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珍稀鳥】鳥禽和鳴

2020-08-22 紐西蘭鄉音

紐西蘭生態環境好,鳥類品種多,很多珍稀鳥,而且不怕人。

僑居紐西蘭的葉勇先生用鏡頭將這些鳥禽的千姿百態捕捉下來,填詞寫意。

1、七絕·簇胸吸蜜鳥

遊眼聰明標緻鳥,簇胸白領結團雙。千姿百態吸花蜜,昂首高歌花調腔。

2、南鄉子·鳩

木訥呆呆,嫩芽細果食無喈。翼綠項虹妃紅嘴,緣熟?兀自悠閒不動足。

3、南鄉子·烏鶇鳥

發口成音,露臺木欄屢飛臨。褐眼環黃玄羽錦,何甚?百囀常聽新語品。

4、竹枝·信鴿

飛洋萬裡,信捎來?風城望眼,白雲偕。

5、七絕、紫翅椋鳥

花羽閃輝哨動聽,樹叢棲息食時靈,一挨施捨獨先霸,怨怒雀群何奈寧?

6、桂殿秋·黑背鍾鵲

鑲白羽,翼競翔。領地滑降急伸張。尖青楔喙鳴聲厲,痴眼回眸懟勢強。

7、憶王孫·鸕鷀

一湖清水映群山,掠水飛奔為那般。嗷哺巢雛開口孿,已垂涎。親比漁禽可汗顏?

8、憶王孫·白臉鷺

迎霞不見旭東升,閒步沙灘聽浪聲。繞道池塘水岸清,忽心驚。白臉灰身昂首鳴。

9、憶王孫·珍珠雞

地籠不大足安身,常有嘹歌伴歲辰。錦羽珍珠比翼鄰,貌敦敦。猶愛千言萬目神。

10、憶王孫· 貓頭鷹

山尋水庫徑斜彎,步入森林毛骨寒。忽落貓鷹驚悚然,醉神顏。炫耀無聲滲眼圓。

11、閒中好·紫水雞

春光好,溪島草尤青。紫羽寬紅額,英姿神鳥萌。

12、憶王孫·赤麻鴨

雨聲一夜夢驚晨,比翼天來溼地蹲。黑羽悠閒連理巡,白頭飧。自度鴛鴦雙戲頻。

圖/文作者:葉勇(紐西蘭惠靈頓)

相關焦點

  • 盤點各地「國寶」級動物:幾維鳥是紐西蘭象徵
    原標題:盤點各地「國寶」級動物:幾維鳥是紐西蘭象徵 幾維鳥幾維鳥紐西蘭的象徵幾維鳥幾維鳥是紐西蘭特有的珍禽,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及民族的象徵。它因尖銳的叫聲「keee-weee」而得名,因此也被稱作KIWI鳥。在古老紐西蘭的南北兩島上,因為沒有走獸和蛇,鳥類不必逃避,地麵食物又十分豐富,鳥類的飛翔能力逐漸退化,形成了很多無翼鳥,因此,紐西蘭有「無翼鳥故鄉」的稱號。但是在近幾百年人類登陸後,那裡的大多無翼鳥滅絕了,只有幾維鳥倖存下來,它身材小而粗短,嘴長而尖,腿部強壯,由於翅膀退化,無法飛行。
  • 紐西蘭國鳥「Kiwi鳥」或將滅絕?!
    然而,紐西蘭「自身難保」了!有消息顯示,因為持續的高溫天氣,紐西蘭國鳥——Kiwi鳥——或將陷入滅絕的困境!Kiwi鳥是唯一倖存下來的無翼鳥,因叫聲「kee-wee」而得名,被紐西蘭人看作是自己民族的象徵,並且定為國鳥。
  • 紐西蘭國鳥「Kiwi鳥」或將滅絕!
    然而,紐西蘭「自身難保」了! 有消息顯示,因為持續的高溫天氣,紐西蘭國鳥——Kiwi鳥——或將陷入滅絕的困境! Kiwi鳥是唯一倖存下來的無翼鳥,因叫聲「kee-wee」而得名,被紐西蘭人看作是自己民族的象徵,並且定為國鳥。
  • 紐西蘭國鳥: Kiwi鳥
    幾維鳥很容易受到驚嚇,大部分的活動都在夜間進行,覓食時用尖嘴靈活地刺探,長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蟲的位置,進而捕食。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蟲、蜘蛛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壽命可達三十年,是紐西蘭的特產,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及象徵。
  • 幾維鳥,是紐西蘭的特有物種,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及象徵
    壽命可達三十年,是紐西蘭的特有物種,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及象徵。分布於紐西蘭幾維鳥在全世界一共只有3種,大斑幾維鳥僅分布於紐西蘭南島的西部,小斑幾維鳥則在北島和南島都有分布,褐幾維鳥的分布最廣泛,除了南島、北島外,還見於斯圖爾特島上。
  • 第三十二期 | 國鳥系列之---紐西蘭國鳥
    紐西蘭被譽為「人傑地靈」的一個國度,她們的國鳥是什麼樣子的呢?
  • 紐西蘭國鳥——幾維鳥
    近來有一些朋友問到我們篇頭的卡通形象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紐西蘭的國鳥——幾維鳥。幾維鳥,又名奇異鳥,是紐西蘭的國鳥,也是紐西蘭國家的標誌。幾維鳥因其尖銳的叫聲 「keee-weee」而得名KIWI,值得一提的是紐西蘭人也自稱為KIWI。奇異鳥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長而尖,腿部強壯,羽毛如發,由於翅膀退化,因此無法飛行。
  • 【紐西蘭之行】--幾維鳥kiwi
    kiwi幾維鳥是紐西蘭的國鳥,它的身材小而粗短, 羽毛細如髮絲,由於翅膀退化,因此無法飛行,遇到敵人時只能撒開腿使勁跑,腿部強壯,唯一的武器就是腿。幾維鳥的壽命可達三十年,是紐西蘭的特有物種,也是紐西蘭的象徵。
  • 紐西蘭「年度鳥」評選開始投票
    【新華社微特稿】紐西蘭一年一度的「年度鳥」評選活動11月2日拉開帷幕。公眾可登錄評選網站,為喜歡的鳥投票,助力鳥類保護事業。由紐西蘭鳥類保護組織「森林與鳥類」主辦的這項活動如同鳥類選舉。這一組織每年從紐西蘭各種鳥類中選擇幾十種作為「候選鳥」,把它們的圖片、習性介紹、瀕危程度列在評選頁面上,網友可從中選取最多5種鳥為它們投票。「森林與鳥類」希望借這項活動增進紐西蘭人對自己國家鳥類的了解並參與鳥類保護。一些網友為了讓自己支持的鳥當選「年度鳥」,擔任鳥的「競選經理」,或加入「競選團隊」,在社交媒體上為鳥拉票。
  • 紐西蘭現世界上最稀少的鳥類,號稱鳥中傻狍子,目前全球僅147隻
    據紐西蘭的遊客稱,在本周他們將有機會在紐西蘭見到世界上最稀少的鳥類,它號稱鳥中傻狍子,目前全球僅有147隻並且每隻都有自己的名字,這種傻鳥就是kakapo鴞鸚鵡。鴞鸚鵡紐西蘭人叫它們「kakapo」,這是當地的毛利語kaka即「鸚鵡」,po的意思是「夜」,意思為它是種夜行性鸚鵡,而且kakapo鴞鸚鵡也是紐西蘭的特有種,全球只有這裡有。
  • 創紀錄的瀕危鳥,從阿拉斯加直飛紐西蘭
    一個動物保護組織已經跟蹤了很長時間的一次遷徙,在這次遷徙中,一隻雄性斑尾塍鷸從阿拉斯加飛到了紐西蘭,沒有休息一下。據《衛報》報導,斑尾塍鷸於9月16日離開阿拉斯加西南部,11天後抵達紐西蘭奧克蘭附近的一個海灣。
  • 動物百科知識;紐西蘭的國鳥,不會飛的鳥。你了解嗎?
    紐西蘭是一個奇異動物的世界,原來島上生活著許多種沒有翅膀的大鳥,可目前只剩下國鳥——幾維鳥了。沒有翅膀的幾維鳥紐西蘭分為南北兩個島。早期,因本土沒有走獸和蛇,鳥類不必逃避,再加上地麵食物豐富,使一些鳥類的飛翔能力逐漸退化,成為不會飛的鳥,它們在這片樂土上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 原創漫畫:紐西蘭國鳥幾維鳥
    漫畫中的小鳥叫「幾維鳥」,是紐西蘭的國鳥,屬於「無翼鳥科」,就是沒有翅膀的意思。      幾維鳥嗅覺靈敏,視力不好,眼睛也小。      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基於地緣關係,在過去千萬年均被海洋隔開,遠離亞洲及其他大洲。
  • 一年四季,南京這些地方可觀珍稀鳥
    在此,揚子晚報記者為你搜羅了一年四季之中,南京一些有不少珍稀鳥類停留的地段,成為城市裡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告訴你——南京常年可看到珍稀鳥。有市民就親眼目睹了這對水雉鳥夫婦搭窩、產蛋、孵雛、養育小水雉的全過程。水雉鳥因長得十分漂亮,被不少鳥類專家稱為淡水溼地上姿態最優美的鳥,有著「水中鳳凰」的美名。這種水鳥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極高,目前已屬於瀕危鳥種,在我國的數量已非常稀少。
  • 瀕危黃眼企鵝當選紐西蘭「年度鳥」 只有225對
    瀕危物種黃眼企鵝以微弱優勢領先鴞鸚鵡,當選紐西蘭2019年「年度鳥」。紐西蘭「新聞原料」網站11日以紐西蘭鳥類保護組織「森林與鳥類」為消息源報導,角逐今年紐西蘭「年度鳥」的競爭異常激烈。黃眼企鵝主要分布於紐西蘭,是首次當選紐西蘭「年度鳥」的海鳥。「新聞原料」網站報導稱,2018年至2019年,在紐西蘭主要島嶼上發現的黃眼企鵝只有225對。全球變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以及拖網捕魚導致魚類減少等因素威脅著黃眼企鵝生存。
  • 紐西蘭特有的屬世界上最小最珍稀海豚15年內即將絕種
    原標題:紐西蘭特有的屬世界上最小最珍稀海豚15年內即將絕種     人民網5月27日訊 據紐西蘭中華新聞網消息,(記者 藍天)日前,最新研究指出,紐西蘭海域特有的屬世界上最小最珍稀的海豚Maui’s dolphins,有可能在15年之內絕種。
  • 紐西蘭國鳥「奇異鳥」
    近期,位於紐西蘭南島蒂卡普湖(Lake Tekapo)附近的觀星勝地——約翰山天文臺(Mount John Observatory)傳來驚人消息,一位資深的天文攝影師拍攝到了一隻輪廓清晰的巨型「奇異鳥」!
  • 這種鳥沒有翅膀卻是紐西蘭的國鳥,外形奇葩,被稱為「獼猴桃」
    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種非常有趣的鳥,它的學名叫做奇異鳥,不過在紐西蘭,它被叫做「幾維鳥」,這是因為它的叫聲聽起來好像在說「幾維」、「幾維」,早在紐西蘭還沒有人類涉足的時候,奇異鳥就已經在紐西蘭出現了,最初的它們與其它鳥類一樣,都長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
  • 哪些鳥類是野生珍稀鳥類呢?
    哪些鳥類是野生珍稀鳥類呢?各國攝影師深入到地球上許多最偏遠的地區,花數星期時間躲在相機背後,只為捕捉這些野生珍稀或瀕危鳥類的罕見鏡頭。它們都是什麼鳥呢?鴞鸚鵡世界上最肥胖且唯一不會飛的鸚鵡梟鸚鵡的臉盤酷似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披上黃綠色的細點,是紐西蘭的特產,據說全球僅存100隻左右,它也是世界上最肥胖且唯一不會飛的鸚鵡。褐秋沙鴨六大最受威脅的世界水禽之一褐秋沙鴨,是一種典型的秋沙鴨屬鳥類。棲息時多遊蕩在岸邊或水邊沙灘上。飛行快而直,兩翅扇動較快,常發出清晰的振動翅膀聲。
  • 紐西蘭國鳥並非澳國移民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紐西蘭國鳥「奇異鳥」(又名幾維鳥)可能並非源自澳大利亞,而是與相隔半個地球的馬達加斯加隆鳥擁有共同祖先。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澳大利亞古生物DNA研究中心」主任艾倫·庫珀過去25年來一直研究奇異鳥的來源,23日在美國《科學》周刊發布最新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