了,不少人就動起歪腦筋。他們想要靠著金庸的名氣來給自己賺錢,於是市場上出現了大量金庸小說的續書作品。
  • 金庸小說明教第一高手,晚年隱居深山,卻被女人算計而死,很丟臉
    歡迎各路江湖大俠前來捧場!所謂「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間一場醉。」論到金庸小說裡功績最大的一位主角,小編認為當屬《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此人當年在江湖之中做了三件了不起的大事,第一:光明頂獨戰六大門派,當時六大門派乃是武林最大勢力,張無忌此舉幾乎就是挑戰了整個武林;第二:團結武林人士,這一點十分了不起,張無忌憑藉個人的能力化解武林各大派對明教的仇怨,自此中原武林團結一心;第三:光復漢人江山
  • 他突破了金庸小說中武功水平隨著時間線在降低的桎梏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副對聯所代表的十四部武俠小說再加上《越女劍》是我國三大武俠小說家之一金庸先生的作品,這些小說是武俠小說當然缺少不了各種各樣的武功,特別是在金庸的小說中更是充滿各種神奇的武功秘籍,那麼在這些作品中武功的高低是怎樣的呢?
  • 金庸去世兩周年|他的出現引發了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
    1984年華羅庚在《光明日報》上撰文評價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一語道破了武俠小說具有經久魅力的原因;接著,紅學家馮其庸在1986年第八期《中國》雜誌上發表了《讀金庸》一文,對金庸小說盛讚不已。文章開頭是一首七言詩「贈金庸」: 千奇百怪集君腸,巨筆如椽挾雪霜。 世路崎嶇難走馬,人情反覆易亡羊。
  • 這部劇是玄幻小說的鼻祖直接影響了金庸武俠,天王郭富城造型搶戲
    要說仙俠神魔類的小說莫屬《蜀山奇俠之紫青雙劍》,這部劇來自神魔劍俠小說一代宗師還珠樓主的鴻篇巨著,可以說這部經天神作是玄幻小說類的鼻祖,阻礙了金庸等新派武俠小說的前途發展,就連金庸大俠曾說過「飛雪連天射白鹿,不及還珠一卷書」。雖說有些自謙的嫌疑足見還珠樓主有他了不起的地方。
  • 媒·問題|為什麼網文界認為黃易是網絡小說的鼻祖?
    一年後,金庸去世,追懷者更多,他們為武俠宗師的逝去而傷感之餘,也為武俠小說的沒落而嘆惋。曾經,「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網文自然也在金庸小說的影響範圍之內,但為何他們覺得是黃易而非金庸才是「網絡小說的鼻祖」?黃易的作品與武俠小說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在中國網絡文學史上,黃易的價值究竟如何?
  • 金庸小說中誰活得最久?不是張三丰,而是一隻會飛的動物
    金庸小說中誰活得最久?不是張三丰,而是一隻會飛的動物張三丰是一代武林傳奇,在金庸的《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中都有出場,在前者中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後者卻已經是年過100的老人了。在金庸小說中,有名的壽星其實也沒有幾個。洪七公算是一個,射鵰小說中出場時已是白鬍子飄飄的老頭了,所以自稱「老叫花子」。可惜後來老叫花子和「西毒」歐陽鋒在雪山大戰後一塊死去。所以洪七公絕對不會比張三丰活的久。
  • 老外艱難翻譯金庸小說
    「現象級金庸體」陷翻譯難報導稱,金庸60多年前寫的「現象級」暢銷書很少有人翻譯,在英語世界冷冷清清。金庸的著作難翻譯是翻譯界公認的,據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獨特的「金庸體」語言半文半白間雜律詩,四字格和成語典故比比皆是,感覺像是傳統話本小說,同時,大師作品裡文化深奧,語言獨特,意境難以捉摸,令許多人望而生畏。
  • 金庸的小說被譯成...
    金庸60多年前寫的「現象級」暢銷書,很少有人敢翻譯,據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師作品裡文化深奧,語言獨特,令許多人望而生畏,是為兩大難關。郝玉青1985年出生在瑞典,在牛津大學和臺灣師大研習中文,瑞典語、英語。她中文流利,立志於文化溝通。
  • 金庸武俠中10句經典語錄,大俠風範,讓人熱血澎湃
    金庸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人吧,尤其是對於武俠迷來說,他簡直就是神仙一般的存在吧,他作為武俠大師,每一部作品都精彩絕倫,而且在每一部作品當中都留下了很多經典的語句。今天就和大家介紹10句,在金庸的武俠小說裡,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讓你在讀過之後仿佛走進了他的武俠世界。第一、真正的大俠,在他的心中一定是擁有大愛的,並且他願意為了國家和人民去犧牲自己的生命。
  • 駛向第三極:「鑿」山而上,與大俠華山論劍
    一起突破自我一起碰撞古今文化一起感受名山大川東南DX7星躍挑戰日記駛向第三極的徵途還在繼續,從零度海平面向上攀升,走過南嶺山脈、衡山、武當山……從峻美秀麗到雄奇峻險的變化中,在一路走來的「大俠說到華山,很多國人心中都會喚起對武俠江湖的嚮往,我們這些大俠(DX)就要前往華山論劍。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華山一直都是有著主角光環。《射鵰英雄傳》中提到的兩次華山論劍,第一次是定下了天下五絕,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在華山頂上鬥了七天七夜;第二次逼瘋了西毒,造就了郭靖大俠。
  • 金庸的小說被譯成英文出版,把翻譯都難哭了……
    金庸60多年前寫的「現象級」暢銷書,很少有人敢翻譯,據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師作品裡文化深奧,語言獨特,令許多人望而生畏,是為兩大難關。郝玉青1985年出生在瑞典,在牛津大學和臺灣師大研習中文,瑞典語、英語。她中文流利,立志於文化溝通。
  • 金庸小說英譯版始於《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英譯本被稱「中國...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金庸先生開始創作武俠小說,他筆下「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享譽中國,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讀金庸小說。但是,這也說明在某種程度上,金庸小說始終只在華人圈子裡盛行,在英語的世界裡,金庸的名字無人知曉。
  • 動物·刀劍·宗教:金庸綽號裡的中國文化!
    龍有了至尊的王權色彩,人們對龍也越來越崇拜,後來龍逐漸滲透進生活,例如金庸小說中「紫衫龍王」黛綺絲、「鬼門龍王」沙通天都有著很高的地位。金庸在《神鵰俠侶》中,借「大俠」郭靖之口說出了他的俠義觀:「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裡的「大俠精神」就是俠義傳統與儒家的最高價值標準完美結合的產物,是成熟完整的武俠精神。
  • 曾經,金庸小說被視為「戕害青少年」的大毒草
    早在1972年,48歲的金庸即已完成了全部15部小說,功成名就,宣布封筆。(視覺中國/圖)「有井水處有金庸」,人紅免不了是非多,很快在一些媒體的報導中,小孩與父母關係不合、青少年早戀、鬥毆等事件,往往都會跟「痴迷武俠小說」扯上關係。「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金庸小說是如何被改變的。經金庸先生好友馬家輝及其身邊工作人員等人確認,武俠小說泰鬥,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鏞),於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 網友:那顏值能染指金庸古龍三個大俠,你說呢
    但,你說氣不氣人,從1998年到2001年,任賢齊一口氣幹翻了金庸古龍筆下的三個大俠,除了楚留香,還有《神鵰俠侶》中的楊過,《笑傲江湖》裡的令狐衝。至於過了近二十年,網友還在調侃任賢齊是唯一一個相貌平平卻演遍了古裝美男子的男歌手。為什麼他有機會演這麼多「名不符實」的美男子?因為紅。
  • 白金傑:讀小說,我們很「專業」——福建農林大學明清小說課程總結
    近幾年,我在福建農林大學開設明清小說選修課,選課學生多來自農學、林學、動物科學、生命科學等院系,專業與種植、養殖或培植相關。因此才有了「從『專業』視角解讀明清小說」的創意選題,即學生可以從自身專業出發,去發現明清小說中的相關元素,發表來自「專業」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