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各國、各行業和消費者都面臨著假冒商品甚至是假幣的問題。技術進步和網際網路的日益使用加劇了這些潛在的問題,使造假者更容易改進他們的造假方法,並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渠道來推廣和銷售他們的假冒商品。對於那些陷入與犯罪分子長期「貓捉老鼠」遊戲中的人來說,一組國家研究人員可能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
這個團隊由南澳大利亞大學、阿德萊德大學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他們通過使用磷納米晶體創建螢光圖像的高密度成像,發現了一種很有前景的防偽措施。南澳大學未來工業研究所研究員Nicolas Riesen博士是「薄膜中超高解析度螢光圖像」的主要作者,研究發現,將某些無機納米晶體暴露在紫外線(UV)下會激活納米晶體,本質上開啟它們的螢光特性。
當這些納米晶體暴露在藍光下時,被紫外光激活的區域將發出紅色螢光。磷納米晶體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的螢光可以非常有效地用紫外光打開或關閉。從本質上說,這項技術為反假冒措施提供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特別是對金融和醫療領域的人來說。全球最大和最危險的假冒市場之一是醫藥,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藥品市場(5000億美元的市場)多達10%是假冒的。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通常每年收到約3萬張假幣,以每百萬張真鈔約15張的速度計算,估計價值100-200萬美元。這種新方法可以用來在鈔票或醫療包裝上放置極難偽造的小圖像,並且可以用基本的顯微鏡和藍光讀取。這種螢光圖像具有超高解析度,接近25000點/英寸(Dpi)或500線對/mm的理論上限。該團隊一直在研究這些納米晶體系統的各種應用,這些圖像的小尺寸和解析度顯示了許多潛在的用途。
最初,在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這些納米晶體的變體,用於光學數據存儲,以及X射線牙科成像。然後研究人員意識到,這個平臺可以用來在2-D表面製作任意的螢光圖像。這也不限於鈔票,例如,也可以使用這種技術在不同的消費品上蓋章,用於防偽目的。就材料成本而言,所需資源的成本很小,製造納米晶體並不需要昂貴的化學品,相反,困難在於它們的應用。
需要專門的人員和設備才能將這些圖像印在鈔票或消費品上,這使得假冒變得非常困難,也必須有高度專業的人才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然而,一旦建立起來,它就具有高度的可重複性。
博科園|研究/來自:南澳大利亞大學
參考期刊《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Optics, Lasers, and Spectroscopy 》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