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
暑假眨眼過了大半,各位小主的作業進度條是啥狀態?即將大功告成,還是隻字未動?有沒有被又要動腦又要動手的科學作業難住?我們在朋友圈手機了三道有點難的暑假科學作業題目,請來幾位科學老師,給大家指點迷津。
01
製作並觀察一個生態瓶
——小學新五年級科學暑假作業
製作方法:
1.找一個透明的大塑料飲料瓶或透明飼養盒,清洗乾淨,剪去飲料瓶上面部分。
2.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乾淨的沙,再裝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在瓶中種植一些水草,也可再在水面放置浮萍。
4.待植物存活後再放入小魚、小蝦、泥鰍或螺螄等小動物。
製作要求:
1.思考生態瓶裡各種生物之間有什麼關係,如何讓這些生物在生態瓶中生活更好?
2.不定期觀察生態瓶裡發生的變化,用畫圖或拍照的形式做好記錄(附樣表),並寫好生態瓶觀察報告(要求圖文並茂)。
這是一個觀察實驗。老師布置這份作業是為了讓大家預習——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生物和環境」。同學們通過分別改變生態瓶裡的動物、植物和水的量,來觀察生態的變化。
許多娃拿到作業後開始發愁:萬一作業還沒上交,生態瓶裡的小動物和花花草草統統死光了怎麼辦?
杭州安吉路實驗學校科學老師袁發苗建議:把動植物中途死亡的情況記錄下來,並分析死亡原因,然後重新製作生態瓶,直至動植物存活。「這個實驗就是想讓孩子們知道動植物為什麼會死亡,和哪些因素有關係,從而理解什麼是生態平衡。」
袁老師建議大家製作生態瓶時,最好用自然水域的水,不能直接用自來水。因為自來水中有氯,不利於動物生存,必須靜置一段時間,氯才會揮發掉。所以,如果用自來水,請將自來水靜置兩天再裝入。
同時,要控制好生態瓶中動植物的數量,動物數量太多,水中的氧氣不夠;植物太多又影響動物的活動。
還要注意控制溫度,溫度高了水中氧氣揮發就快,也會造成缺氧。
至於動植物數量和溫度,應控制在一個什麼範圍內,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需要各位小主在實驗中自己不斷摸索。生態瓶最終沒有製作成功也沒有關係,只要大家認真思考過失敗原因,目的就達到了。
02
月相觀察記錄
——小學新二~初中新一科學暑假作業
製作要求:
請你每天選擇合適的時間觀察一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狀畫下來,堅持30天,記錄在本子上。
同學們記錄的月相
這大概是今年暑假普及度最高的一項科學作業,不止新二年級的娃娃們,連初一新生也遇到了。因為「月亮」在中小學科學課本裡是妥妥的C位——除了二年級上冊裡有「月亮」的相關內容,初一還會講到每種月相在天空的位置和出現的時間,以及相應的地月關係。
原本覺得觀察和記錄月相,就是每天對著天空畫月亮,但畫了兩三天以後,不少小朋友發現這份作業比想像中難。月相不是每天都能看到,很難堅持;月相變化、月相形狀,不容易理解;畫月相時還涉及到方位等多種因素,很難畫……
舟山南海實驗長峙小學校區校長周燕娜從事小學科學一線教學多年。她告訴小朋友們:畫月相有一定方法。
比如,選擇合適的時間觀察,下半個月的月亮在下半夜出來,這個時間段,不要說孩子們了,連大人都睡覺了,不太可能去觀察月亮,所以可以選擇白天看。
周校長提供了一份月亮出現的時刻表:若是農曆初一(新月),月亮在早上6點升起,晚上6點落下。若是農曆初七、初八(上弦月),月亮在中午12點升起,晚上12點落下。若是農曆十五(滿月),月亮在晚上6點升起,早上6點落下。若是農曆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月亮在晚上12點升起,中午12點落下。
她建議,如果晚上看不到月亮,可以白天觀看;白天也沒觀察到,可以先空著不畫。30天後,可以推測、找規律,空著的那幾天月亮亮著的部分可能是什麼形狀,把你猜測的形狀畫上去,並在下面做好記號。也可以藉助觀星觀月軟體看。
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杭州風華中學校長高永剛給初一新生的建議是,先仔細觀察滿(望)月、新(朔)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幾個特殊時刻的不同月相,等到上課講解規律的時候,再聯繫起來看。
滿(望)月的時候,地球空間位置在月亮和太陽中間(但不是在一直線上,如果恰好一直線,就是月食);新(朔)月的時候,月球在中間,陽光照到月球的背面,所以地球看不到月亮;上弦月、下弦月則是三者關係的平面投影成九十度,所以只能看到一半月亮。
03
模擬人類的呼吸過程
——小學新四年級科學暑假作業
製作要求:
所有生物都需要呼吸,魚類用鰓呼吸,昆蟲用氣門呼吸,而哺乳動物用肺呼吸。人屬於哺乳動物,我們的肺是如何工作的?用兩隻氣球、兩根皮筋、一根吸管和一個塑料瓶來模擬。
這是給新四年級小朋友的任務,一個家庭小實驗,因為四年級的科學課,大家會學習呼吸單元。
肺位於人體內部,大家很難有直觀的感受,通過動手實驗,可以加深對肺的結構、功能和呼吸過程的了解。這個實驗的動手難度比較高的,包括打孔、氣球連接等,很多孩子都表示嘗試了很多遍才能成功。
杭州錢江外國語實驗學校的同學們在科學老師的指導下,總結了一下成功經驗,跟小夥伴們分享:
先將塑料瓶瓶蓋和底端剪兩個洞,然後拿出其中一個綠氣球,把氣球上端剪掉,底部打一個結,綁到塑料瓶上,用皮筋固定。再把吸管穿進瓶蓋,用皮筋把紅色氣球固定在吸管上,最後把紅氣球放進瓶子裡,蓋好瓶蓋,模型就做好了。
瓶子底部的綠色氣球,模擬的是肺部下方的膈肌,上方的紅氣球模擬的是肺,吸管模擬的是呼吸道。
拉動綠色氣球,紅色氣球就鼓了起來,這就是人體在吸氣。
吸氣時膈肌收縮,空氣就從呼吸道流進了肺,鬆開後,紅氣球就癟了下去,這就是呼氣運動。呼氣時膈肌變鬆弛,肺部彈性回縮,氣體就排出了。
這是因為膈肌拉緊,裡面容納空氣的量變大,於是空氣就從吸管進入肺泡,鬆開以後,原來的空氣空間變少了,所以紅色氣球的空氣就要從呼吸道流出人體。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