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11 月20 日,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周文彬與山東農業大學宋憲亮團隊合作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 發表了題為Leaf photosynthetic and anatomical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of acclimation in rice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fluctuating light 的研究論文。文章研究揭示了水稻對長期波動光適應的機制。
長期波動光(fluctuating light, FL) 條件在自然環境中非常常見。不同物種適應FL 的生理生化機制不同。然而,目前大多數關於FL 馴化的結論都是基於藻類或擬南芥的研究。而水稻是如何整合多種生理變化以適應長期的FL,目前尚不清楚。
在本研究中,作者發現在長期的FL 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受到抑制。通過系統地測量表型和生理參數,研究發現:1)短期的FL,光合系統I(PSI)受到抑制,而長期FL 處理 1-7 天后,PSI 和PSII 均受到抑制。較高的電子傳輸受體方(acceptor‐side) 的限制和較高的整體非光化學猝滅(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NPQ)分別解釋了PSI 和PSII 效率較低的原因。2)類囊體膜pH 差的增加和類囊體質子電導率的降低表明ATP 合成酶活性的降低。3)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在FL 處理7 天后,膜堆積(membrane stacking) 和氣孔開度降低。
波動光導致氣孔導度和氣孔開度降低
綜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水稻對長期波動光適應的機制,即:在長期FL 條件下,電子流、ATP合成酶活性和NPQ 的調控是決定水稻生長性能的主要過程。
文章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ce.1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