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的世界裡向來都是以「海」為生,以「海」為業。在這種生存環境下所傳承的「吃」的習俗也被烙上了「海」的印記,這種獨特的富有海洋民居特色的飲食民俗,可謂別具一格,風採斑斕。
在海邊的漁民家裡,人們的食物來源大都是以海產品為主,其中海鮮品最為豐富和常見,而各種魚也成為了人們日常飲食中最為普通的佳餚之一。由於早些年沿海居住的人們糧食來源非常的匱乏,人們生活非常的貧苦,而糧食價格非常高,所以在濱海的農村,魚也成了人們的主要食品。但是魚作為主食相比於糧食作物在一個方面有著很大的劣勢,那就是如何長期儲存。
漁民出海打撈食物,經過辛勤的勞動,把魚蝦等海產品捕撈到船上以後,面臨著一個十分緊迫的現實問題,而如何進行妥善的儲藏這些海上食物就成了一個難題。因為在一般情況下,當漁船在大海上作業時,是無法短時間內回港上岸的,所以只能直接在船上或是在附近的一些島嶼直接對這些魚產品進行臨時的儲藏與加工,以防止它們腐爛變質。因此,在漁民們常年在海洋上進行捕撈勞作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做魚秘方和加工習俗。而這些加工魚的方法或手段,在陸地生活的人們感覺非常的有意思甚至有些「奇葩」。其中這5種做魚秘方是陸地居民吃魚時很少使用的,但也是最富有海洋人民的做魚特色和民俗韻味。
1、 最古老的辦法——曬生魚乾
內陸居住的人們很少使用這種辦法制魚的,由於內陸居民大多食用的是淡水魚,而且一般都是食用活魚鮮魚,沒人會選擇把魚曬乾了再食用,而是直接蒸煮。
但在海邊,曬魚乾非常的普遍,主要是因為這個辦法簡單而且高效,不需要做太多的準備,而是把魚打撈上來後,直接在高濃度的鹽水中浸潤一下後即可放到太陽底下曬乾、晾乾。據記載,早在殷周時期,就有漁民開始用這種辦法製作生魚乾,除直接晾曬的辦法,漁民們還研究出一些風乾、烘烤魚乾的製作方法。在山東膠州地區,在超市裡隨時能買到這些幹制小魚、小蝦、生魚絲等,這些都是漁民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最簡單的做魚方法,這些生魚乾吃起來鮮美而富有海的氣息,實為美味佳餚。
2、漁家特有秘制方法——醃鹹魚
醃鹹魚和曬鹹魚幹的製作方法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其實有著很大的區別。曬的"鹹魚幹」是用鹽把魚醃到一定時間之後再把魚拿出來晾乾、風乾。而"醃鹹魚"則是把魚用鹽醃漬之後不需要再晾曬,而是需用用一個秘制容器將它存放在器皿裡封存一段時間才可以拿出來食用。用醃鹹帶魚為例。過去在嵊泗列島的帶魚產量很大,而帶魚一般是深海魚,漁民需要乘著漁船去遠海作業,不能在短時間內及時將捕獲的帶魚送到岸上。於是,漁民們在捕獲到帶魚後,用船艙為桶口,以甲板為搓板,在船上直接加工鹹帶魚。加工時,先把帶魚用水衝洗乾淨,之後在把魚放鹽水裡一起攪拌,等到帶魚上的鹽水攪拌均勻之後放到船艙,直到把艙倒滿,然後再再上門蓋上一層鹽面,兩天以後再用石塊壓住封存。等到醃製差不多有3個月左右,經過了一個冬天的醃製,這一船艙的鹹帶魚就可以出艙銷售了。
3、古老而傳統的加工——冰制
冰魚,說簡單了就是用冰使活魚迅速降溫,用以達到快速儲存又能保鮮的加工方法。我國最早採用這種方法,已有3000多年了,根據《周記》中的記載,那時漁民就學會了冰魚之術。而傳統的"冰魚"之法就是帶冰出海,漁船冰魚,在漁民出海之前,根據可能能捕撈的魚量多少事先在船上帶夠一定數量的碎冰,然後把這些碎冰專門存放到冰艙裡。在捕到魚後,先對魚進行清洗分類,然後在船艙的底部先鋪上—層底冰,之後一層魚一層冰,將魚散裝入艙,直至艙滿,再在上面鋪上一層冰封好。在艙上面,還要再覆蓋上一層厚厚的草蓆,以保證艙內冰不融化。這樣,一船的冰魚便出爐了。
4、漁家人最具特色的醃製方法——醉魚、糟魚
糟制與醉制這兩種方法,是製作「糟魚」和製作"醉魚"的加工手段。糟魚是一種把鮮魚用大料和酒麴發酵的一種方法,而醉魚這是把鮮魚用美酒醃製成魚品的一種加工方法。在商周時期,在嵊泗列島這片大地上的漁民就已經會使用這些辦法制魚了,而到了漢代時期開始盛行。其中,在寧波一帶的糟魚和醉魚在唐朝時期非常的有名氣。古代,加工醉魚稱為「鮓」。鮓,是用鹽米酒釀魚,然後做熟了就可以食用。因此,糟魚和醉魚在民間有著很久的歷史,深得民間人們的喜愛。在糟魚與醉魚的製品中,有許多著名的魚食品,如糟青魚、糟帶魚、醉鰻、醉蝦等;其中,有一種非常出名的魚產品叫做"醉瓜"。"醉瓜",說的就是"醉小黃魚」。因為小黃魚個頭比較小,而且曬乾的小黃魚體型像瓜,外表顏色金黃,看上去像一個「醉瓜」。這種醉魚和糟魚雖然外表看著腐爛不堪,但食用起來味道裡帶有酒精的氣息,再加上魚本身的一種鮮香,確實是一種非常有海洋氣息的製作工藝。
5、漁家人專用的一種加工方法——礬制
礬制,這是沿海漁民一種專用的一種加工方法,這種方法最早是專門用來加工海蜇的獨特秘方,因此又被稱為"礬蜇",近年來也有漁民用它來做魚蝦,但效果不是很好,沒有被普及。但這種工藝加工海蜇可以說是非常的好用而且效果很好。由於海蜇多在舟山地帶,這裡的漁民做出來的"海蜇頭"和"海蜇皮」也是非常的富有名氣。用礬來醃海蜇一般分三個階段。而海蜇頭和海蜇皮的礬制過程要分開,主要是因為海蜇頭和海蜇皮的製作過程用的礬量和礬潰加工的時間不同。而且在醃潰海蜇頭、海蜇皮的過程中,所加入的鹽的比例也不同,因此而區別來做,一般情況下,一輪礬制周期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明朝時期,溫州地區的礬制海蜇曾久負盛名,曾遠銷日本、韓國。在明清時期有著很大的影響。
看完漁家人做的這幾樣「特色魚」,是不是有一種想嘗嘗的感覺,歡迎朋友們留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