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4月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個月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熱度、點擊量、研究領域篩選出了本月的重磅級研究Top10,供大家學習交流。
【1】Nat Medicine:打破傳統認知!大腦中的神經發生或會持續至87歲!
doi:10.1038/s41591-019-0375-9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大腦中的神經發生或許一直會持續到老年階段。在過去幾年裡,科學家們關於大腦中是否會產生的新的神經元(神經發生)並未達成一致意見,如果存在的話,神經發生會持續多久,大腦的哪一部分結構又負責神經發生過程呢?在該領域的很多研究者都將目光聚焦到了研究海馬體上,因為其是大腦中參與記憶儲存的結構,從邏輯上來講,我們都需要新的神經元來儲存新的記憶,此外海馬體是大腦中的關鍵結構,其常常會被諸如阿爾茲海默病等記憶「劫持」疾病所損傷。
去年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個體在兒童期後大腦的海馬體中就不會再有神經發生過程了,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卻通過研究發現了相反的結果,即大腦中的神經發生實際上一直會持續到老年時期;此前研究發現,在發育的早期階段,神經元中包含一種能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名為雙皮質素(doublecortin)的蛋白,本文中研究者們基於此進行研究,他們對已故的人群(死亡10小時以內)進行研究,讓其大腦懸浮在能維持神經元組織新鮮的液體溶液中(至少持續幾小時),隨後研究者從海馬體中取出一小塊大腦材料,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存在雙皮質素蛋白的跡象。
【2】Nutrients:警惕!即使少量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類也會增加人群的全因死亡風險!
doi:10.3390/nu11030622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utrien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羅馬林達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類(即使少量攝入)或會增加人群全因死亡風險,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填補了此前研究的空白,即分析攝入相對高水平的紅肉對機體健康的影響,並與紅肉低攝入量所產生的健康影響進行對比。Mastour Alshahrani博士說道,與不攝入肉類相比,攝入低水平肉類所產生的影響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是非常清楚。研究人員想深入研究闡明相比根本不攝入肉類而言,攝入少量紅肉和加工肉類與人群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
【3】JEM:突破!科學家從分子層面上解釋為何男性更易患肝癌?
doi:10.1084/jem.20181288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特殊激素在女性機體中水平較高,這或能阻斷女性機體肝臟細胞癌變,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解釋為何肝細胞癌在男性群體中更常見,同時也有望幫助開發治療肝癌的新型療法。
肝癌是全球第四大癌症相關死亡的原因,在美國男性患肝細胞癌的風險是女性的兩倍,誘發這種性別差異的因素是一種名為脂聯素(adiponectin)的激素,脂聯素是脂肪細胞分泌,能夠幫助控制機體的代謝,研究者Guadalupe Sabio解釋道,相比男性而言,女性機體中循環的脂聯素水平相對較高,然而脂聯素在肝細胞癌發生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目前在科學界仍然存在爭議,還需要研究者進一步研究。
【4】PLoS ONE:定時陰道授精有望讓受到HIV感染的夫婦安全懷孕
doi:10.1371/journal.pone.0212656
因擔心HIV病毒可能傳染給後代,感染這種病毒的女性曾被建議不要生孩子。但是醫學進步不僅讓HIV感染者能夠過上更長壽更充實的生活,而且還能讓他們的家庭得以成長。在一項新的在肯亞開展的前導性研究中,來自美國、肯亞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發現定時陰道授精(timed vaginal insemination)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受到HIV感染的夫婦安全懷孕。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
在23對夫婦(女方是HIV陽性,而男方是HIV陰性)中,定時陰道授精導致6名沒有感染上HIV的活產嬰兒出生。研究者Okeoma Mmeje博士表示,「遭受HIV穩定感染的人們專注於完全融入社區和過上富有成效的生活。HIV確實不會改變一個人生孩子的願望。我們的研究描述了一種安全有效的可行方法來幫助受到HIV感染的女性實現懷孕。」
【5】Nat Commun:腸道微生物組或能指揮機體免疫系統抵禦癌症
doi:10.1038/s41467-019-09525-y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腸道微生物組和機體免疫系統抵禦癌症能力之間的因果關聯,文章中,研究者鑑別出了11種細菌,其能激活小鼠的機體免疫系統並減緩黑色素瘤的進展,此外研究者還闡明了一種未摺疊蛋白反應(UPR,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的關鍵作用,UPR是一種能維持蛋白質穩態的細胞信號通路,研究人員在對免疫檢查點療法產生反應的黑色素瘤患者機體中常常能觀察到UPR水平的下降,這或許就能揭示對病人分層的潛在標誌物。
研究者Thomas Gajewski說道,免疫療法能夠延長很多癌症患者的壽命,通過研究患者對療法產生反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我們就能夠擴大因化療而受益患者的數量。這項研究中我們建立了微生物組和抗腫瘤免疫力之間的關聯,同時揭示了UPR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對接受選擇性檢查點抑制劑療法的黑色素瘤患者進行分類。
【6】Nat Genet:鑑別出400多個與精神分裂症發生相關的風險基因
doi:10.1038/s41588-019-0364-4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西奈山醫院的研究人員應用一種新型的機器學習方法對超過10萬多人進行研究,在大腦13個區域中鑑別出了413個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通過對組織中的基因表達情況進行檢測分析不僅能幫助研究者鑑別出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還能發現出現異常表達的大腦區域。
儘管影響不到全球2%的人群,但精神分裂症依然是引發人群機體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該病流行率較低,但其對公共衛生和社會經濟會造成重大的影響,主要是患者的再入院及治療費用等。更重要的是,儘管普遍認為多個基因會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但研究者並不清楚這背後的具體分子機制。
【7】Nat Med:新型「原位疫苗接種」策略或能將腫瘤轉化為癌症疫苗工廠
doi:10.1038/s41591-019-0410-x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奈山醫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癌症免疫療法,即將免疫刺激劑直接注入到腫瘤中來訓練機體免疫系統對腫瘤進行破壞;這種「原位疫苗接種」(situ vaccination)的方法在惡性淋巴瘤患者中表現良好,以至於研究人員正在乳腺癌和頭頸癌患者中進行相應的臨床試驗。
這種新型療法包括將一系列免疫刺激劑直接注射到腫瘤位點,第一劑刺激劑能夠招募機體中的樹突細胞作為免疫部隊的「將領」,第二劑刺激劑則能夠激活樹突細胞指導T細胞直接殺滅癌細胞和多餘的非癌變細胞,這種免疫「部隊」能夠學會如何識別腫瘤細胞的特性以便及時尋找並摧毀癌細胞,同時還能將腫瘤轉化稱為癌症疫苗的工廠。
【8】Cell Res:維生素B12或能治療遺傳性帕金森
doi:10.1038/s41422-019-0153-8
巴斯克科學基金會的研究員、Biofisika研究所(CSIC-UPV/EHU)主任Iban Ubarretxena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可能被開發用於對抗帕金森疾病的新型抑制劑,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Cell Research》上。帕金森是最常見的慢性神經退行性運動障礙,影響著全球1%的70歲以上的人群。目前為止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種疾病,而現有的治療方法僅僅在於處理其症狀,但是不能延緩其進展。雖然帕金森病的大多數病例是散發性的,但這種疾病的遺傳變異主要與編碼LRRK2酶的基因突變有關。
2004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這個酶的一種突變和病人患這種疾病之間的關係。LRRK2酶又叫做Dardarina,在巴斯克語中的意思是「震顫」,已經成為了開發對抗遺傳性帕金森最有吸引力的治療靶標。與LRRK2相關的神經毒性和致病效應主要是由於致病突變增加了其激酶活性,這促使國際上競相開發LRRK2的抑制劑。目前,確實存在LRRK2激酶活性特異性的強效抑制劑,但是其中許多藥物會產生不良副作用或產生非常不明確的臨床結果。
【9】Science:並非所有的幹細胞都是生而平等的
doi:10.1126/science.aan0925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物材料與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和唐納利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群稱為「精英(elite)」的細胞在將分化細胞轉化為幹細胞中起著關鍵作用。這一發現對再生醫學具有重要意義。幹細胞具有轉化為特化細胞(比如肺細胞和腦細胞)的能力。幹細胞在胚胎中很常見,但是在過去的15年中,一種稱為細胞重編程的技術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將成熟細胞轉變回所謂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ipsC具有發育成任何細胞類型的能力。
雖然細胞重編程得到了很好的理解,但是人們對單個重編程細胞在細胞群體環境中行為的複雜性知之甚少。在這項新的研究中,論文通訊作者、大多倫多大學教授Peter Zandstra及其團隊發現一組細胞似乎在重編程方面具有競爭優勢。
【10】Science:揭示為何氯胺酮是一種抗抑鬱藥
doi:10.1126/science.aat807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東京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鑑定出氯胺酮(ketamine)誘導的大腦相關變化有助於維持與抑鬱症有關的行為的緩解,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人們開發出促進人類抑鬱症持續緩解的幹預措施。
重性抑鬱症(major depression)是美國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2017年約有1730萬成年人經歷了重性抑鬱發作。然而,在抑鬱症發作、緩解和復發之間轉變背後發生的許多神經變化仍然是未知的。氯胺酮是一種速效抗抑鬱藥,可在數小時而不是數周或更長時間內緩解抑鬱症狀,這就為科學家們研究這些轉變背後的短期和長期生物學變化提供了機會。研究者Conor Liston博士說,「氯胺酮是一種潛在的治療抑鬱症的革命性藥物,但與這種藥物相關的主要挑戰之一是最初治療後的持續恢復。」(生物谷Bioon.com)
更多精彩閱讀:
生物谷推薦:3月必看的重磅級研究Top10
生物谷推薦:2月必看的重磅級研究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