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蝸牛是經濟價值很高的貝類動物,隨著對蝸牛研究的深入和綜合利用的發展,養殖蝸牛者日益增多。蝸牛是自然界的野生動物,要飼養它,就需要用人工方法,模擬適合蝸牛棲息、繁殖的環境,人為地為蝸牛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讓它們在人工建造的養殖環境中生長繁殖,從而為人類提供豐富的食品和飼料。這裡介紹褐雲瑪瑙螺的養殖技術,其基本方法也適用於其它品種蝸牛的養殖。
一、準備工作
(一)場地的選擇
依養殖場地和設施的不同,大體上可分為室內養殖和野外養殖兩種。野外養殖,在場地選擇上可因地制宜,以適宜蝸牛棲息繁殖為原則。最好選擇排水良好、背風、陰暗潮溼、雜草茂盛的坡地、山麓或荒地,夏季能避陽光直射。土壤應疏鬆,或覆蓋含有豐富腐殖質的土壤,便於蝸牛產卵,相對溼度應不低於30%,無農藥汙染。同時,必須具有有效地防止蝸牛外逃和天敵(蛙、鼠、鳥等)侵襲蝸牛的設施。
室內養殖,可利用空房間或地下室等房屋的附屬部分作為養殖場地,專門建造磚池、搭水泥床或設置木箱來飼養。住在城市沒有空閒房間的家庭,可利用陽臺、屋頂、走廊作為養殖場地,專門設置缸、缽、木箱來飼養。
此外,在可能的情況下,人防工事的防空洞可利用作為飼養場地。防空洞陰暗潮溼,溫度變化小,飼養的蝸牛不會出現休眠狀態,生長季節長,是十分理想的飼養場地。各種溫室,如花房,蔬菜暖棚,蝦、魚越冬溫室等,亦可用來飼養蝸牛。
(二)種蝸牛的來源
蝸牛種類繁多,不同種類的蝸牛之間有很大差異,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情況也不相同,往往各有所長。要根據養殖目的來選擇養殖蝸牛的品種。一般應選擇體型大,生長發育快,易飼養,繁殖能力強,適應性強的蝸牛作為種蝸牛。如褐雲瑪瑙螺、海南堅螺、高大環口螺、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葡萄蝸牛和小灰色蝸牛等,生長發育快,較易飼養,既可作人類的肉類食品,又可作畜禽的蛋白質飼料。特別是褐雲瑪瑙螺,不僅易飼養,繁殖能力強,肉質肥大豐腴,而且蛋白質含量高,可作上等食品和重要的出口肉類食品,因而是我們養殖的優良食用品種。若作為藥用,可選擇同型巴蝸牛、灰蝸牛、華蝸牛等養殖。種蝸牛的來源,除向提供優良蝸牛種苗的單位和個人購取外,亦可捕捉當地野生蝸牛。用當地野生蝸牛開展養殖有三個好處:一是易於大量獲得;二是便於環境模擬,養殖易於成功;三是免去長途運輸,節省開支。蝸牛的活動範圍一般來說比較狹小,捕捉前,首先應了解該地蝸牛的種類和它們經常出沒的場所,以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性。捕捉蝸牛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扒翻 根據蝸牛怕光、白天躲藏在陰暗處的習性,扒翻蝸牛經常生活的樹叢、落葉、石塊,就可以捉到許多。扒翻捕捉蝸牛時應注意防止受胡蜂、蜈蚣、毒蛇、毒蚊的叮咬。為防止意外,最好攜帶一些急救的蛇藥和物件。
2.耕翻 秋天當氣溫下降時,蝸牛往往利用在土壤中的各種間隙、裂縫、昆蟲的通道,或腐爛的植物根部的空洞和空隙,鑽到地下度過嚴寒的冬天。此時用釘耙耕翻土地,可使越冬蝸牛翻到地面上拾取。此法簡便易行,但比較費力,而且易傷害蝸牛。被傷害的蝸牛不宜作種用。
3.檢拾 在蝸牛經常活動的場所,利用蝸牛晝伏夜出的習性,可在黃昏和夜間蝸牛出來覓食時捕捉。或利用蝸牛雨後出來活動的特點,在久雨天晴時抓緊撿拾蝸牛。
4.誘捉 利用蝸牛白天喜歡躲藏在草叢中的習性,用樹葉、雜草、菜葉等作誘集物,夜晚將誘集物堆放在蝸牛較多的地方,引誘它們在天亮前潛伏在誘集堆下。待天亮後掀開,便可集中捕捉到大量的蝸牛。
5.採卵 四月下旬至十月是蝸牛的產卵盛期,卵多成堆地產於植物根際處較疏鬆溼潤的土壤孔隙裡或枯葉下面。可將蝸牛卵採集起來孵化。
小結:不管採用哪一種方法,對獲取的蝸牛,必須做好挑選工作:挑選軟體部分豐滿、黏液多的,以及個體大小均勻的,只是軟體縮在殼內不伸展出來的及貝殼破損的要剔除。然後用清潔的水洗去蝸牛身上的泥和黏液。挑選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蝸牛健壯的與有病的混雜,大、小混雜,性成熟與沒有性成熟的混雜這些現象,便於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