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翰園碑林之父」李公濤: 弘揚國粹志堅定 翰墨千載重傳承

2021-01-07 鳳凰網

開封——七大古都之一,位於河南省東部黃河以南的豫東平原上,隴海鐵路擦城而過。這裡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鬱、北方水城獨特,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作為歷史古城,開封共擁有重點景區17家,其中,中國首家民辦碑林中國翰園碑林則由「中國翰園碑林之父」、「當代文化愚公」李公濤先生帶領全家,自籌資金創建。碑刻藝術上起殷商甲骨文,下至當代各書體,系統的表現了中國書法發展史和文字發展史。

幼蒙師塾,興趣使然。身經烈火,壯志彌堅

李公濤於1927年生,河南省鞏義市回郭鎮清西村人。幼蒙私塾,日習大字。老師一句「天分很好,是個神童,將來了不起!」的話萌發了他幼時當書法家的夢想。鞏義是河洛文化發祥地,是詩聖杜甫的家鄉,附近有宋代皇陵碑刻石雕藝術,還有北魏石窟的碑帖書法,因此,從小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薰陶。由於家境窮寒,沒錢購買紙墨,他就用紅土和水在地上練。成年後,李公濤考入開封藝術學校,經過專業強化訓練,為他今後書畫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1951年李公濤參加工作,正當他大展宏圖之際,卻因工作受挫被迫返回家鄉,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夢想,而是逆境志更堅,臥薪嘗膽,身處逆境,氣慣如虹。在那艱苦的歲月,李公濤除了參加繁重的勞動外,還擠出時間,先後認真鑽研了書法、國畫、雕塑等。為了學習篆刻,他借了一本《康熙字典》,白天抽空在地上畫,晚上在身上練,朝學暮研,筆耕不輟,終於系統的整理。出了三萬多字的《篆書字典》。

真金不怕火煉,青松定耐霜寒。李公濤終於戰勝了二十載嚴冬,迎來了春天。在百忙中,他擠出時間深入探索書法藝術。1983年退休後,雖然已步入知天命的年齡,但仍壯心不已,決心彌補前半生耽誤的時光。

弘揚國粹意志堅定傳承文化百折不回

英國作家託馬斯曾說過:「你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把握它的寬度。」即使暮年,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書法文化的決心在李公濤心中始終激蕩不去。

退休以後,李公濤來到開封北郊範莊大兒子家休息,閒暇之餘與開封市書畫界人士歡聚,交流書藝。彼時,《開封日報》開展了「重建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旅遊事業」的大討論,這猶如一把聖火燒得他心情激動,徹夜難眠。驀地,宋代皇陵的石碑和開封的鐵塔、龍亭、禹王臺一一浮在了他的腦海。他想:先人們為後代留下了燦爛的文化,而現代人應當為子孫後代留下些什麼呢? 面對歷史的反思,李公濤怦然萌生一個驚世的設想:傾盡餘生,廣收天下墨寶鐫刻於石,自籌資金,發起興建一座集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當代最大碑林,誓為後人留下一座文化不動產。

「民辦碑林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李公濤要辦碑林,從零開始,資金少,人才缺乏,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作為中國翰園碑林老顧問,退休老幹部王順興老先生感觸頗深,「我和公濤先生第一次見面是在老幹部局工作會議上,當時他給我講述了建設碑林的想法,他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精粹,西安、曲阜都有碑林,而河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也應該建設一座碑林。」

由於熱愛書法藝術,聽了李公濤的一番話,王老先生深受感動,作為老幹部局的一員,他在思考自己能為這個事業做些什麼。「91年全國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全國有8個名額,我當時想如果能把公濤推薦到全國,對他的事業一定會有幫助,於是我推薦李公濤作為全國先進個人到北京接受表彰,並在大會上發言。」王老先生說。

萬事開頭難。為了保證石刻作品的質量,李公濤首先向當代書法名家發函徵集作品。同時,又委派顧恆同志到北京,向中國書法家協會匯報碑林工作贏得支持。中國書法家協會破例向全國書協會員發出徵集作品函, 從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和來源。

為了選石料,他出河南,上河北,下山東,到7 個碑石產地,對石料質量、特點進行對比、考察,最後選定曾用於宋代皇陵碑刻的偃師、鞏義石料,並陸續買回。

為了刻碑,他遍訪碑刻之鄉,在十幾位應聘石匠中,挑選了兩位技藝超群的刻碑人,並出資讓他們到西安碑林、鐵門的千唐志齋等地參觀學習,切磋技藝。

他把70 多平方米的院落重新規劃,作為刻碑場地,院內外擺滿了層層碑石。他把家裡十幾間房騰出來,作為辦公用房,自己住在一間小倉庫內,大兒子一家5 口,擠在一間房內。

「因為條件艱苦,當時碑林籌建委員會的工作地點就在他家,家裡到處都是石碑,孩子們回來趴在石頭上寫作業.。」王老先生說道。

經過半年的緊張籌備, 1985 年7 月22 日,第一塊碑刻落鑿。 8 月25 日,碑刻工程正式舉行動工典禮。不久,許德珩、張愛萍、楚圖南、方毅、穆青的作品來了,舒同、啟功、蕭勞、王遐舉、胡公石、陳天然的作品來了,李公濤備受鼓舞,重新繪製了碑林藍圖,他要刻碑3500 塊,組成十大碑廊,建成一座具有多種功能的中國第一大碑林——中國翰園碑林。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籌建碑林,社會上各行各業的都紛紛捐款捐物,質疑聲也隨即而來。王老先生說:「當時很多人對他有質疑,有人說李公濤是個能人,不僅徵集了這麼多書畫作品,還有人捐款捐物,有的甚至說連小孩吃冰棍的錢都騙來了。」

面對質疑,李公濤先生沒有一一去解釋,而是把家訓刻在石碑上:」為繼承發揚祖國傳統文化,振興民族精神,誓在七朝古都開封,興建一座與西安、曲阜碑林相媲美的具有旅遊價值的碑林,把現代書法留傳後世,以愚公精神世世代代刻碑不止,我倒下由我弟弟子孫接著幹。只許投入,不許索取,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直至碑林建成,無償交給國家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孫不能從碑林牟取一分錢利益,特作家訓,鐫刻於石,囑兒孫共遵之。」

「文化高品味,園林高層次,中國碑林第一流」是李公濤建設中國翰園碑林的最高目標。「首先是篆刻碑廊,篆刻只是文人小眾文化,公濤認為應把篆刻文化傳承下去,把它變為大眾文化;二是繪畫碑廊,用碑廊把中國繪畫藝術展示出來;三是少數民族碑廊,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碑廊把不同民族文字展示出來,有利於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四是少兒書法碑廊,書法文化要後繼有人,一定要傳承,書法要從少兒抓起。這些創舉的提出也體現了公濤先生思想意識超前,敢想敢幹的精神,對於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王老先生說道。

「心中有大義,筆下才有乾坤。」李公濤先生認為,「中華文化,有容乃大。建設翰園碑林任重而道遠,弘揚民族文化還需一代代人不斷的傳承。文化強大,國家才會強大,我們始終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心懷大義,挑起傳統民族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重任,用春風化雨般的教化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不斷提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

相關焦點

  • 傳承書法國粹,振奇翰墨千秋一一記中國第一個五體書法傳承館
    (記者 楊藝)2020年元旦來臨之際,中國首家五體書法傳承館誕生在貴州省一個具有深厚古老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鎮廣順。傳承館外觀傳承館局部傳承館局部展廳局部中華五體書法傳承館通過展示中華5000年傳統文化之"六藝"中的書法起源、形成和發展,系統介紹中國五體書法各個創始人及其主要經典、代表作品、代表人物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自信驚天地,書家揮毫潑墨泣鬼神。
  • 傳承文化,弘揚國粹,全國大學生象棋錦標賽正式落子
    中國象棋協會顧問、象棋特級大師胡榮華、上海地產住房保障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陳為、中國象棋協會副秘書長李澤超、上海市棋牌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單霞麗、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棋類分會秘書長孟繁斌出席了開幕式。
  • 當國粹遇見頤和園 人民創意帶你感受不一樣的中國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共同策劃,bilibili和新浪微博聯合主辦,人民日報人民創意和人民文旅協辦的2020「頤和園·戲遊記」將於9月28日-30日每晚19:30-21:00在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戲樓-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拉開帷幕。
  • 當「後浪」遇見百年國粹:融合傳承 未來可期
    當「後浪」遇見百年國粹:融合傳承 未來可期 2020-10-13 1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弦歌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歷史了,不僅是詩禮傳家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卻近乎處於『絕學』狀態,僅存古音、古韻、古譜、古調360餘首,亟待挖掘、整理、傳承。做好這些工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近20年來,天津城建大學中華傳統文化體驗中心(古琴弦歌基地)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薄克禮始終致力於弦歌的研究和傳承。
  • 多形態傳承文化魅力 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
    其中,愛奇藝榮獲「年度文化傳承優秀案例」。組委會評議認為,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向用戶展現刺繡、劍文化、京劇等傳統文化的多種形態,傳承文化魅力。《鬢邊不是海棠紅》立足於傳統文化原點,用民國年代的外衣包裹京劇文化內核,在呈現戲曲行業興衰起伏的故事畫卷中,致力於描摹梨園眾生相、勾勒出時代背景下的國粹之美和傳統文化風貌。
  • 父子承嗣 翰墨香園
    陳重慶、陳含光父子承嗣,翰墨香園,傳為佳話。陳重慶自幼聰異,少能屬對,知音聲,擅聯語,善書畫,書法顏歐,工整沉穩,堅勁秀逸,有《辛酉消夏詩錄》傳世。他與人交往襟懷坦白,喜怒皆真,無偽飾者。書法家翁同龢曾言: 「吾後海內善書者當以陳君為巨擘矣!」陳重慶為祖孫三人中最擅作對聯者,梁羽生先生稱其為「清末民初工於聯語的一大作手」。
  • 畢雯珺、孫千國潮IP《淑女飄飄拳》收官,看美學、太極與文化傳承
    近日,一部青春國潮太極IP系列《淑女飄飄拳》迎來收官,這部宣傳和知名度都不高的網劇,拋開演技、劇情等問題探討,如果深入研究美學、太極、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意義,也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太極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傳統文化的寶貴結晶,它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安吉龍山源打造「院士將軍林」
    傳承安吉龍山源打造「院士將軍林」 2018-04-02 來源:「中國杭州
  • 傳承國粹經典!「高涼曲韻」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茂名開放大學
    為弘揚傳統文化藝術,推動國粹文化傳承,10月30日下午,2020茂名市「高涼曲韻」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茂名開放大學,為學生們普及戲曲知識,將戲曲藝術引進校園。演員現場示範基本動作。在做好常態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現場來自茂名市粵劇團的演員們用清脆鏗鏘的梨園雅韻為同學們帶來一場精彩的戲曲國粹視聽盛宴,讓廣大師生零距離感受戲曲魅力。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讓師生們看得如痴如醉,演到精彩處,掌聲、叫喊聲不絕於耳。學生們不僅學到知識,還欣賞到精美絕倫的演出。茂名市粵劇團為學生帶來戲曲盛宴。
  • 堅持優秀性標準 確保文化傳承格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做到忠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把握文化的科學內涵。
  • 【精緻蘭州·翰墨金城】田衛戈:弘揚絲路文化 傳承敦煌藝術
    中國蘭州網4月4日訊 (全媒體記者 宋戈 趙敏 王丹丹 高貴祥)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敦煌走過了近五千年漫長曲折的歷程。悠久的歷史孕育了敦煌燦爛的文化。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翰墨金城節目,今天做客節目的嘉賓是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院院長、美術學院教授田衛戈。田院長你好,給鏡頭前的網民朋友打個招呼。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敦煌學院的發展現狀?
  • 翰墨鑄情——王樂同師生書法作品展開幕(圖)
    7月24日,翰墨鑄情——王樂同師生書法作品展在邯鄲市博物館盛大開幕。圖為王樂同書法藝術研究院揭牌。河北新聞網7月24日訊(記者白增安、董源)今天,翰墨鑄情——王樂同師生書法作品展在邯鄲市博物館盛大開幕。
  •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為傳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忠誠精神、國際主義精神為主要內涵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1月23日,丹稜縣仁美鎮雙橋小學校開展了傳承抗美援朝精神主題教育活動。集體觀影 傳援朝精神中國人民志願軍事跡感人至深,一部部打動人心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使學生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精神洗禮,讓孩子們明白了在銘記歷史同時,將這份愛國熱情轉化為認真學習、長大後報效祖國的決心!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有什麼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理想信念、倫理道德、人生價值,以及傳承、記載黨領導人民追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一歷史過程的文化形態(本文論述的是廣義紅色文化)。
  • 弘揚非遺文化 傳承戲曲藝術——「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屯溪江南實驗小學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戲曲藝術,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11月25日下午,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區文化旅遊體育局聯合推廣在屯溪江南實驗小學開展2020年屯溪區「戲曲進校園」活動。
  • 新時代沂蒙精神的傳承和弘揚——臨沂仲裁辦黨支部開展「我來講...
    為推進「創弘揚沂蒙精神先鋒黨組織、做新時代擔當奉獻好黨員」主題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將沂蒙精神進一步融入日常黨建,持續推動臨沂仲裁辦支部黨建工作發展,9月14日,臨沂仲裁辦黨支部以「新時代沂蒙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為主題開展 「我來講黨課」活動。
  • 西安碑林博物館:名碑石經甲天下
    千年文脈傳承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安孔廟舊址。西安孔廟唐時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附近,宋代幾經搬遷,後隨碑刻遷建於「府城之東南隅」,使孔廟、碑林、府學同在此地。如今我們看到的多為明清建築遺存,磚紅的照壁、高大的太和元氣坊、古樸的泮池、肅穆的欞星門、莊嚴的戟門,讓人浮想孔廟昔日的恢弘壯麗。
  • 上海金山區廊下小學弘揚優秀校風傳承名人家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一種規範,是家庭文化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道德倫理在每個家庭中的傳承和發揚。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會風氣良好。
  • 沂蒙精神澎湃臨沂夢 系統規劃弘揚工程激勵奮發向上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臨沂時,深刻闡釋了沂蒙精神的重要地位、本質特徵和時代價值,為我們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指明了方向。近年來,臨沂人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加快建設沂蒙精神研究的聚集區、弘揚的先行區、踐行的示範區,使紅色基因煥發新時代光彩,讓革命老區綻放現代化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