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蝸牛養殖池、箱、床內敷放的泥土叫飼養土(窩泥)。因蝸牛具有在泥土中棲息、產卵和食取土中的腐殖質、水分的習性,卵又須在泥土中孵化,因此,泥土是養殖蝸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蝸牛對泥土的適應性較強,砂土、紅壤土都可作飼養土,以含腐殖質較豐富的疏鬆的菜園土為最好。切忌使用剛施過氨水及農藥的泥土。黏性較強的泥土也不宜作飼養土,因其易結塊,影響蝸牛鑽土棲息,挖穴產卵。用作飼養土的泥最好經過消毒處理,以殺滅蟲菌。其方法如下:
1.沸水消毒將菜園土經太陽曝曬後,倒入鐵桶內,灌入沸水至淹沒泥土為止,然後加蓋封悶一夜,以殺死泥土中的螞蟻、蜈蚣、雜蟲卵、病菌,破壞殘留農藥。第二天將桶內泥土倒出濾水並搓碎過篩,去掉玻璃、鐵皮等雜質,即可敷放在養殖池、箱內。
2.藥物消毒將取來的菜園土搓碎後置放在奮箕或籮筐等容器內,倒入5%N-甲基萘基甲氨酸酯、6%蝸牛敵、5%二嗪農、3%馬拉松混合液,拌均,可殺死泥土中的螞蟻、蜈蚣、步行蟲、埋葬蟲、黴菌等。
3.火烤消毒將取來的萊園土搓碎後放在鐵皮奮箕或舊鐵鍋內,置於煤球爐上烤至泥土灼熱乾燥,可殺死泥土中的螞蟻、蟲卵、病菌等。
飼養土敷放的厚度應視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成螺鋪5釐米,生長螺3釐米,幼螺2釐米。夏天炎熱,飼養土可薄些;冬天寒冷,飼養土應加厚到25釐米左右,以利蝸牛鑽入土中越冬。
(一)野地養殖
選擇背風,陰暗潮溼,長有雜草的山麓,山坡或:
荒地作為飼養的。飼養地內先種植一些蝸牛喜歡吃的:綠色植物,如麝香草、三葉草、蕁麻、甘薯(甘薯藤要任其蔓延生長,越茂盛越好)和各種蔬菜,既可以防止陽光直射,又可以作蝸牛的飼料。然後放入種螺即可。在飼養地四周建造鐵絲網等各種防逃設施,以防蝸牛逃走。飼養地內的土壤要求疏鬆,以便蝸牛產卵。用此法,每平方米麵積可放養蝸牛250隻左右。此法適用於山區,管理簡單,但難以防止老鼠、紅螞蟻、蟾蜍、山貓、鳥等危害蝸牛。
(二)土溝養殖
選擇背風處,挖0.5米深、10米長、2米寬的長溝。溝底最好呈斜坡狀,以利於排水。然後在溝底鋪上一層10釐米厚的腐殖土,用塑料板或薄膜、竹簾等覆蓋,即可放養蝸牛。每平方米可放養成螺130~150隻。此法設備簡單,管理簡便。
(三)田頭養殖
利用大田盡頭的石質土帶,翻耕後種上蝸牛不喜食的穀物,不施用除草劑,讓穀物間長滿闊葉雜草,並在田頭種植闊葉植物,如菊芋、大蕁麻、三葉草、苜蓿、甘藍、向日葵等,作為蝸牛的飼料,耕翻後的石隙為蝸牛提供了野外過冬的棲息地,即可放養蝸牛。此法不必採用防逃設施,由於飼料集中,周圍是其不喜食的穀物,因而逃逸的數量極少。使用此法,比較簡單,而且空氣新鮮,自然環境適宜,能促進蝸牛的自然增殖。一般養殖2年後可在穀茬上捉到成千上萬隻蝸牛,但佔地較多。此法在義大利較盛行。
(四)庭院養殖
利用原有的院子或在房前房後用磚砌成2米高的圍牆(蝸牛一般爬不到2米高),有條件的可在圍牆上再裝置電網圍欄,通以3伏的交流電或10伏的脈衝電,以防止蝸牛攀牆而逃。然後種上絲瓜或葡萄,搭成涼棚,以防夏天陽光直射。院內要堆放些碎磚瓦片或雜草,以及撒放些石灰等鈣質材料,即可放養蝸牛。從春天到十月上旬,每天傍晚只要撒餵些蔬菜、米飯或米糠及噴灑一次水即可。吃剩的殘食不必清除,讓它腐爛,以增加腐殖質,利於幼螺攝食。產下的卵也不必收集孵化,讓其自然孵化和增殖。
小結:十月,待氣溫降低時,可將蝸牛移入室內養殖。雨季需要做好排水工作。此法管理比較簡單,省工、省時,每平方米麵積可放養250~300隻成螺。今天鄉村能手王小二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啦,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