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周文彬與山東農業大學宋憲亮團隊合作揭示水稻對長期波動光適應的機制

2021-01-17 植物科學SCI

2020 年11 月20 日,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周文彬與山東農業大學宋憲亮團隊合作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 發表了題為Leaf photosynthetic and anatomical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of acclimation in rice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fluctuating light 的研究論文。文章研究揭示了水稻對長期波動光適應的機制。



長期波動光(fluctuating light, FL) 條件在自然環境中非常常見。不同物種適應FL 的生理生化機制不同。然而,目前大多數關於FL 馴化的結論都是基於藻類或擬南芥的研究。而水稻是如何整合多種生理變化以適應長期的FL,目前尚不清楚。 


在本研究中,作者發現在長期的FL 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受到抑制。通過系統地測量表型和生理參數,研究發現:1)短期的FL,光合系統I(PSI)受到抑制,而長期FL 處理 1-7 天后,PSI 和PSII 均受到抑制。較高的電子傳輸受體方(acceptor‐side) 的限制和較高的整體非光化學猝滅(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NPQ)分別解釋了PSI 和PSII 效率較低的原因。2)類囊體膜pH 差的增加和類囊體質子電導率的降低表明ATP 合成酶活性的降低。3)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在FL 處理7 天后,膜堆積(membrane stacking) 和氣孔開度降低。


波動光導致氣孔導度和氣孔開度降低 


綜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水稻對長期波動光適應的機制,即:在長期FL 條件下,電子流、ATP合成酶活性和NPQ 的調控是決定水稻生長性能的主要過程。 


文章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ce.13954


相關焦點

  • 農科院作物所揭示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該研究揭示了作物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為作物在大田條件下光能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 發現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揭示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
  • 科學家發現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該研究揭示了作物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為作物在大田條件下光能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 Plant Physiology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玉米乾旱冷害聯合脅迫的生理和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玉米苗期在乾旱冷害聯合脅迫下
  • 山東農業大學段巧紅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
    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
  • 2020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有力助推保障「食物安全」
    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王克劍團隊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藉助基因編輯技術將雜交稻中4個生殖相關基因敲除後,成功將無融合生殖特性引入到雜交稻當中,從而實現雜合基因型的固定。該研究首次在雜交稻中實現了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從0到1的突破,為解決雜交種制種繁、留種難的行業難題提供了有效途徑。  3. 發現黃瓜分枝調控新基因。
  • 中國農業科學家首次揭秘水稻自私基因
    中國農業科學家系統解析了水稻粳稻與秈稻雜種不育問題及遺傳特性,發現自私基因系統控制水稻雜種不育,影響稻種基因組的分化,並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的難題。該項研究成果於6月8日在國際學術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上在線發表。
  • 中棉所和山東農大科研團隊合作解析棉花外源片段引起的偏分離現象
    杜雄明/宋憲亮團隊合作解析棉花外源片段引起的偏分離現象責編 | 逸雲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團隊和山東農業大學宋憲亮團隊合作在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在線發表題為Alien genomic introgressions enhanced fiber strength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New Phytologist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責編 | 奕梵2020年10月22日,華南農業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 煙臺市農科院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申報的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獲江蘇...
    11月30日,江蘇省教育廳公布了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和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工作站示範基地擬認定名單,煙臺市農科院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申報的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成功入選,是唯一一家江蘇省外農業科研單位,聯合培養學科為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標誌著農科院在研究生培養、院外科研深度合作方面取得實質性重大進展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作物基因組選擇育種創新團隊和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肯·奧爾森(Ken Olsen)團隊合作完成了水稻(亞洲栽培稻)及其祖先種(普通野生稻)非編碼區長鏈非編碼
  •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水稻粒型調控分子機制
    近日,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題為「Ubiquitin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儘管PLT1濃度梯度的建立已較為清楚,但是其上遊轉錄調控機制以及PLT1濃度梯度的維持機制尚不清楚。
  • 盤點2020中國農業科研「亮點」—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4023-2 揭示重要抗鹽鹼機制 《自然—通訊》1月10日 主要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蔣才富團隊 進展亮點:報導了一個玉米抗鹽鹼數量性狀基因ZmNSA1,可調控鹽鹼脅迫下玉米地上部鈉離子穩態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4023-2揭示重要抗鹽鹼機制《自然—通訊》1月10日主要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蔣才富團隊進展亮點:報導了一個玉米抗鹽鹼數量性狀基因ZmNSA1,可調控鹽鹼脅迫下玉米地上部鈉離子穩態,揭示了EF-hand蛋白調控鹽鹼脅迫下鈉離子穩態的新機制。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與中國農科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合作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Natural variation in the promoter of TGW2 determines grain width and weight in rice
  •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研究團隊揭示菌根共生介導的植物氮素轉運途徑
    因此,研究菌根共生不僅可以揭示植物對環境適應的演化機制,而且對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施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氮和磷是農業生產中需求最大的兩大必需營養元素。之前菌根共生提高植物對土壤磷素的吸收利用及其作用機制較為明確,也有間接證據顯示菌根真菌可以從土壤中吸收銨態氮並傳遞給植物。
  • 南京農業大學植保院張正光教授團隊深入解析稻瘟病菌攻擊水稻免疫...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張正光教授團隊在「eLife」發表題為 「A self-balancing circuit centered on MoOsm1 kinase governs adaptive responses to host-derived ROS inMagnaporthe oryzae」的研究論文,解析了稻瘟病菌蛋白激酶MoOs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