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整整燃燒了21個小時的大火,成為香港城市史的分水嶺。
14年前的冬天,香港嘉利大廈遭遇5級火警(僅次於需要出動軍隊的最高災情警報),造成41人死亡,80人受傷。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這座城市所遭受的最嚴重的火災事故。
直到今天,香港高等法院法官胡國興仍然記得,在火災發生後的一個月,自己被末任港督彭定康委任為「嘉利大廈火災調查委員會」主席,以獨立於政府和火災受害者的第三方身份,調查這次巨大的災難。
時間再向後推移7個月,彭定康回到英國,胡國興留在香港,政治的變更並沒有影響這項調查的進行。那時,也許這位法官還沒有想到,自己將在2006年的夏天,監督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選舉,並在全世界的鏡頭前微笑著公布曾蔭權當選。
如今,很多普通的香港人仍然記得這項調查。從那時起,政府出臺了兩部與防範火災相關的法例,並提供財政上的援助。火災、調查、法例,一環環緊密相扣的邏輯,預示了這座城市的改變——
1968年至嘉利大廈大火前,香港共發生過22起5級大火;之後至今,僅發生過1起5級大火。
11月22日,當被中國青年報記者問起,是否對1996年後香港的消防安全感到滿意時,胡國興法官仍然謹慎地回答:「有改善,但仍不能自滿或鬆懈。」
希望行政局可以委任一個法定的調查委員會,由一名法官擔任主席,進行獨立調查
最先接到調查任務的並不是這位時年50歲的法官。在嘉利大廈大火的第二天,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首先找到了消防處。在位於城市心臟地帶的立法局大樓裡,他責令消防處處長立刻著手調查,「找出起火原因,以及為何造成那麼多人傷亡」。
香港消防處和屋宇署成立了4個專門小組,調查火災原因、大廈結構、逃生方式等問題。這兩個部門的工作效率並不低,在三個星期內就迅速提交了兩份調查報告。
然而當時隸屬於布政司署的保安科還是以公文的形式謹慎地建議,希望行政局可以「委任一個法定的調查委員會,由一名法官擔任主席,進行獨立調查」。
這座城市百餘年來已經習慣了英國法律。立法局(香港回歸後更名為立法會)大樓前的泰美思女神像,一手握天平,一手持劍,代表著「公平」和「主持公義」,女神被蒙起的雙眼,則意味著「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雕塑的影子投入香港的城市精神,因此每每遇到重大社會問題,就會產生獨立的調查委員會。在香港作家李照興看來,「在這樣一種社會裡,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嘉利大廈大火之前,總督會同行政局曾委任過11個調查委員會。後來,震動香港社會的「豆腐渣居屋工程」事件發生,當時的特首也委派成立了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當然,調查項目並不總是這麼沉重。2008年亞洲小姐比賽出現黑幕,也曾有一個專門的委員會進行調查。
根據香港1968年出臺的《調查委員會條例》規定,任何人如果「拒絕回答由委員會提出或經委員會同意而提出的任何問題」,即屬犯罪,並將被「處罰款10000元(港幣)及監禁1年」。
對嘉利大廈大火進行獨立調查的任務落在了胡國興的身上。這顯然是一個重擔,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災難發生在1996年11月20日下午。在香港九龍彌敦道的嘉利大廈,背著紅色禮物袋的聖誕老人畫像剛剛被貼到一個百貨公司的商鋪上。
這是一棟普通的舊式高層大廈,遍布著工藝品商店、診所、雜誌社、珠寶公司,以及數百個工作人員。搭電梯到第10層,就能找到人們所熟悉的寶麗金唱片公司。
如果非要在這棟大廈裡找點異常,那也許就是貼在管理處的一張告示。這封紅底白字的信上寫明,從月初開始,這棟大廈將開始拆卸3、4號電梯,在這個過程中「會有黑煙並有異味散出,各業戶請勿驚慌」。
當日16時47分,消防通訊中心接到了來自嘉利大廈的第一通報案,一個正在電梯槽工作的焊接工人在2樓電梯大堂發現火情。1分鐘後,14層的牙科診所員工發現走廊裡滿是黑煙,再次報警。4分鐘過去,4輛消防車、1輛救護車和22名消防隊員衝破下午擁擠的街道,趕到現場。
那時,這看起來像一場小規模的火警。至少指揮中心接到了這樣的反饋,「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在11層辦公的雜誌出版人愛德華決定和3名同事一起爬上頂樓。但越向上爬,煙霧越重,「四周一片黑暗,伸手不見五指」。可當向樓下衝去的人告訴他們著火點在3層時,這幾個人還是決定直接爬到最高處。
等待的時光太過無聊,他們甚至還抽起煙來。愛德華當時想著,「抖一陣就落翻去啦(休息一會就下樓了)。」
但就在愛德華爬上樓頂的十幾分鐘後,消防員們卻發現,這絕不是一場普通的大火。他們想去高層接應被困的民眾,卻在中途被熱浪和濃煙阻隔。火警被迅速提升為3級。
呆在頂樓的愛德華也變得恐懼起來,濃煙衝上樓頂,覆蓋了整片天空。他發現,就連自己腳下的樓板也被「燒得滾燙」。
在彌敦道上,驚恐的人們聚集在大廈對面的街道,他們看到嘉利大廈的最頂層,有人用椅子砸破了窗戶,隨即,巨大的火球伴隨著爆炸聲衝出樓外。
此時,愛德華已經幾乎沒有辦法呼吸,他聽到下方傳來尖利的慘叫,瘋狂地喊著「救命」。但不到10分鐘,那些聲音就消失了。火苗竄上樓頂,「向我們燒過來,我能站的空間越來越小了」,他回憶道。
也正是在這時,天空中出現了一架黑鷹直升機。這是它第一次在火災救援時出勤。直升機穿過密集的高層建築、電線和廣告牌,一直飛到嘉利大廈的上空。一個繫著繩索的救援隊員從直升機上緩緩降落,試圖接近那幾個頂樓的被困者。
愛德華獲救了。
向政府提交報告書時,亦公開報告書內容,讓公眾知曉
那一天,消防隊員從火場中救出70餘人。但也有41個人,永遠無法從那棟大廈中走出來了。
當時,李照興還是一名記者,他和同事們一起在報館裡收看直播新聞。直到今天,他仍然記得電視屏幕上直升飛機在盤旋,警笛長鳴,濃煙四起,「就好像看到了一個城市裡的戰場」。
那是一個他並不陌生的地方,「幾乎就在市中心,甚至就好像北京世貿天階旁邊的一棟高層大廈」。
就在那一刻,這個香港人第一次感到,「好像火已經燒到了自己家門口一樣,原來我們住的地方那樣不安全」。
城市中瀰漫著恐懼的氣息。李照興還記得,嘉利大廈火災後,「大家的神經很敏感」。每個人都害怕自己居住的大廈藏有潛在的危險,有人聘請具有消防經驗的管理公司來檢查大樓,有人則申請消防處前來檢查。因為預約實在太多,他們甚至要「排隊」等上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
就是在那種「非常激動、非常不滿意」的民眾氣氛中,胡國興接下了調查的任務。
他相信,自己之所以被委任為調查委員會主席,是因為:「該調查需用法官審查案件的專業知識及經驗,查清該火災的成因及導致慘劇發生的情由、審議各救急部門及採取的應急行動,並就該行動是否足夠和統籌得宜提供意見,以及就如何防止同類慘劇再次發生提出建議。該等事項乃法官專業可處理的事宜。」
這位新上任的主席花了9個月時間做出兩份詳細的調查報告,並且,「向政府提交報告書時,亦公開報告書內容,讓公眾知曉」。如今,它們被中環的立法會圖書館收藏起來。這兩本可供香港市民隨時閱覽的報告,揭露了整場火災的真相。
人們未曾想到,兇手竟然只是一粒小小的火星。在11月20日的嘉利大廈,焊接工人正在電梯裡焊切金屬,沒有人注意到,一粒火星從11層一直落到2層的電梯大堂。
胡國興曾在接受訪問時回憶起自己的調查:當時電梯間裡堆滿了「夾板、竹竿、舊報紙,甚至鋸屑」,「易燃」幾乎是這些雜物唯一的共同點。
這粒火星引燃了2層的廢物,濃煙和高熱氣體在電梯槽內持續上升,並在電梯槽頂部積聚,在高層與新鮮空氣接觸後產生回燃,製造了另一個火場。
這棟大樓最高的那3層就如同被點燃一般,陷入一片火海。來不及逃脫的人們擠在窗前,絕望地揮手、呼救,但由於火勢太過強烈,消防員帶來的雲梯已經難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