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理探索 | 利用矽通孔(TSV)、轉接板及微凸點等先進封裝工藝,實現2.5D封裝器件

2021-01-16 技術遊俠
隨著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摩爾定律早已經不能適應半導體器件先進性的發展,如何能夠保持半導體器件在更小尺寸、更高性能及更低成本能等多方面技術的領先優勢,通常是將更晶片的先進封裝技術整合到半導體器件的製造流程中,這也是半導體行業當前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據國際半導體技術發展線路圖的預測,未來半導體技術發展將集中在繼續遵循摩爾定律縮小電晶體特徵尺寸,提升性能、擴展功能、降低功耗;向多類型方向發展,異質集成(在一個封裝體內,同時集成各種功能器件或集成多種材料)拓展摩爾定律;有效降低成本。先進封裝技術作為持續推進半導體器件性能提升和功耗降低的關鍵因素,通常需要把製程及工藝技術不同的半導體器件集成到一個器件上。相比於傳統封裝技術,能夠實現器件的功能更強、功耗更低、尺寸更小。儘管這些先進的封裝技術目前來說大多數還尚未成熟,尤其是在其質量和可靠性方面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外,先進封裝技術仍然有著巨大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封裝技術作為半導體器件製造的後端工藝,通過封裝材料(塑料、金屬、陶瓷)將晶片包裹在封裝材料中,以提供機械保護及防止外部環境腐蝕。圖1為近50年半導體器件封裝技術的發展歷程。從圖1可知,從早期1970年代典型的DIP、QFP封裝發展到2000年代的系統級封裝(SiP)以及2010年代的封裝堆疊(PoP)封裝,目前最新的是2.5D及3D封裝技術。


2.5D封裝通常是採用具有TSV、微凸點、嵌入式等工藝,實現多晶片高密度互連的一種封裝技術。目前實現2.5D封裝技術真正產業化的應用並不多,主要還是集中在存儲器產業方面,如Xilinx與TSMC合作利用堆疊矽片互聯(SSI)技術在2011年發布的FPGA產品Virtex—72000,就是典型的2.5D封裝技術(圖2),該技術將四個不同的FPGA晶片在無源矽中介層上並列互聯堆疊,構建了相當於容量達2000萬門ASIC的可編程邏輯器件。


圖2 Xilinx與TSMC推出的2.5D封裝FPGA產品從圖2可以發現,該封裝結構主要包括:晶片(Die)、基板、BAG、微凸點(microbump)、矽通孔(through-siliconvias,TSV)、無源矽介質(Passive Si interposer)和可控塌焊連接(Controlledcollapse Component Connection Bump,C4 Bump)等。無源矽介質位於晶片和基板之間,並且在無源矽介質上分布了水平及垂直金屬化布線。其中無源矽介質上的每個微凸點通過水平金屬化布線進行互聯,然後微凸點與TSVs及C4凸點則是通過垂直互聯,最後每個晶片通過微凸點並列組裝在無源矽介質上實現信號傳輸。由於各微凸點的直徑約為10μm、間距約為40μm,因此可以很好得把晶片之間的距離控制在0.5mm以內,從而實現多個晶片的高密度裝聯。這類2.5D封裝區別於以往二維封裝的特點在於微凸點(microbump)和矽通孔(TSV)等先進技術的共同使用,各晶片通過微凸點(Passive Si interposer)實現與無源矽介質完成互連,其中在無源矽介質中再利用矽通孔技術(TSV)及C4 Bump最終實現晶片與基板的互連並最終完成封裝。2.5D封裝技術與傳統的二維封裝技術相比,具有以下主要優勢:(1)降低了晶片功耗;(2)通過無源矽介質,實現了不同晶圓級封裝器件的垂直互連,有效降低了互連引線之間的寄生電容和寄生電感,極大地降低信號傳輸的延遲和損耗;(3)在無源矽介質中的互連線可以通過不同的工藝製作出更小的線寬,達到傳統布線密度的10~100倍,從而實現高密度集成;(4)由於TSV技術能夠帶來I/O引腳之外的帶寬需求,因此增加了器件的內存帶寬。(5)可以實現各種類型晶片的異構集成;(6)縮小了封裝體積,提高了產品的高密度組裝。


TSV是2.5D封裝的核心技術,被認為是目前延續半導體器件摩爾定律最有效的封裝方法,目前世界上約有50%以上的半導體廠商都參與3D TSV互連相關方面的研究。TSV是利用垂直矽通孔完成晶片間互連的方法,與傳統應用於多層互連的通孔有所不同,其通孔尺寸非常小,直徑通常僅為2μm~50μm,深度僅為5μm~150μm,傳統工藝則難以滿足這樣的高深寬比要求。TSV工藝能夠實現,主要包括通孔刻蝕、通孔薄膜澱積(SiO2鈍化層、阻擋層、種子層沉積)、通孔填充、化學機械拋光(CMP)等關鍵技術,其工藝流程依次為:首先使用光刻膠對待刻蝕區域進行標記,然後使用深反應離子刻蝕(DRIE)法在矽片的一面刻蝕出盲孔;依次使用化學沉積形成二氧化矽(SiO2)絕緣層、使用物理氣相沉積形成阻擋層、種子層,避免TSVs與襯底之間形成通路;運用化學電鍍在盲孔中填充金屬導體,其導體種類通常為多晶矽、鎢、銅等;最後通過化學機械拋光工藝(CMP)和背面磨削法對矽片(盲孔中電鍍金屬柱)進行減薄露出矽通孔的另一端完成製作。


另外,根據通孔製作的時間不同, 矽通孔技術(TSV)可以分為以下四類:(1)在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工藝完成之前,先進行盲孔製作並填充導電材料, 然後對矽片背面減薄露出盲孔開口形成互聯,為先通孔工藝;(2)在CMOS工藝和後端工藝(Back end of line,BEOL)之間製作通孔,為中通孔工藝;(3)在BEOL工藝完成之後再製作通孔,當通孔製成後即與電路相連,為後通孔工藝;(4)在矽片減薄、鍵合後再進行製作矽孔,為鍵合後通孔工藝。

先通孔工藝的導電金屬多採用多晶矽,通孔直徑為2μm~5μm、深度為5μm~20μm,深寬比為3:1~10:1;而後通孔工藝的導電金屬多採用銅或鎢,通孔直徑為30μm~50μm、深度為40μm~150μm,深寬比為2:1~10:1;應根據產品的實際需求來進行選擇先通孔工藝還是後通孔工藝。同時,根據ITRS預測,TSV封裝技術,將在矽孔直徑、矽晶圓厚度、孔間間距、垂直方向堆疊層數等方面,繼續向更高密度的方向發展。預測顯示,TSV的矽通孔直徑將由4μm縮小到1.6μm,引腳間距將由10μm縮小到3.3μm,垂直方向上的堆疊層數將由5層增加到12層,矽片厚度的減薄將逐漸由40μm進一步縮小到8μm。

TSV無源矽介質(轉接板)是在矽襯底的基礎上通過等離子刻蝕等技術製作多個TSV通孔的矽基板,典型的轉接板結構如圖5所示。從圖5可以發現,轉接板的正面和背面均製作了重布線層(Redistribution Layer,RDL),為TSVs和矽襯底上集成的晶片提供互聯,提升了TSV的互連自由度。同時,微凸點和C4 凸點(C4 Bumps)也分別位於轉接板的正面和背面,最終實現晶片與轉接板的互連及轉接板與封裝基板的電性能互連通道。


轉接板技術能夠實現,除了結合TSV矽通孔工藝外,還需要使用化學機械拋光(CMP)去除矽片表面上多餘的金屬導體,並在矽片上有盲孔的一面上製作重布線層(RDL),然後使用可溶膠把矽片上RDL的一面粘合在載體晶圓上;然後將轉接板背面盲孔的另一端暴露出來,最後在暴露出通孔後的轉接板背面開始製作RDL和微凸點。採用TSV轉接板,主要具有如下優勢:(1)轉接板與矽晶片同屬矽基同質,材料性能相容性較好,減少CTE不匹配;(2)通過重布線技術RDL,降低基板布線難度;(3)位於晶片及基板之間形成緩衝,減少因形變對晶片的損傷。另外,為了降低2.5D封裝器件的尺寸和製造難度,通常需要對轉接板減薄到100μm以下,同時還要實現與更多的功能晶片互連,轉接板的尺寸通常需要大於與之集成的多個晶片尺寸之和。由此可見,大尺寸、薄厚度是TSV轉接板特徵結構的發展趨勢,常見的轉接板邊長在20mm以上,而轉接板上的微凸點尺寸、節距也在隨著工藝進步而不斷縮小,並為其微組裝工藝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微凸點工藝來源於BGA封裝形式,BGA封裝最早由富士通公司在1980年提出,然後在日本IBM公司與CITIZEN公司合作的OMPAC晶片中誕生。電沉積方法可以精確複製光刻膠圖案,並且適用於各種尺寸的晶圓、各種鈍化材料及光刻圖案。絕大多數的半導體材料以及陶瓷和石英基底都可以用電沉積方法來製作凸點。所以,2.5D封裝的微凸點製作一般也是採用光刻掩膜技術進行,通過電沉積來獲得尺寸形貌精確的凸點。首先在晶圓表面濺射金屬化層(Under Bump Metallization,UBM);然後對光刻膠進行曝光刻蝕形成光刻圖案;其次在圖案中電沉積金屬或焊料後,去除光刻膠、刻蝕凸點之間的UBM;最後進行回流焊,焊料與UBM界面處形成金屬間化合物,從而使焊料變成球狀完成製作。微凸點的高度、焊料成分和表面形貌均勻性均會受到沉積電流的影響,因此為了保證晶圓表面電場的分布均勻,電壓應施加在晶圓圓周的多個點上。另外,電沉積面積與晶圓面積的比率以及凸點分布的均勻性也會影響沉積電流的均勻性。2.5D封裝器件運用了TSV、微凸點、轉接板等先進封裝技術,在不增加器件平面尺寸的情況下,把多個功能和類型的晶片融合到單一器件中,實現了更快傳輸、低寄生效應、功能強大等性能參數。

[1]王秀雲. 2.5D和3D集成電路綁定前轉接板和綁定後TSVs測試策略[D].合肥工業大學,2019.

[2]周曉陽.先進封裝技術綜述[J].集成電路應用,2018,35(06):1-7.

[3]張寧.三維集成中的TSV技術[J].集成電路應用,2017,34(11):17-22.

[4]周剛,曹中復.用於2.5D封裝技術的微凸點和矽通孔工藝[J].微處理機,2017,38(02):15-18.

[5]崔凱,王從香,胡永芳.射頻微系統2.5D/3D封裝技術發展與應用[J].電子機械工程,2016,32(06):1-6.

[6]朱健.3D堆疊技術及TSV技術[J].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2012,32(01):73-77+94.

[7]鄧丹,吳豐順,周龍早,劉輝,安兵,吳懿平.3D封裝及其最新研究進展[J].微納電子技術,2010,47(07):443-450.


相關焦點

  • 【技術】一文了解TSV封裝技術
    Silicon Via, TSV)技術是一項高密度封裝技術,正在逐漸取代目前工藝比較成熟的引線鍵合技術,被認為是第四代封裝技術。TSV技術通過銅、鎢、多晶矽等導電物質的填充,實現矽通孔的垂直電氣互連。矽通孔技術可以通過垂直互連減小互聯長度,減小信號延遲,降低電容/電感,實現晶片間的低功耗,高速通訊,增加寬帶和實現器件集成的小型化。
  • TSV封裝技術--正在逐漸取代目前工藝比較成熟的引線鍵合技術
    TSV封裝技術--正在逐漸取代目前工藝比較成熟的引線鍵合技術TSV封裝技術        矽通孔技術(Through Silicon Via, TSV)技術是一項高密度封裝技術,正在逐漸取代目前工藝比較成熟的引線鍵合技術
  • 了解先進IC封裝的10種基本技術
    先進IC封裝是「超越摩爾」時代的一大技術亮點。當晶片在每個工藝節點上的縮小越來越困難、也越來越昂貴之際,工程師們將多個晶片放入先進的封裝中,就不必再費力縮小晶片了。9VKednc然而,先進IC封裝技術發展十分迅速,設計工程師和工程經理們需要跟上這一關鍵技術的發展節奏。
  • 盛美半導體設備為先進封裝客戶打造晶圓級封裝工藝設備產品系列
    (NASDAQ:ACMR)作為集成電路製造和先進晶圓級封裝(WLP)製造領域領先的設備供應商,今日強調其為先進封裝客戶打造廣泛的溼法工藝設備產品系列,可滿足新生的先進技術要求。盛美的成套定製、高端溼法晶圓工藝設備,可支持實現銅 (Cu) 柱和金 (Au) 凸塊等先進晶圓級封裝工藝,以及矽通孔 (TSV)、扇出(Fan-out )及小晶片等工藝。
  • 查IC網分享異構集成與集成電路封裝技術的演進
    「超越摩爾定律」指的是功能密度的增加,將多種技術集成到一個複合器件中。這可能包括晶片和/或封裝的堆疊,使用多種半導體材料和各種電子布線技術,如球柵陣列(BGA)、矽通孔(TSV)、中間層和引線鍵合。一個超越摩爾的器件可以通過異構集成將來自不同前端製造節點的邏輯、內存、傳感器和天線集成到一個單獨的封裝中。
  • 三星發布業界首個12層3D-TSV晶片封裝工藝
    IT之家10月7日消息 今天,三星宣布成功開發出界首個12層3D-TSV(直通矽通孔)技術。這是業界首個將3D TSV封裝推進到12層的工藝,而此前最大僅為8層。3D-TSV最多用在HBM顯存上,這種技術通過晶片內部的打孔填充金屬導電材料實現多層晶片互聯,其速度更快,密度更高。
  • 伊始新十年,先進IC封裝能不能幫摩爾定律一把?
    所有這些力量都在推動半導體公司開發新的先進集成電路(IC)封裝技術,以便以日益小型化的封裝提供更高的矽集成度。過去十年,新型封裝技術不斷湧現,如扇出式晶圓級封裝(FOWLP)、堆疊式IC封裝和複雜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以及封裝基板、倒裝晶片互連和矽通孔等,技術進步明顯。
  • 晶片設計從工藝到封裝技術的巨變
    所有這些力量都在推動半導體公司開發新的先進集成電路(IC)封裝技術,以便以日益小型化的封裝提供更高的矽集成度。過去十年,新型封裝技術不斷湧現,如扇出式晶圓級封裝(FOWLP)、堆疊式IC封裝和複雜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以及封裝基板、倒裝晶片互連和矽通孔等,技術進步明顯。   所有這些進步使得IC封裝密度顯著提高,並為電子產品的研發打開了新的機會。
  • EDA365:先進IC封裝,你需要知道的幾大技術
    先進集成電路封裝技術是「超越摩爾定律」上突出的技術亮點。在每個節點上,晶片微縮將變得越來越困難,越來越昂貴,工程師們正在把多個晶片放入先進的封裝中,作為晶片縮放的替代方案。 然而,雖然先進的集成電路封裝正在迅速發展,設計工程師和工程管理人員必須跟上這一關鍵技術的步伐。
  • 中微推出用於3D晶片及封裝的矽通孔刻蝕設備Primo TSV200E(TM)
    具備超高產能,單位投資產出率高出同類產品30%,已進入中國崑山西鈦和江陰長電 上海和舊金山2012年3月15日電 /美通社亞洲/ -- 中微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微」)推出了8英寸矽通孔
  • 英特爾推出「積木」堆疊封裝,實現SoC級性能,成就無限創意
    英特爾認為,先進的製造工藝和封裝是最基礎的一個要素,是其他五大支柱的重要核心,在製造工藝和封裝層面,創新主要集中在電晶體和封裝兩大領域,電晶體領域主要的創新方向是未來的尺寸會越來越小 英特爾表示,Foveros 為整合高性能、高密度和低功耗矽工藝技術的器件和系統鋪平了道路。
  • 全球首條12英寸3D TSV 晶圓級封裝量產線實現大規模量產,晶方科技收到1.78億元政府補助
    文|Lee圖源|網絡集微網消息 12月14日,隨著網際網路、移動通訊、物聯網及智能應用趨勢的興起,集成電路產業基於電晶體集成實現單晶片提升的摩爾定律變得越來越昂貴,以3D TSV、CSP等高密度多晶片系統封裝技術越來越重要,即產業發展進入所謂的「後摩爾時代」。
  • TSV-CIS 封裝技術綜述
    共讀好書邢 慄 王延明 張晨陽瀋陽芯源微電子設備有限公司 摘 要: TSV-CIS 封裝技術是目前先進的封裝技術,它可以有效降低中低端 CIS 封裝成本,使得晶片面積達到最小,實現晶圓級封裝。影像傳感晶片主要有兩種:CCD 和 CMOS,前者由光電耦合器件構成,後者由金屬氧化物器件構成。
  • 疊層封裝技術
    0 引言 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以及立體封裝技術的不斷發展 , 電子器件和電子產品對多功能化和微型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小型化趨勢的推動下 , 要求晶片的封裝尺寸不斷減小。根據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 (ITRS), 三維疊層封裝技術能更好的實現封裝的微型化 。
  • 溼式蝕刻矽通孔reveal工藝的成本分析
    矽通孔是當前先進封裝領域的一個重要新型工藝,但是從實驗室走向產業,任何一個新工藝都需要面臨成本的問題。Veeco是這個領域的先行者。事實上,一個有潛力且具備成本經濟性的新工藝可能帶來的不僅是產業格局的變化,還可能構成投資這個領域新興企業的重要理由。本文來自3DInCites。矽通孔(TSV)技術是一個關鍵設計元素,被融入今天越來越先進的封裝設計中。
  • KLA-Tencor 為先進半導體封裝推出新的系列產品
    CIRCL-AP 針對晶圓級封裝中多種工藝製程的檢測與工藝控制而設計,不僅擁有高產量,還能進行全表面晶圓缺陷檢測、檢查和測量。ICOS T830 可提供集成電路 (IC) 封裝的全自動化光學檢測,利用高度靈敏的 2D 和 3D 來測量廣範的器件類型和不同尺寸的最終封裝品質。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新引擎:先進封裝助力中國半導體擺脫「紅皇后」
    「晶片製造技術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和先進封裝與集成技術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是當前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必然路徑。」於大全博士領導的團隊,也正在這一思路下進行先進封裝與集成技術的探索。市場需求的帶動下,越來越多超越傳統封裝理念的先進封裝技術被提出,系統級封裝(SiP)、晶圓級封裝(WLP)、2.5D/3D封裝、Chiplet集成等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半導體頭部企業發展重點,逐漸從過去著力於晶圓製造工藝技術節點的推進,轉向晶片構架重構和系統封裝集成創新。」
  • 曾正:SiC功率器件的封裝測試與系統集成
    功率器件的完整產業鏈包括晶圓、晶片、封裝和應用等多個環節,涉及材料、微電子、熱物理、電氣等多個學科。隨著多學科交叉融合,功率器件的技術工藝日趨成熟,功率器件的電學性能和可靠性不斷提升,成本不斷降低,在各種嚴苛的應用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朗迅課堂】晶圓級封裝技術
    在高級封裝中,無論從成本還是技術角度考慮,晶圓凸點製作都非常關鍵。在晶圓凸點製作中,金屬沉積佔到全部成本的50%以上。晶圓凸點製作中最為常風的金屬沉積步驟是凸點下金屬化層(UBM)的沉積和凸點本身的沉積,一般通過電鍍工藝實現。電鍍技術可以實現很窄的凸點節距並維持高產率。
  • 曾正:SiC功率器件的封裝測試與系統集成
    ▋ 第2 章 SiC 器件的基本特性器件結構是器件性能的基礎。圍繞二極體和電晶體器件,本章介紹各種SiC 器件的基本結構,以及各自的優缺點。此外,圍繞伏安特性、跨導特性和溫敏特性,介紹SiC 器件的靜態特性。以最常見的半橋電路為例,對比分析SiC 器件的動態特性。然後,探索SiC器件的參數分散性,及其對器件並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