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動物保護組織已經跟蹤了很長時間的一次遷徙,在這次遷徙中,一隻雄性斑尾塍鷸從阿拉斯加飛到了紐西蘭,沒有休息一下。
據《衛報》報導,斑尾塍鷸於9月16日離開阿拉斯加西南部,11天後抵達紐西蘭奧克蘭附近的一個海灣。這種鳥被命名為4BBRW (代表它腿上的藍色、藍色、紅色和白色的識別環) ,被研究長距離遷徙濱鳥的保護組織全球飛行路線網絡跟蹤。
斑尾斑尾塍鷸是一種特殊的鳥類,它們的特徵是遷徙路線驚人的長。這些涉水鳥夏天在北冰洋的北極地區(它們在那裡繁殖)度過,然後飛往南方過冬,有時甚至飛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斑尾鷸快速而輕盈,翼展約28至31英寸(70至80釐米)長。
希望從阿拉斯加搬遷到紐西蘭的長尾鷸必須在太平洋上空進行一次史詩般的飛行。據《衛報》報導,對於4BBRW 來說,這導致了一次破紀錄的直飛,這隻鳥飛行了7987英裡(12854公裡)。這種鳥配備了一個5克的衛星標籤,可以進行 GPS 跟蹤。科學家們說,考慮到四捨五入的影響,整個行程的總長度可能接近7581英裡(12200公裡)。
此前的直達飛行記錄屬於女性斑尾塍鷸,她在2007年的一次類似飛行中飛行了7257英裡(11680公裡)。北極燕鷗(北極燕鷗)每年飛行超過50000英裡(80000公裡) ,因此它們是所有鳥類(或任何動物)中遷徙路線最長的,儘管它們在途中停留過很多次。
4BBRW 離開阿拉斯加後,它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享用蛤蜊和蠕蟲,衛報報導。如果不是強風把它吹到了澳大利亞,這隻鳥本可以更早到達紐西蘭。全球飛行路線網絡(Global Flyway Network)的研究員傑西 · 康克林(Jesse Conklin)告訴《衛報》 ,這隻鳥的最高時速達到了每小時55英裡(89公裡/小時) ,它在11天的旅程中可能沒有睡覺。
科學家們並不完全確定這些鳥類是如何在不吃不睡的情況下完成它們的旅程的,但是他們已經有了一些想法,正如2011年隆德大學的新聞稿所描述的:
一種解釋是,與其他鳥類相比,它們消耗的能量少得不同尋常。據隆德大學的生態學家 Anders hedenstr m 計算,斑尾塍鷸在長途飛行中每小時消耗體重的0.41% 。
「與其他候鳥相比,這個數字非常低,」他說。
然而,其他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為了在整個飛行過程中攜帶足夠的能量,擁有合適的體重與體型的比例是很重要的。能量主要由人體脂肪組成,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蛋白質。擁有一個符合空氣動力學的車身形狀也很重要,這樣空氣阻力就可以最小化。另一個成功的因素是飛行速度。斑尾塍鷸是一種快速飛行器,這意味著它可以在合理的時間內飛行很長的距離。
在導航方面,康克林告訴《衛報》記者,條尾鳥可能會利用島嶼形式的地標來引導它們到達目的地。鳥類可能還有內部的羅盤來感應地球的磁場。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斑尾鷸的數量正在減少,它們被 IUCN 列為瀕危物種。鳥類面臨的威脅從住宅和商業發展到水產養殖,石油和天然氣鑽探,以及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