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微盲孔填充及通孔金屬化的方法介紹

2021-01-14 電子產品世界

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89876.htm

線路板在機加工之後的微、通孔板,孔壁裸露的電介質必須經過金屬化和鍍銅導電處理,毫無疑問,其目的是為了確保良好的導電性和穩定的性能,特別是在定期熱應力處理後。

在印製線路板電介質的直接金屬化概念中,ENVISION HDI工藝在高密度互連PCB的生產中被認為是高可靠性、高產量的環保工藝。

這項新工藝可使微盲孔填充及通孔金屬化同步進行,使用普通的直流電源就具有優異的深鍍能力。另外一些研究顯示,CUPROSTAR CVF1不改變電源及鍍槽設計的條件下仍能保證填盲孔,不影響通孔電鍍的性能。

本文總結了CUPROSTAR CVF1最新研髮結果、工藝的潛能以及對不同操作控制條件的兼容性,描述了微盲孔和通孔的物理特性和導電聚合體用於硬板和軟板的直接金屬化技術新的發展方向以及與CVF1電鍍的兼容性。

半一站垂直浸入式工藝(表1),可利用現有的電鍍設備(直流電源和可溶性陽極)進行微孔填銅。

常規的電鍍液中含有活化劑和抑制劑(甚至還含有整平劑),CUPROSTAR CVF1的兩種添加劑是分開的:預浸液中只含有活化劑,鍍液中只含有抑制劑。各添加劑成份可用CVS定量分析,即使是在鍍液老化後,添加劑分解造成的汙染還是可維持在最低水平。

圖1 簡明表現了CVF1的電鍍反應機理。通過預浸,PCB銅面浸附上活化劑分子。電鍍過程中,板面銅層被氯化物和抑制劑分子共同抑制,迫使銅電鍍只能在盲孔的底部及通孔的中部的低電流密度區進行。

在用高電流密度填充前先要用低電流密度(1.5-2.0A/dm2範圍內,具體取決於微孔的直徑大小)在較短的時間(15-30分鐘)內在微孔底部鍍上一層均勻的銅,在抑制劑的作用下,PCB工件表面電鍍銅的厚度控制在較薄的範圍內,整個填充電鍍的時間為60-90分鐘(具體取決於微孔的直徑大小)。

眾所周知,微孔的填充功效與槽液因添加劑分解而積聚的有機汙染有密切關糸,通常情況下,一般填充電鍍槽液在電鍍 40-60 Ah/L 後,填充功效會下降,此時需過濾處理槽液(活性碳處理/UV 曝光處理),

表1 CUPROSTAR CVF1的流程步驟及操作控制參數

生產因此而停頓。CUPROSTAR CVF1 因其簡單、獨立的添加劑體系,槽液的工作壽命比一般的填充電鍍槽液提高了3倍以上 (圖3)。

通孔金屬化效果與通孔內電鍍液的交換有密切關係,電鍍時必需有攪拌(圖 4)。工作槽液的流動從只使用單一空氣攪拌(中試線實驗)的「緩和流動」發展到「強烈流動」(空氣攪拌 + 噴射),其結果是不管縱橫比如何,通孔金屬化功效均可提高 20%。在客戶生產線上,使用最佳的攪拌方式,同樣可以得到同中試線一樣的效果。

CUPROSTAR CVF1是因微盲孔的電鍍填充需求而發展,不管怎樣,未來工藝技術的發展方向是在無需改變化學添加劑及電鍍設備(圖5)的條件下,保持電鍍及通孔金屬化功效不受影響。

很顯然,填充電鍍銅前微盲孔和導通孔的 PTH 活化層和閃鍍銅層的品質對填充效果有很大的影響,不良的化學銅活化層或不均勻的閃鍍銅(圖6)以及高縱橫比深鍍能力差的閃鍍銅層都會導致填孔不完整,出現空洞。

CUPROSTAR CVF1 具有優異的深鍍能力,可用於閃鍍銅流程,填充電鍍前在微盲孔和通孔孔鍍上 4- 5 μm厚的均勻銅層是必需的(圖7)。

不管怎樣,如果化學銅沉積出了問題,則後續的閃鍍銅的品質就無法接受。特別對於高縱橫比的微孔來說,由於孔內溶液交換量的不足,先天不足的化學銅工藝已不能滿足流程的需要,這就需要一種新工藝能在微孔壁均勻鍍覆上一層鍍銅導電層。

採用導電聚合物導電的直接金屬化工藝則不存在諸如孔內溶液交換量必須足夠的限制,由於無需孔內溶液交換就可以在微孔內壁介質上產生約 200 nm厚 的導電聚合膜(圖8),此外,CUPROSTAR CVF1 與導電聚合體兼容,優秀的通孔金屬化性能,可直接用於下一步的「閃鍍銅及鍍通孔」工藝中。

使用導電聚合體進行直接金屬化

導電聚合體的本質是通過噻吩中的C-C雙鍵連接結構來實現的。聚合體工藝是PEDT(EDT單體)的一種氧化聚合反應,在MnO2物的作用下,PEDT與聚苯乙烯磺酸(PSSA)結合形成不溶性的導電聚合物。具體反應機理請參看 J. Hupe High Reliable and Productive Metallisation Process for Blind Micro Via Applications (2)。

從化學反應機理來分析,介質表面必須先要有小量的MnO2存在,才能為聚合反應提供必須的「氧化能力」。眾所周知,PEDT在聚醯亞胺基材上的導電性比在標準FR4和高Tg板材的導電性明顯地低。

除了「在導電聚合體形成過程中無需體積交換」外,ENVISION HDI工藝步驟少、成本低、流程控制簡單,僅只在介質層上形成聚合體。然而,在低聚體的形成中,因氧化副反應的存在,溶液的壽命大約限制在5-6天(或~5m2/L),具體取決於生產條件。

新一代穩定EDT溶液(ENVISION HDI CATALYST 7375)已問世,它通過減少不必要的低聚體的形成從而將工作液的壽命從5天延長至10天(圖10)。除了延長工作液的壽命外,新的流程監控方法能夠通過用 UV 儀測量吸收率(@870nm)來連續監控低聚體的形成。當催化劑老化時,吸收峰值增大,催化劑的老化程度與導電性能下降緊密相關。

如前文所述,在80-85℃的高錳酸鹽的處理過程中,與標準的 FR4層壓板相比,極少 MnO2吸附在聚醯亞胺上。新一帶低溫高錳酸鹽引發劑已研發,操作溫度在 50-60℃之間,特別適用於聚醯亞胺板(ENVISION HDI-Flex 7325)。儘管引發劑 7325主要用於 PI板,但也可以同樣用於標準FR4層壓板和高Tg層壓板。

使用低溫引發劑會使更多的MnO2吸附在聚醯亞胺板基材上,可以大大增強後工序生成的PEDT聚合體的導電性。與FR4相比,雖然聚醯亞胺上的MnO2量只有FR4上的25%,但同樣可以確保在通風的環境裡儲存36天後仍有優異的導電性。

有關新型改良導電聚合體工藝和軟板用的低溫引發劑更詳細介紹請參閱參考文獻3《導電聚合體與電介質層金屬化》。

案例分析:CUPROSTAR CVF1與ENVISION HDI-Flex

我們用多層聚醯亞胺基材證實新研發的引發劑和改良的催化劑優異的性能,經過 ENVISION HDI工藝後,層壓板用 CUPROSTAR CVF1鍍液鍍銅。

直流微孔填充電鍍的深鍍能力很好,亦可用於閃鍍銅。電鍍銅層保持板材不均勻的輪廓(圖11),不均勻的輪廓緣於 PI多層板內層間存在粘合劑(由客戶供應的品質決定)。

閃鍍銅後,在含有抑制劑的鍍液中(包括預浸)同時進行填孔和鍍通孔。無論孔的表面形態如何,都可以100%填孔和通孔金屬化(6個點測試法),通孔也可以獲得均勻的銅層。按照Auger 分析,選擇性地在孔壁電介質上形成的聚合體被證實在通過3次漂錫熱衝擊測試(測試溫度為260℃) 後,內層連接性能仍很優異。

結論

CUPROSTAR CVF1 微、盲孔填充電鍍工藝適用傳統可溶性陽極垂直電鍍線,具有優異的填孔效率和深鍍能力。在鍍液流動性優良的情況下,縱橫比6:1 的通孔深鍍能力可達到100%。

在不改變鍍槽設備和基本化學品的情況下,CUPROSTAR CVF1仍能保持對微通孔有卓越的深鍍能力。

此外,CUPROSTAR CVF1 通孔金屬化性能卓著,在介質層金屬化後可閃鍍銅形成薄的化學銅層。

相關焦點

  • 工藝技術│通孔電鍍填孔工藝研究與優化
    運用正交試驗法研究加速劑、抑制劑、整平劑、H2SO4濃度對通孔填充效果的影響,得到電鍍填通孔的最優參數組合,並對其可靠性進行測試。將得到的最優電鍍配方用於多層板通孔與盲孔共同填孔電鍍。傳統的通孔孔壁金屬化的孔化電鍍技術需要樹脂塞孔,磨板整平,層壓前再次金屬化過程,製作流程繁瑣,而且樹脂塞孔後因樹脂與基板材料溫度膨脹係數不同而容易導致破孔等問題。孔壁金屬化後填充導電膠技術中導電膠容易固化收縮,影響高密度互連的可靠性。故傳統的孔壁金屬化的孔化電鍍技術和通孔內填充導電膠技術已經不能滿足HDI板高密度、高導電性和高可靠性等要求。
  • 點鍍盲孔填充工藝流程簡介
    點鍍盲孔填充工藝流程的比較面板電鍍盲孔填充 與點鍍裸眼填充工藝相比,面板電鍍盲孔填充的工藝複雜程度要低得多通過電鍍專業解決方案填充盲孔。 面板電鍍盲孔填充技術 面板電鍍盲孔填充技術基於超級填充模塊。對於鍍銅,盲孔底部的電沉積速率大於表面的電沉積速率。盲孔底部和表面上的三種發光劑的分布如圖3所示。
  • 機理探索 | 利用矽通孔(TSV)、轉接板及微凸點等先進封裝工藝,實現2.5D封裝器件
    無源矽介質位於晶片和基板之間,並且在無源矽介質上分布了水平及垂直金屬化布線。其中無源矽介質上的每個微凸點通過水平金屬化布線進行互聯,然後微凸點與TSVs及C4凸點則是通過垂直互聯,最後每個晶片通過微凸點並列組裝在無源矽介質上實現信號傳輸。由於各微凸點的直徑約為10μm、間距約為40μm,因此可以很好得把晶片之間的距離控制在0.5mm以內,從而實現多個晶片的高密度裝聯。
  • 化學氣相沉積技術解決深盲孔電鍍問題
    化學氣相沉積技術解決深盲孔電鍍問題2008/12/23/8:59來源:慧聰表面處理網    化學氣相沉積技術     化學氣相沉積是沉銅工藝方法之-,它是將氣相中的一種組份或多種組份聚積於基體上
  • 細微之處,大有不同 - 相干準分子雷射器助力通孔鑽孔工藝
    微通孔是在多層電路板上鑽出的微小孔,以在層之間以及電路元件之間實現電路連接。微通孔可以採用幾種技術來製造,包括光刻、蝕刻、噴砂、超聲波鑽孔或雷射燒蝕。傳統的光刻工藝需要對光刻膠材料進行曝光處理。但是,可用的光刻膠種類有限,成本較高。而且,光刻膠材料的物理性能通常不夠理想,聚合物和抗蝕劑固化後,由於材料的回流和收縮(包括通孔的擴口和尺寸變形),微米級的形變隨之產生。
  • 螺紋孔M8×20,20指的是盲孔深度還是螺紋深度?這樣標註合理嗎
    螺紋孔M8×20,20指的是盲孔深度還是螺紋深度?這樣標註合理嗎一般來說M8X20都是用來描述螺釘的規格,20指的是螺釘的長度;描述盤頭、圓柱頭類螺釘時,20指的是不含頭部的螺釘長度;描述沉頭類螺釘時,20指的是含頭部的螺釘長度;但這裡說是螺紋孔M8X20,那就明確了是一個螺紋孔,所以通俗理解:螺紋孔 M8×20 ,其中M8是指螺紋的公稱直徑為8,螺紋有效長度為20(對於孔指螺紋深度
  • 導電膏塞孔替代電鍍銅製作任意層互連印製板時的可靠性及其對電...
    結果表明,對於導電膏塞孔工藝,在11階盲孔設計時,其熱應力、溫衝測試等性能測試均滿足產品可靠性要求,且導電膏塞孔對25G以下高速產品信號傳輸無明顯影響。 前言 導電膏塞孔是實現任意層互連的技術方案之一,其雛形是松下的ALIVH(Any Layer Interstitial Via Hole)技術和東芝B2it(Buried Bump Interconnection Technology)技術[1]。任意層互連技術發展的一個關鍵技術是微孔化,即層與層之間通過微孔進行導通互連。
  • 中紅外雷射在微通孔鑽孔和矽片剝離潛力巨大!
    所幸Coherent的工程師解決了這些問題。2015年,Coherent推出了一系列工業密封CO雷射器,它們能在室溫下高效運轉,其運行壽命可與CO2雷射器媲美。目前,CO雷射器已經在陶瓷劃片、切割和鑽孔方面取得了成功。此外,還有其他潛力巨大的應用方向。
  • HDK電鍍金剛石鉸刀的應用及鉸孔餘量推薦
    華菱HDK金剛石鉸刀,是運用電鍍原理,通過金屬結合劑(鎳、鈷、鐵或銅等)將細小的金剛石顆粒均勻、牢固地結合在鋼的基體上,並經過一定的修磨而製成的,所以也稱之為HDK電鍍鉸刀。:通孔、盲孔、深孔、小孔、臺階孔的鉸孔工序的粗鉸、半精鉸和精鉸;HDK鉸刀規格種類:固定式HDK金剛石鉸刀、盲孔金剛石鉸刀、可調式HDK金剛石鉸刀、固定階梯孔式金剛石鉸刀、複合式金剛石鉸刀。
  • 已解決!
    防水劑摻入砂漿中後不允許降低砂漿的強度,下邊為大家介紹下防水劑的分類和配置方法。這種材料屬於無機類材料,會填充水泥的毛細孔,堵塞漏水的通道。是一種綠色環保類材料。5、脂肪酸類防水劑,該防水劑是由脂肪酸加熱活化而來,脂肪酸類的材料會和水泥裡面的矽酸鈣、二氧化鎂等反應生成脂肪酸鈣、脂肪酸鎂等,生成的脂肪酸鈣和脂肪酸鎂會堵塞水泥混凝土的毛細孔,從而達到防水的目的。
  • 數控伺服電動攻絲機攻牙機常見問題解決方案和方法
    一、如何解決攻絲機在特殊材料深孔攻絲難題?首先需要定義什麼是深孔,為什麼它需要特殊的考慮。在鑽削中,那些孔深大於3倍孔徑的孔稱為深孔。而深孔攻絲意味著攻絲深度大於絲錐直徑的1.5倍以上。對特殊材料零件進行深孔螺紋加工是比較困難的。例如,在一個鈦合金零件上進行深孔攻絲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 重磅發布 MacuSpec VF-TH 300 通盲並鍍電鍍銅工藝
    該電鍍工藝應用於 mSAP 和 SAP 流程,可以單步驟同時完成填盲孔、雷射鑽X型孔以及通孔電鍍,沉積的銅對最終蝕刻所導致的 V 型針孔具有高度抑制性。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10/419304.htm圖形電鍍銅的 V 型針孔是生產 HDI 板的一個可靠性問題,通常在最終蝕刻後產生 ,常見用後烘烤退火解決。
  • 金屬化聚丙烯薄膜的特點與作用詳細介紹
    常見的CBB電容,一般都是使用金屬化聚丙烯薄膜製作而成,你知道嗎?有些人搞不明白,既然它們使用的原材料都一樣,為什麼還會分這多種電容器類別?其實CBB電容的薄膜有很多種分類,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 銅填充過孔的用途以及如何增強PCB設計?
    額外的材料增加了電路板生產的成本,但是填充銅的過孔使PCB更適合某些應用。填充銅的過孔還具有其他導電填充物無法提供的功能。以下會介紹填充銅的過孔的主要用途以及它們如何增強PCB設計。當用銅填充過孔時,製造商必須注意要在通孔中形成均勻的銅層而不會產生太厚的外層。如果使用的技術不正確,則會產生過多的銅,從而增加PCB重量或增加過多的銅,導致不符合滿足規格、缺陷或成本增加。
  • 電子微組裝可靠性設計有哪些挑戰?
    2.TSV高深寬比(h/d)的互連可靠性問題TSV通孔技術是實現晶片3D疊層組裝的關鍵技術。作為多晶片層間互連的TSV通孔,由於有較高的深寬比,以及通孔工藝和結構特性,與基板通孔結構相比,TSV通孔結構面臨更嚴重的熱應力、機械應力帶來的可靠性問題。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氧化物限域催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傅強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通過將納米氧化物限域在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中實現高效催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