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不缺乏那些用生命捍衛真理的人,有些人在他們的一生中受到讚揚,有些人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終老一生,是她們都很了不起。
你可能不知道她們的名字或面孔,但這些先驅女性改變了我們生活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從幾何學到古生物學,從醫學到海洋生物學,他們在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推進了各自的領域。她們永遠地改變了數學和科學,致敬這6位偉大的女科學家!
梅·傑米森(1956年出生)
奮進號太空梭(STS-47)上的太空人Mae Jemison在太空艙工作的照片。(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1992年,當奮進號太空梭發射升空時,美國宇航局太空人梅·傑米森成為第一位到達太空的非洲裔美國女性。但太空人只是她眾多頭銜中的一個。據Live Science的姐妹網站Space.com稱,傑米森還是一名醫生、和平隊志願者、一名教師,以及兩家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和總裁。
1956年10月17日,傑米森出生在阿拉巴馬州的迪凱特。當她3歲的時候,她和家人搬到了芝加哥,在那裡她對科學的熱愛開始了。16歲的時候,這位有抱負的科學家進入了史丹福大學,在那裡她獲得了化學工程和非洲裔美國人研究的學位。1981年,她在紐約州康奈爾大學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作為和平隊志願者,傑米森曾在獅子山和賴比瑞亞待過一段時間。
經過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訓練,傑米森和其他六名太空人在奮進號上環繞地球126次。在她190個小時的太空旅行中,傑米森幫助進行了兩項關於骨細胞的實驗。傑米森也是一個通曉多種語言的人,會說英語、俄語、日語和斯瓦希裡語,她甚至還製作了一個樂高積木來紀念她。
西爾維亞·厄爾(1935年出生)
海洋生物學家和海洋學家西爾維婭·厄爾對海洋科學採取了一種沉浸式的方法;她被親切地稱為「她的深度」,這是1989年《紐約客》(the New Yorker)一篇人物特寫的標題。2017年,厄爾在接受《每日電訊報》採訪時表示,從16歲開始,她在將近70年的潛水生涯中,已經累計在水下生活了大約一年。
厄爾在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了她的海洋研究,當時很少有女性在這一領域工作。據報導,1968年,她是第一位在巴哈馬群島用潛水器潛到100英尺(31米)深處的女科學家,她在懷孕四個月的時候就這樣做了。
兩年後,厄爾在水下實驗室Tektite II帶領一個由5名女性組成的「潛水者」(aquanauts)團隊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海底探險任務。從那以後,厄爾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帶領了100多支探險隊。1990年,她成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
瑪麗亞·格伯特·梅耶(1906-1972)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瑪麗亞·格伯特·梅耶博士(見資料照片)被提名為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共同得主。她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的Hans D. Jenson教授因在核殼結構方面的共同發現而獲獎。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教授尤金·維格納(Eugene Wigner)與兩人分享了這一獎項。(圖片來源:貝特曼檔案館/蓋蒂)
1963年,理論物理學家瑪麗亞·格珀特·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成為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60年前,瑪麗·居裡(Marie Curie)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6月28日,格伯特·梅耶出生在德國的Kattowitz(現在是波蘭的Katowice)。儘管她那一代的女性很少上大學,但格伯特·梅耶去了德國哥廷根大學(Gottingen),在那裡她投身於相對較新的、令人興奮的量子力學領域。
1930年,24歲的她獲得了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她嫁給了美國人約瑟夫·愛德華·梅爾(Joseph Edward Mayer),並和他一起搬到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工作。考慮到當時是經濟大蕭條,學校不願僱用她,但她還是繼續從事物理方面的工作。
當這對夫婦搬到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時,她在原子彈項目中負責鈾同位素的分離。她後來在芝加哥大學對原子核結構的研究——不同的軌道水平如何容納不同的原子核成分——為她贏得了諾貝爾獎。
麗塔·列維-蒙塔爾西尼 (1909 - 2012)
麗塔·列維-蒙塔爾西尼的父親不鼓勵她接受高等教育,因為他持有維多利亞時代的觀念,認為女性應該接受做妻子和母親的全職工作。但萊維-蒙塔爾西尼(Levi-Montalcini)反擊了,她在神經生長因子方面的研究最終為她贏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通往成功的道路並不平坦。萊維-蒙塔爾西尼1909年出生於義大利,1936年以優異的成績從醫學院畢業。之後,她開始研究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但二戰中斷了她的研究。她毫不氣餒,在家裡建立了一個研究實驗室,在那裡她研究小雞胚胎的發育,直到她不得不放棄她的工作,躲到義大利的佛羅倫斯。
戰後,她接受了位於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的一個職位,在那裡她和她的同事們發現了一種從老鼠腫瘤中提取的物質,當它被放入小雞胚胎時,它會刺激神經生長。她的實驗室同事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能夠分離出這種物質,兩位研究人員稱之為神經生長因子。1986年,他與列維-蒙塔爾西尼(Levi-Montalcini)分享了諾貝爾獎。
瑪麗亞姆·米爾扎卡尼 (1977 - 2017)
瑪麗亞姆·米爾扎卡尼,唯一獲得著名的菲爾茲獎的女性(圖片來源:Newscom)
瑪麗亞姆·米爾扎卡尼是一名數學家,以解決曲面空間幾何中複雜、抽象的問題而聞名。她出生於伊朗德黑蘭,在2009年至2014年期間,作為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完成了她最重要的工作。她的工作有助於解釋測地線的性質,即穿過曲面的直線。它在理解地震行為方面有實際應用,並為該領域長期存在的謎團找到了答案。
2014年,她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贏得菲爾茲獎的女性,這是數學領域最具聲望的獎項。每年,菲爾茲獎都會在國際數學聯盟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給少數40歲以下的數學家。
2013年,瑪麗亞姆·米爾扎卡尼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一年後,她獲得了獎牌。2017年7月14日,40歲的她死於癌症。即使在她死後,米爾扎哈尼仍然影響著她的領域。2019年,她的同事亞歷克斯·埃斯金(Alex Eskin)獲得了300萬美元的數學突破獎,以表彰他與米爾扎哈尼在「魔杖定理」上所做的革命性工作。那年晚些時候,「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為紀念米爾扎哈尼,設立了一個新的獎項,授予有前途的年輕女性數學家。
埃米·諾特 (1882 - 1935)
埃米·諾特是20世紀早期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她的研究為現代物理學和兩個重要的數學領域奠定了基礎。
諾伊特是一名猶太婦女,她最重要的工作是在191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期間在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ottingen)擔任研究員。她最著名的著作是《諾特定理》,這與對稱性有關;它為後來的工作奠定了基礎,這些工作後來成為現代物理學和量子力學的必要內容。後來,她幫助建立了抽象代數的基礎——這是她在數學家中最受尊敬的工作——並對其他一些領域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
1933年4月,阿道夫·希特勒將猶太人驅逐出大學。有一段時間,諾特在家裡給學生上課,之後她跟隨其他猶太德國科學家,比如愛因斯坦,來到了美國。在1935年4月去世之前,她曾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布林莫爾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