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球公認的航天大年,尤其適合開展火星探測任務。在多種利好條件的加持下,各國頻繁進行航天發射任務。但是作為一項高科技、高風險的人類活動,航天發射往往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失敗。當地時間11月17日,歐洲航天發射便遭遇重大挫折。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當天歐洲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的''織女星''運載火箭攜載2顆衛星從法國蓋亞那庫魯航天發射中心升空僅8分鐘後,便因軌跡偏離,隨即宣告任務失敗。
報導稱,''織女星''運載火箭原計劃將歐洲航天局和西班牙國家工業技術開發署的SEOSAT衛星以及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的TARANIS衛星送入軌道。事後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第一時間便對任務失敗的原因展開了初步調查,在對相關數據進行比對和分析之後,阿麗亞娜航天公司在11月17日晚些時分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司發言人表示,第四級火箭噴嘴激活系統集成出現技術故障,是導致此次發射任務失敗的主要原因。
至於更加詳細的原因,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發言人表示,本公司將與歐洲航天局聯合進行更加徹底的調查,結果將在第一時間公布。報導稱,''織女星''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失敗後,其火箭殘骸已經落入第三級火箭預定回收範圍附近的無人居住區,沒有對地面人員和建築物造成損害。據悉,''織女星''運載火箭是阿麗亞娜航天公司專門研發的一款用於運載科學和地球觀測衛星的小型運載火箭。
2012年''織女星''運載火箭首次試射便取得成功,2013年便開始承接各種航天發射訂單。''織女星''運載火箭採用四級固液混合箭體布局,其所用的燃料80%為固體,剩餘的為液體燃料。''織女星''運載火箭的最大承載力接近2噸。從2013年首次進行商業發射任務以來,其已經累計進行了17次發射任務,僅僅失敗了2次。上一次出現任務失敗還是2019年7月。當時''織女星''運載火箭負責將阿聯的地球觀測衛星送入太空時,在空中遭遇解體。
可以看得出,''織女星''運載火箭的總體發射成功率還是相當高的,此次出現技術故障,實屬罕見。在上次任務失敗後,阿麗亞娜航天公司決定臨時停飛''織女星''運載火箭,並對其進行檢修。今年9月份,復出後的''織女星''運載火箭已經累計將53顆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顯示出良好的飛行狀態。目前,''織女星''運載火箭已經成為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的王牌運載工具,也是歐洲航天局參與全球航天發射競爭的核心力量。
不過部分航天專家表示,雖然''織女星''運載火箭總體性能不錯,但是此次任務失敗,還是可以看出,其與美俄先進的運載火箭相比,中間還是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後續改進的地方還比較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