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6月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個月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熱度、點擊量、研究領域篩選出了本月的重磅級研究Top10,供大家學習交流。
【1】Cell:重磅!小蘇打或能中和癌症組織的酸性環境 從而增強癌症療法的抗癌潛能!
doi:10.1016/j.cell.2018.05.009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路德維格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一種新型機制,即隨著缺氧組織的酸性越來越強,細胞是如何進入休眠狀態的,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癌症療法,大塊的實體瘤經常會發生缺氧,這些實體瘤中的細胞常常被認為是引發癌症耐藥性和疾病復發的主要原因。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作為對酸性細胞的反應,在正常條件下關閉mTORC1信號開關或能在給予細胞生長和分裂「綠燈」之前來評估細胞營養物質的可用性,這類事件能夠關閉細胞中蛋白質的產生、阻斷細胞代謝和生物鐘的功能,並且促進細胞進入休眠狀態;這種酸介導的效應可能很容易就會被逆轉,這一發現或能幫助改善當前多種癌症療法。
研究者Dang表示,通過對移植到小鼠機體的腫瘤進行研究,我們在有氧氣斑點區域發現了mTOR的活性,但如果將小蘇打加入到水中餵食小鼠,整個腫瘤的mTOR活性就會被「點燃」,通過喚醒這些細胞我們就能夠進行預測,並且促進腫瘤對當前療法變得更加敏感。此前有研究人員發現,小蘇打能夠增強癌症免疫療法,而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實驗發現了上述機制,研究者重點對溶酶體的行為進行了研究,溶酶體能消化蛋白質,當其準備開始發揮作用時mTOR就會移動到其位點。
【2】Nat Med:重磅!一種新型HIV疫苗觸發的抗體可中和幾十種HIV毒株
doi:10.1038/s41591-018-0042-6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過敏與感染性疾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人員和他們的同事們報導一種基於HIV病毒的脆弱位點結構的實驗性疫苗誘導小鼠、豚鼠和猴子產生中和世界各地的數十種HIV病毒毒株的抗體。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6月4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pitope-based vaccine design yields fusion peptide-directed antibodies that neutralize diverse strains of HIV-1」。
NIAID主任Anthony S. Fauci博士說,「NIH科學家們利用他們對HIV毒結構的詳細了解,發現了這種病毒存在一種不同尋常的脆弱位點,並設計出一種新型的潛在強效的疫苗。這項優雅的研究是在繼續尋求開發一種安全有效的HIV疫苗的過程中邁出的潛在重要的一步。」預計這種新疫苗的初步人體臨床試驗將於2019年下半年開始。
這項研究反映了NIAID致力於開發HIV疫苗的兩種廣泛而又互補的方法之一。在一種方法中,科學家們首先鑑定能夠中和許多HIV毒株的強效HIV抗體,然後嘗試利用一種基於HIV表面蛋白結構的疫苗觸發這些抗體。換句話說,科學家們從免疫反應中最有希望的部分開始,並努力開發一種能夠誘導這種免疫反應的疫苗。這種方法被用來設計這項研究中描述的疫苗。
【3】Cell:突破!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改造造血幹細胞 促進CAR-T細胞療法有效治療急性髓性白血病
doi:10.1016/j.cell.2018.05.013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能利用CAR-T細胞來治療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為了能治療這種白血病,目前研究人員會靶向作用健康細胞中表達的一種名為CD33的特殊蛋白,也就意味著,這種療法並不能在不造成患者其它正常骨髓損傷的情況下來成功攻擊癌症,而本文研究中研究者所開發的新方法則利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來移除健康造血幹細胞中的CD33分子,從而攻擊攜帶該分子的癌變細胞。
AML是第二大常見的白血病,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每年在美國都有將近2萬名新診斷的AML患者,很多患者都會接受骨髓移植手術;而為了治療名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相關白血病,研究人員開發出了CAR-T細胞療法,即收集患者自身的T細胞,通過重編程後再注入患者體內來殺滅癌細胞。目前CAR-T療法已經被FDA批准用來靶向作用表達CD19蛋白的細胞,比如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然而對於AML而言,CAR-T細胞療法似乎並不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因為AML癌細胞並不會表達CD19,因此研究人員就需要尋找其它潛在的作用靶點。
【4】Nat Med:新型免疫療法有望讓乳腺癌患者產生完全反應
doi:10.1038/s41591-018-0040-8
近日,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療法,或能讓之前對所有療法沒有反應的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全面消退,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Medicine上。
醫學博士Steven A. Rosenberg說道,我們開發出的高通量方法能夠鑑別出癌細胞中存在的突變,而這些突變也能被機體免疫系統所識別,目前這項研究還處於試驗階段,由於這種新型的免疫療法依賴於癌細胞的突變而並非癌症類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其能夠幫助我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
這種新型的免疫療法是一種修飾形式的過繼細胞轉移(adoptive cell transfer,ACT)療法,ACT療法能夠有效治療黑色素瘤,而黑色素瘤就具有較高水平的體細胞或獲得性的突變,然而ACT療法在治療某些常見的上皮樣癌或起源於器官內壁的癌症上卻並不是那麼有效,因為這些癌症常常攜帶的突變水平較少,比如胃癌、食管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等。
【5】PNAS:中國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修復獼猴急性脊髓損傷的新型療法 有望應用於人體!
doi:10.1073/pnas.1804735115
機體脊髓損傷是最嚴重的且難以治療的人類疾病之一,通常會誘發永久性的機體殘疾,包括肌肉功能喪失、感覺和自主功能喪失等,目前醫學界通過誘導脊髓神經的修復來治療嚴重的脊髓損傷患者,而且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嚙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中進行的相關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裝載神經營養因子-3(NT3)的殼聚糖開發出了一種成功的療法,能夠有效治療誘導性急性脊髓損傷的獼猴,並能促進其隨後機體的功能恢復。此前研究人員在嚙齒類動物進行的相同療法得到了非常有希望的結果,但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在靈長類動物得到了類似的結果,這對於開發適用於人類治療的療法或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殼聚糖是來自蝦和其它甲殼累動物甲殼中的一種多糖,其具有一定的醫學用途,能減少出血,並作為一種特殊的抗菌藥物;殼聚糖通常被用作藥物的運輸工具,NT3是一種神經營養因子,其能促進新型神經元和突觸的生長和分化。但脊髓損傷療法和患者的恢復常常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在最佳的條件下並不容易再生,而且但損傷後其還會被炎性細胞因子和其它因子所抑制。
【6】Cell Host Micro:鑑別出「共有」靶點或有望開發抵禦HIV感染的新型疫苗策略
doi:10.1016/j.chom.2018.05.001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題為「Multi-Donor Longitudinal Antibody Repertoire Sequencing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Public Antibody Clonotypes in HIV-1 Infec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攻擊HIV的公共靶點,相關研究或為後期科學家們開發治療HIV感染的新型療法提供新的希望和思路。
個體機體能夠產生特殊類型的抗體來對HIV感染反應,特殊抗體的多樣性常常阻礙了研究人員開發治療HIV感染的疫苗;HIV能夠快速改變其外膜蛋白來躲避機體防禦系統的檢測。
如今,研究者Ivelin Georgiev及其同事在被HIV感染的多名個體機體中鑑別出了其共有的抗體序列,這或許科學家們後期開發出新型疫苗來有效抑制HIV的感染和擴散提供了一定研究基礎。
【7】BMC Public Health:警惕!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或高於10小時都會對機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doi:10.1186/s12889-018-5557-8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MC Public Healt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漢城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對133,608名年齡在40-69歲之間的韓國男性和女性進行研究發現,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或高於10小時或與機體代謝症候群發生直接相關。
研究者表示,相比每天睡眠6-7小時而言,睡眠不足6小時的男性患代謝症候群以及腰圍變粗的風險更高,而睡眠不足6小時的女性則也會面臨腰圍變粗的風險。男性每天睡眠超過10小時則與代謝症候群發生風險有關,同時其機體甘油三酯的水平也會增加,而女性則出現多種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比如代謝症候群、腰圍變粗、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增加,機體有益膽固醇的水平降低等。研究者指出,大約有11%的男性和13%的女性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而1.5%的男性和1.7%的女性每天睡眠時間超過了10小時。
【8】PNAS:天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 人類的智商開始下降了!
doi:10.1073/pnas.1718793115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挪威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過去幾十年裡,人們的IQ測試分數一直在緩慢下降;文章中研究人員對相關結果進行了描述,同時他們也提出了多種可能性的原因來解釋為何人們的IQ分值會發生下降。
此前研究結果顯示,在上世紀第一階段,人們開始變得更聰明了,而人們聰明與否是以智商來衡量的,這種傾向被稱之為弗林效應(Flynn effect);如今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來解釋人類思維的光明,比如更好的營養、衛生保健、教育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都能幫助人們比他們本來更聰明,但如今研究人員卻發現,這種趨勢或許已經開始終結了,人們非但沒有變得更加聰明,反而開始越來越笨了。
【9】Cancer Cell:死了都要癌!死亡的癌細胞竟會使活著的膠質瘤細胞更耐藥
doi:10.1016/j.ccell.2018.05.012
本研究亮點:凋亡細胞外囊泡(apoptotic extracellular vesicles,apoEVs)可以促進產生更惡性、更耐受治療的神經膠質瘤(glioblastoma,GBM);apoEVs特異性富含剪接體蛋白和snRNAs;apoEVs會影響受體GBM細胞的mRNA剪接;RBM11是導致apoEVs介導的受體GBM細胞發生惡性變化的部分原因所在。
像GBM這樣的惡性腫瘤中持續增殖的腫瘤細胞周圍摻雜著許多凋亡的細胞,但是研究人員此前並沒有注意過這些凋亡細胞和活細胞之間的細胞間信號交流。在近日一項發表在《Cancer Cell》上的研究中,來自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凋亡的GBM細胞竟然可以通過分泌富含不同剪接體組分的apoEVs來促進存活的GBM細胞持續增殖,並提高它們耐受治療的能力。
【10】Nat Materials:一種特殊藥片或能代替手術成功治療糖尿病
doi:10.1038/s41563-018-0106-5
在過去10年裡,減肥外科醫生在開展減肥手術上取得了不斷的進步,減肥手術不僅能夠幫助有效逆轉肥胖,而且還能有效逆轉2型糖尿病的發生。儘管個體的生活質量和糖尿病症狀得到了顯著改善,但尋求接受減肥手術的患者數量仍然很低,這就迫使研究人員開始尋找並開發一種微創型能有效逆轉2型糖尿病的新療法,同時還能為患者提供和減肥手術一樣的效益。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aterial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報告了他們進行的臨床前試驗結果,即給大鼠口服製劑來運輸一種特殊物質暫時覆蓋腸道組織從而抑制營養物質接觸近端腸黏膜,並且避免大鼠在餐後出現血糖飆升的風險。
研究者Jeff Karp表示,我們試圖開發一種藥片,當患者在飯前服用後可以短暫地包裹腸道組織,從而複製除手術後的效果;在過去幾十年裡,我們一直在同外科同事一起研究這個想法,並且也開發出了一種能夠滿足臨床需要的重要材料。目前團隊成員正在著手開始尋找一種具有適合特性能夠吸附在小腸組織上的材料,在隨後幾個小時內這種材料就會分解,文章中,研究人員選擇了一種名為硫糖鋁的物質,其被FDA批准用來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隨後研究人員對這種物質進行改造使其成為一種新型材料能覆蓋到腸道內膜上,同時還需要胃酸激活,這種改造後的物質稱之為LuCI,其能被製成乾粉包裹成膠囊。(生物谷Bioon.com)
更多精彩閱讀:
生物谷推薦:5月必看的重磅級研究Top10
生物谷推薦:4月必看的重磅級研究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