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Cell & Environment | 發現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2021-01-17 植物微生物最前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該研究揭示了作物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為作物在大田條件下光能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和環境(Plant, Cell & Environment)》。



  據周文彬研究員介紹,由於太陽角度改變、雲層運動、相鄰植物葉片遮擋以及葉片顫動等的影響,大田環境條件下光照強度通常處於頻繁的波動變化中(波動光)。目前有關大田作物對波動光的響應研究鮮有報導,特別是作物如何適應長期波動光的生理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通過比較短期和長期波動光處理水稻植株,發現長期波動光處理降低了水稻植株的株高和生長速率。短期波動光處理主要抑制光系統Ⅰ活性,而光系統Ⅱ由於受到非光化學淬滅的保護受影響較小。隨著波動光處理時間的延長,葉黃素循環組分玉米黃質大量積累,類囊體腔側的酸化程度增加,誘導較高的非光化學淬滅。長期波動光處理使光系統Ⅰ受體側限制增加,而非光化學淬滅的增加降低了光系統Ⅱ的效率,電子傳遞速率在光系統Ⅰ和Ⅱ均下降,表明長期波動光處理使兩者活性均受到抑制。進一步研究表明,長期波動光處理使氣孔開度減小,從而使氣孔導度下降,進一步限制了CO2的同化,最終導致水稻生長受到抑制。

  

  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

  原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ce.13954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該研究揭示了作物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為作物在大田條件下光能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揭示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
  • 農科院作物所揭示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該研究揭示了作物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為作物在大田條件下光能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 PCE│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周文彬與山東農業大學宋憲亮團隊合作揭示水稻對長期波動光適應的機制
    文章研究揭示了水稻對長期波動光適應的機制。長期波動光(fluctuating light, FL) 條件在自然環境中非常常見。不同物種適應FL 的生理生化機制不同。然而,目前大多數關於FL 馴化的結論都是基於藻類或擬南芥的研究。
  • Plant Physiol.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揭示水稻葉枕發育細胞學基礎和調控機制
    該研究通過系統的形態學和細胞學觀察以及高通量基因表達譜分析,揭示了葉枕發育的細胞學基礎和分子調控機制,為水稻葉傾角調控研究和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線索。Fig8. A schematic model of rice lamina joint development.
  • Plant Cell | 遺傳所周奕華研究組在細胞壁高級結構形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多糖乙醯酯酶(阿拉伯糖乙醯酯酶,DARX1),並揭示其調控水稻木聚糖乙醯化和細胞壁高級結構的機理。細胞壁是多糖組成的複雜網絡結構,這些多糖經摺疊、交聯,形成適應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細胞壁高級結構。研究細胞壁高級結構形成的精準調控機制是植物學新的學科前沿。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自然環境中的光照強度通常在短時間內出現頻繁劇烈的波動,稱為波動光強。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根據光合電子傳遞模型,水-水循環的上調和光系統II活性的下調可減少光系統II到光系統I的電子傳遞,避免光系統I活性受到波動光強的損傷。
  • Plant Cell|細胞分裂素調控植株再生新機制
    近日,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發育與環境適應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向鳳寧教授團隊在植株再生調控機制上取得重要突破。該研究利用ARR1和ARR12單突變體和雙突變體離體苗再生能力鑑定發現,ARR12是離體苗再生的主要增強因子,而ARR1是該過程的抑制因子,抵消了ARR12的促進作用。
  • Plant Cell | 硫化氫調控植物細胞自噬的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H2S通過獨立於活性氧的方式負調節擬南芥細胞自噬,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Abscisic Acid-Triggered Persulfidation of the Cysteine Protease ATG4 Mediates Regulation of Autophagy by Sulfide 研究論文,揭示了H2S通過過硫化修飾抑制ATG4a蛋白酶活性,從而負調控細胞自噬的機制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開花是被子植物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換的中間過程,是植物一生中最重要的過程之一,在植物的發育過程中受到嚴格的調控,植物的開花時間也受到了光照、溫度、逆境脅迫等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合適的開花時間能夠讓植物繁衍得以生存,而通過對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麥等開花時間的精細控制可以得到更高的產量,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
  •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周文彬課題組解析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 Plant Cell | 種子休眠調控新機制
    等在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Basic LEUCINE ZIPPER TRANSCRIPTION FACTOR67 Transactivates DELAY OF GERMINATION1 to Establish Primary Seed Dormancy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論文,發現了
  • Plant Cell︱植物根毛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基礎研究新進展
    研究發現,這種細胞命運的轉換依賴於MYB23。MYB23是一種MYB蛋白,由WER靶基因編碼,並且與WER存在功能冗餘。在apum23-4突變體中,MYB23表現出不依賴於WER的異位表達,而是需要ANAC082,ANAC082是近來發現的核糖體應激響應的介質。作者還檢查了其他的產生異位非根毛細胞的RBF突變體,並確定這種細胞命運轉換通常與核糖體生物發生缺陷有關。
  • 臺灣中央研究院餘淑美團隊揭示水稻糖含量調控機制
    保持體內的糖含量平衡對於植物的正常生長代謝和脅迫耐受具有重要作用,缺糖或有糖能夠啟動或關閉某些基因的表達,這是糖含量調控的主要機制
  • Weekly summary of progress in plant science- April 6th, 2016
    最近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LAMHon Ming研究員()與其合作者研究人員研究了水稻中的G蛋白,發現G蛋白在水稻中有如一個「開關掣」,可提升水稻自身的抗病害能力,以及在高鹽分土地生長的能力。一般情況下,G蛋白會與ATP或GTP結合。G蛋白與ATP結合就會減低水稻的抗病害能力,與GTP結合就會減低水稻耐鹽生長能力。
  • Plant Journal | 水稻花序結構和分生組織發育調節的分子機制
    水稻的主要分枝在其螺旋狀葉體中產生並在分枝上形成花(小穗),分枝和小穗的排列模式、分枝數量、長度等均會影響花序結構並最終影響產量,因此,對調控水稻花序發育(葉序模式或節間長度的調節)的遺傳機制的研究至關重要【1】。花序結構從莖頂端分生組織(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轉化並在營養生長期產生葉原基,因此與分生組織的活性密切相關。
  • 餘淑美團隊發現新的影響水稻籽粒大小基因
    最近,臺灣中央研究院餘淑美團隊及其合作者新發現了一個影響水稻籽粒大小的基因RBG1,能夠調控籽粒和器官發育並增強對非生物脅迫的耐受性。研究人員從一份T-DNA激活突變體庫中鑑定到一個籽粒變大的突變體材料。經鑑定,包含actin的T-DNA序列插入到基因LOC_Os11g30430(RBG1)的啟動子區域,激活了該基因的表達。
  • Plant Cell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團隊揭示茉莉酸信號調控根毛...
    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因此,光調控的頂端彎鉤和子葉的發育對植物存活意義重大。光信號通路的信號因子(如光受體、COP1/DET1、PIFs等)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和暗形態建成的機制已經研究得比較清楚了,但是這些信號因子是如何調控細胞不對稱伸長從而最終影響不同植物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的目前還很不清楚。
  • Plant Cell:郭紅衛植物衰老研究獲重要進展
    因此,植物衰老的進程可以大幅度地影響農業生產的效益,比如糧食的產量及其品質,據在主要作物(玉米, 大豆、棉花、水稻、小麥)上的估算,後期功能葉片晚衰一天,產量可增加2-10%。葉片衰老受植物體內、外信號調節,氣體激素乙烯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植物衰老激素,可顯著加速葉片的衰老,但其具體的分子作用機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