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木材、甘蔗渣和稻草等生物質生產纖維素乙醇首先要水解多糖物質,然後發酵單糖,這兩步是目前大部分研究所涉及的內容。隨著過程工藝的發展,要求通過蒸汽爆破、酸水解等技術將生物質中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不同形式的聚合體分離開。由於這些工藝的應用,作為副產品會產生大量的木質素,考慮到大規模生產時乙醇精煉的需求,需要將木質素熱解轉化為液體燃料。以前在這方面的實驗都失敗了,然而最近發現,如果水解時使用蟻酸和酒精,木質素就會很容易的被解聚還原。
在蟻酸和乙醇存在,380℃的條件下,一步法熱解幾乎可以將全部原料降解為生物油,並且可以很容易的從水中分離出來,因為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碳化(<5%)。初步的分析數據表明,加工成的生物油與原料的結構完全不同,含有烯烴、烷烴及烷基化酚,O/C比低,適合於做生物燃料。
目前的工作是對從不同來源木質素生產的生物油進一步分析,進一步了解降解機制,並獲得更多的結構信息。實驗中使用電噴霧質譜(ESI-MS)和尺寸排阻質譜法(SEC)測量分離物質的分子量。採用核磁共振法對羥基基團和羧基基團定量,利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對羧化物結構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發現木質素降解的是否完全與原料來源無關,由此產生的生物油也具有優勢脂肪烴的結構。另外產物中還有大量酚類化合物存在,並且這類化合物中部分含有羧基基團。研究結果表明,蟻酸是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可提供大量氫原子,通過對熱解條件的優化,可以進一步減少芳香環結構的含量。
研究結果發表在《能源與燃料》雜誌。(來源: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能源與燃料》(
Energy & Fuels),2008, 22 (6), pp 4240–4244,Goran Gellerstedt,Tanja Barth)
更多閱讀(英文)
《能源與燃料》發表論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