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七大古都之一,位於河南省東部黃河以南的豫東平原上,隴海鐵路擦城而過。這裡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鬱、北方水城獨特,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作為歷史古城,開封共擁有重點景區17家,其中,中國首家民辦碑林中國翰園碑林則由「中國翰園碑林之父」、「當代文化愚公」李公濤先生帶領全家,自籌資金創建。碑刻藝術上起殷商甲骨文,下至當代各書體,系統的表現了中國書法發展史和文字發展史。
幼蒙師塾,興趣使然。身經烈火,壯志彌堅
李公濤於1927年生,河南省鞏義市回郭鎮清西村人。幼蒙私塾,日習大字。老師一句「天分很好,是個神童,將來了不起!」的話萌發了他幼時當書法家的夢想。鞏義是河洛文化發祥地,是詩聖杜甫的家鄉,附近有宋代皇陵碑刻石雕藝術,還有北魏石窟的碑帖書法,因此,從小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薰陶。由於家境窮寒,沒錢購買紙墨,他就用紅土和水在地上練。成年後,李公濤考入開封藝術學校,經過專業強化訓練,為他今後書畫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1951年李公濤參加工作,正當他大展宏圖之際,卻因工作受挫被迫返回家鄉,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夢想,而是逆境志更堅,臥薪嘗膽,身處逆境,氣慣如虹。在那艱苦的歲月,李公濤除了參加繁重的勞動外,還擠出時間,先後認真鑽研了書法、國畫、雕塑等。為了學習篆刻,他借了一本《康熙字典》,白天抽空在地上畫,晚上在身上練,朝學暮研,筆耕不輟,終於系統的整理。出了三萬多字的《篆書字典》。
真金不怕火煉,青松定耐霜寒。李公濤終於戰勝了二十載嚴冬,迎來了春天。在百忙中,他擠出時間深入探索書法藝術。1983年退休後,雖然已步入知天命的年齡,但仍壯心不已,決心彌補前半生耽誤的時光。
弘揚國粹意志堅定傳承文化百折不回
英國作家託馬斯曾說過:「你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把握它的寬度。」即使暮年,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書法文化的決心在李公濤心中始終激蕩不去。
退休以後,李公濤來到開封北郊範莊大兒子家休息,閒暇之餘與開封市書畫界人士歡聚,交流書藝。彼時,《開封日報》開展了「重建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旅遊事業」的大討論,這猶如一把聖火燒得他心情激動,徹夜難眠。驀地,宋代皇陵的石碑和開封的鐵塔、龍亭、禹王臺一一浮在了他的腦海。他想:先人們為後代留下了燦爛的文化,而現代人應當為子孫後代留下些什麼呢? 面對歷史的反思,李公濤怦然萌生一個驚世的設想:傾盡餘生,廣收天下墨寶鐫刻於石,自籌資金,發起興建一座集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當代最大碑林,誓為後人留下一座文化不動產。
「民辦碑林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李公濤要辦碑林,從零開始,資金少,人才缺乏,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作為中國翰園碑林老顧問,退休老幹部王順興老先生感觸頗深,「我和公濤先生第一次見面是在老幹部局工作會議上,當時他給我講述了建設碑林的想法,他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精粹,西安、曲阜都有碑林,而河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也應該建設一座碑林。」
由於熱愛書法藝術,聽了李公濤的一番話,王老先生深受感動,作為老幹部局的一員,他在思考自己能為這個事業做些什麼。「91年全國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全國有8個名額,我當時想如果能把公濤推薦到全國,對他的事業一定會有幫助,於是我推薦李公濤作為全國先進個人到北京接受表彰,並在大會上發言。」王老先生說。
萬事開頭難。為了保證石刻作品的質量,李公濤首先向當代書法名家發函徵集作品。同時,又委派顧恆同志到北京,向中國書法家協會匯報碑林工作贏得支持。中國書法家協會破例向全國書協會員發出徵集作品函, 從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和來源。
為了選石料,他出河南,上河北,下山東,到7 個碑石產地,對石料質量、特點進行對比、考察,最後選定曾用於宋代皇陵碑刻的偃師、鞏義石料,並陸續買回。
為了刻碑,他遍訪碑刻之鄉,在十幾位應聘石匠中,挑選了兩位技藝超群的刻碑人,並出資讓他們到西安碑林、鐵門的千唐志齋等地參觀學習,切磋技藝。
他把70 多平方米的院落重新規劃,作為刻碑場地,院內外擺滿了層層碑石。他把家裡十幾間房騰出來,作為辦公用房,自己住在一間小倉庫內,大兒子一家5 口,擠在一間房內。
「因為條件艱苦,當時碑林籌建委員會的工作地點就在他家,家裡到處都是石碑,孩子們回來趴在石頭上寫作業.。」王老先生說道。
經過半年的緊張籌備, 1985 年7 月22 日,第一塊碑刻落鑿。 8 月25 日,碑刻工程正式舉行動工典禮。不久,許德珩、張愛萍、楚圖南、方毅、穆青的作品來了,舒同、啟功、蕭勞、王遐舉、胡公石、陳天然的作品來了,李公濤備受鼓舞,重新繪製了碑林藍圖,他要刻碑3500 塊,組成十大碑廊,建成一座具有多種功能的中國第一大碑林——中國翰園碑林。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籌建碑林,社會上各行各業的都紛紛捐款捐物,質疑聲也隨即而來。王老先生說:「當時很多人對他有質疑,有人說李公濤是個能人,不僅徵集了這麼多書畫作品,還有人捐款捐物,有的甚至說連小孩吃冰棍的錢都騙來了。」
面對質疑,李公濤先生沒有一一去解釋,而是把家訓刻在石碑上:」為繼承發揚祖國傳統文化,振興民族精神,誓在七朝古都開封,興建一座與西安、曲阜碑林相媲美的具有旅遊價值的碑林,把現代書法留傳後世,以愚公精神世世代代刻碑不止,我倒下由我弟弟子孫接著幹。只許投入,不許索取,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直至碑林建成,無償交給國家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孫不能從碑林牟取一分錢利益,特作家訓,鐫刻於石,囑兒孫共遵之。」
「文化高品味,園林高層次,中國碑林第一流」是李公濤建設中國翰園碑林的最高目標。「首先是篆刻碑廊,篆刻只是文人小眾文化,公濤認為應把篆刻文化傳承下去,把它變為大眾文化;二是繪畫碑廊,用碑廊把中國繪畫藝術展示出來;三是少數民族碑廊,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碑廊把不同民族文字展示出來,有利於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四是少兒書法碑廊,書法文化要後繼有人,一定要傳承,書法要從少兒抓起。這些創舉的提出也體現了公濤先生思想意識超前,敢想敢幹的精神,對於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王老先生說道。
「心中有大義,筆下才有乾坤。」李公濤先生認為,「中華文化,有容乃大。建設翰園碑林任重而道遠,弘揚民族文化還需一代代人不斷的傳承。文化強大,國家才會強大,我們始終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心懷大義,挑起傳統民族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重任,用春風化雨般的教化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不斷提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