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海水稻」,學術上一般稱作「抗鹽水稻」、「耐鹽水稻」。
1、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是比較落後的。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學者王明珍、宋景芝80年代末的一份報告介紹:
「早在30年代末期,東南亞一些國家就開展了培育耐鹽水稻品種的研究。斯裡蘭卡在1939年就繁殖了耐鹽水稻品種『Pokkali』,並在1945年予以推廣。印度也是較早開始培育耐鹽水稻的國家,在1943年,馬哈拉施特拉邦就推廣了耐鹽水稻『Kala Ratal-24』和『Bhura Rata 4-12』,現在印度幾乎各邦都發展了適合於當地的抗鹽水稻品種。國際水稻所成立以來,設立了『國際水稻耐鹽(鹼)觀察圖』,將水稻品種的耐鹽性作為對品種資源遺傳評價的內容之一。」②
2、中國培育抗鹽水稻的零星試驗,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
在1959年出版的《植物生態學》一書中,植物學家何景介紹道:
「根據我們的調查和了解,福建沿海各縣就有許多抗鹽水稻品種,抗鹽力高到可以直接在新開星的海灘上種植。例如我們在廈門附近金定鄉找到的『青骨子』抗鹽水稻,在新開墾的海灘上,非常粘結的粘土中,用鑿穴插秧的方法,還可以得到每畝400斤的產量(一熟),而且米粒飽滿,米質很好。我們曾經用不同濃度的食鹽平衡溶液來試驗其發芽率,在0.8%的食鹽溶液中,全部發芽而且還很整齊,生長茂盛。其後由於培養液水分的蒸發而濃度達到1.2%,生長還是很好。在1.4%的食鹽溶液中,依然能發芽……可惜由於設備關係,沒有能長期培養,也未能進行大田栽培。」③
水稻在不同生長周期的耐鹽程度是不同的。何景的試驗觀察到的僅是「發芽率」。同樣的鹽濃度下,水稻是否能順利成長,這方面的資料付諸闕如。
3、中國官方立項的較大規模的「選育耐鹽水稻品種的工作」,開始於1976年。遠落後於國際科學界。
據生物學家方宗熙等人1983年合寫的一份報告介紹,當時:
「從事耐鹽育種工作的主要有: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Davis實驗室、國際水稻研究所、美國鹽土實驗室、印度中央鹽土研究所等。這些機構獲得的若干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有:能在全部海水灌溉(45.8 mΩ/cm)條件下正常生長、平均產量為1082 kg/hm2,高產為1500 kg/hm2的大麥;能在50%海水、50%淡水灌溉條件下結實的春小麥;能在70%海水、30%淡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結實的西紅柿;能在不同生育期分別耐0.25%~0.73%鹽濃度的水稻等。」④
王明珍、宋景芝等人也承認,「我國對作物品種資源耐鹽(鹼)性的研究工作起始較晚」,1979年才「將稻麥品種的耐鹽性列為遺傳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並建立專題進行系統研究」。在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1980-1985),中國農業科學院曾「組織有關單位協作,對2994份水稻資源進行了篩選鑑定,篩選出103份中度耐鹽的品種(系)。」,其試驗採用「淡水育秧」,移栽後「鹹水灌溉」,並保持田間灌溉水的鹽度相對穩定,其中「鹽水濃度高,土壤肥力低」,篩選條件很苛刻。結果得到了三個「確已證明其抗鹽性強,豐產性好,適應性強,是有希望可以直接推廣利用的耐鹽水稻品種」,另外,「如81-210、蘭勝、美國稻三個品種已在江蘇濱海縣等地推廣種植數萬畝。」⑤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有的耐鹽水稻,只能在程度較輕的鹽鹼地(含鹽量0.3%左右)進行規模化種植,並不能用海水直接灌溉(海水平均含鹽量3.5%左右)。即便2000之後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法被應用於水稻耐鹽性研究之中,培育出來的水稻仍不足以在海水中直接生長。如「馮桂苓等(1996)利用逐漸增加培養基中鹽濃度的方法,多次繼代,獲得了在0.3%含鹽土壤上種植能正常生長的4個水稻耐鹽株系。」「盧德趙等(2003)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和基因槍法將……獲得了具有一定耐鹽性狀的轉基因植株。在0.5%NaCl鹽濃度下生長良好。」「王慧中等(2000)利用農桿菌介導技術……轉基因T1代植株能夠在0.75%NaCl脅迫下正常生長、開花和結實。」⑥
即便是近日由袁隆平領銜成立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也尚未將「用海水直接灌溉水稻」提上日程。據媒體報導,該中心的研發方向之一是:
「耐鹽鹼高產水稻,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鹼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於1%鹽度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300kg/畝的水稻品種。」⑦
也就是說,海水的鹽濃度是3.5%左右,而中國「可供產業化推廣的」的耐鹽水稻,其抗鹽能力目前還尚未突破1%的鹽濃度。自然,更不必說什麼「用海水灌溉」了。
至於陳日勝的「海水稻」,據羊城晚報2015年的報導:
「陳日勝對『海稻』下過自己的定義:種子來自海邊野生,經過他近30年的培育、選種,成了生長在含高鹽分海邊灘涂地裡的『常規稻』。畝產雖只有75至150公斤,但有不需施肥、抗病蟲、耐鹽鹼三大特性,是海稻區別於其它水稻的最大優點。陳日勝稱種子發現於1986年,最終他將品種取名為『海稻86』。」⑧
從這個定義來看,該水稻「生長在含高鹽分海邊灘涂地裡」,似非用海水直接灌溉(海水直接灌溉多須近海沙地,否則土壤將進一步鹽漬化);較之自80年代以來即在江蘇濱海的鹽鹼灘涂地規模化種植的耐鹽水稻,也並無多少優勢,其耐鹽性可能確實如陳日勝自己所言較高,但目前尚無正規的學術論文可資參考與證實(自2014年陳日勝成名至今),且產量過低也缺乏規模化種植的價值。
最後,有必要指出的是:不論是具體的水稻耐鹽性研究,還是整個的海水灌溉農業、鹽土農業,中國學術界從一開始就落後於國際學術界,時至今日也並未走在世界前列。目前世界最知名、最成功的全海水灌溉經濟作物「畢氏海蓬子」,乃是美國Arizona大學與以色列Neher大學Dov Pasternak研究室合作,自1978年開始,歷時18年,耗資2000餘萬美元,所獲得的成果。除海篷子外,同項研究還從800多種鹽生植物中培育出20多種生存能力強、產量高、品質優良的喜鹽植物。其中的「畢氏海蓬子」,經選育馴化後,耐鹽極限濃度可高達5%,遠超出了海水的鹽濃度。其種子含油量30%,含蛋白質量35%。已在墨西哥、阿聯、蘇丹、印度、以色列等國規模化種植。1998年,「畢氏海蓬子」自美國引入中國雷州半島,種植成功。⑨
在水稻的耐鹽性研究方面,中國學術界也得益於國際學術界甚多。國內學術界承認:「國際上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開始培育耐鹽水稻品種的研究。如斯裡蘭卡的強耐鹽地方品種 Pokkali;印度推廣的水稻耐鹽品種KalaRata 1-4和 BhuraRata 4-10;孟加拉的耐鹽水稻品種 BRI、BR203-26-2、Sail等。1970年以來,國際水稻研究所從9000份水稻品種和家系中,鑑定出10份耐鹽品種,包括Pokkali、Getu和 NonaBokra等材料,為水稻耐鹽性品種選育提供了技術儲備。」江蘇省農科院篩選出的耐鹽水稻品種80-85,就是與國際水稻所合作的成果;中國農科院篩選出的103個耐鹽品種,也是源自2808份外引水稻。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